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刘熙载文艺美学思想研究

刘伟  
【摘要】: 刘熙载(1813—1881)是晚清著名学者、文艺理论家、教育家。他的著作涉及到文艺学、语言学、教育学、数学、天文学等方面,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他在《艺概》和《游艺约言》等著作中阐述的文艺美学思想。本文尝试从文艺本质论、创作主体论、艺术表现论、艺术创新论和艺术鉴赏论五个方面,对刘熙载的文艺美学思想作整体把握。 第一章艺术本体论。刘熙载首先提出了“艺者,道之形也”的命题,这一观点既融合了儒道两家的“道”“艺”观,同时又有更深刻的认识,他认为“道”与“艺”的关系乃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其次,又提出了“诗为天人之合”的命题,把文学艺术的本质归结为审美客体与审美主体的统一。 第二章创作主体论。刘熙载提出了“文,心学也”的命题,从而肯定了创作主体在文学艺术创作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创作主体要想创作出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来,就必须提升自身的素质。论文主要从修德、养气、持志三个方面展开讨论和研究。对刘熙载把“诗品”与“人品”直接对等的做法提出质疑。 第三章艺术表现论。刘熙载首先认识到文学艺术作品的构成规律,他提出了“不一”与“一”相辅成文的观点,认为任何作品都是“不一”与“一”的统一体。其次,他又认识到任何优秀文学艺术作品都是“意”与“法”的完美统一体。论文分别对“意”和“法”进行了展开讨论,特别是对文学艺术作品的章法结构展开了细致的研究。 第四章艺术创新论。刘熙载首先提出了“文之道,时为大”的命题,注意到时间因素对文学艺术的影响。其次又提出了“善用古者能变古”的观点,强调创新不是要完全摒弃前人的成果,而是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以“用古”为手段,以“变古”为目的。再次,他又提出“阐前人所已发,扩前人所未发”的观点。最后,刘熙载还提出了具体的创新方法,论文主要谈论了“求异变”、“去陈言”、“识与力”、“想象”四种具体的创新方法。 第五章艺术鉴赏论。刘熙载首先看到了读者在文学艺术的接受过程中并非是完全被动地,而是能动的参与。注意到接受主体会根据自身的喜好对作品进行选择接受,注意到读者的人生体验、心境等因素对于作品价值生成的关系。这其实已经接触到了西方接受美学的实质。其次,刘熙载提出了“颂其诗,贵知其人”的鉴赏方法,论文在讨论这一问题时在肯定其合理性的基础上,又指出了这种鉴赏方法的局限性。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卢善庆;;文艺美学的刍形构架和文艺整体性研究尝试——论刘熙载的《艺概》[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1期
2 黄洁;刘熙载文艺美学思想的要义[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3 詹志和;;好借禅机悟“文诀”——佛学对刘熙载文艺美学观的影响浸润[J];文学评论;2006年01期
4 张维昭;论刘熙载文学思想的儒道互补[J];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02期
5 束舒娅;徐倩;;刘熙载《艺概》研究史综述[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6 梁成林;;从《艺概》看刘熙载的文艺观[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02期
7 陈永标;;刘熙载的艺术审美观——兼论《艺概》对我国古典美学理论的继承和把握[J];文艺理论研究;1993年06期
8 袁津琥;;试论刘熙载及其《艺概》[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2期
9 吴宗海;刘熙载《艺概》中的写作理论[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1987年02期
10 张士春;;刘熙载写作理论初识[J];常州工学院学报;1988年03期
11 王桂林;描写中的巧妙对照[J];新闻爱好者;1989年09期
12 黄黎星;刘熙载《艺概》中的援《易》立说[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5期
13 管仁福,刘开骅;由杜诗评点看刘熙载的诗学理论——《艺概·诗概》评杜文本细读[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14 徐振辉;;刘熙载论书“气”笺释[J];书画艺术;1999年02期
15 董运庭;由刘熙载引出的若干思考──《刘熙载与中国古典美学的终结》前言[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16 董运庭;;“艺者,道之形也”——刘熙载的艺术本体论[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04期
17 刘晓峰;孔子的文艺美学思想:基点与展开[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2期
18 田忠辉;《艺概》浅说[J];北方论丛;1997年02期
19 韩烈文;“然彼艳者,如实用何?”——刘熙载的艺术本质论[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20 曹玉梅;文章七戒[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抱朴;;刘熙载行迹考[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2 管仁福;;刘熙载诗论的人文关怀[A];城市文化与艺术审美[C];2008年
3 胡可先;;刘熙载论李白绎说[A];中国李白研究(2006—2007)——李白与当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张新科;;《左传》叙事文的艺术结构[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5 欧明俊;陈堃;;也论稼轩其人其词之“气”[A];纪念辛弃疾逝世8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6 张昌余;;神行电迈 横绝六合——试论李白诗歌的超越之美[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7 董开全;;中国书法与中医学[A];第十二届全国中医药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徐醒生;;两汉政论文的经学化[A];先秦两汉文学论集[C];2004年
9 杨爱国;;从《水浒传》到当代兴化作家群——对兴化地区文学现象的历史考察与思考[A];水浒争鸣(第十辑)[C];2008年
10 梁超然;;略论辛弃疾在词史上的地位[A];首届辛弃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8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希春;宋代中期儒家文艺美学思想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2 陈志;刘熙载《艺概》及其创作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3 徐林祥;镜与日:刘熙载文艺美学思想研究[D];扬州大学;2006年
4 杨宝林;刘熙载书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5 张秋婵;潘之恒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6 甘玲;中国古代诗学和语言学[D];四川大学;2007年
7 兰拉成;清代散曲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8 孙福轩;清代赋论流变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9 吴克军;中国古代书画潜市场研究[D];西安美术学院;2012年
10 殷海卫;《苕溪渔隐丛话》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伟;刘熙载文艺美学思想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2 朱育江;刘熙载文艺批评思想研究[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0年
3 白静;刘熙载诗学理论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1年
4 元文广;刘熙载《艺概·赋概》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5 唐小宁;《周易》对刘熙载美学思想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6 李晓琳;论刘熙载书论中文学思想的渗透[D];吉林大学;2004年
7 李超;论刘熙载《艺概》的文学接受思想[D];浙江大学;2011年
8 秦金根;刘熙载书法理论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9 王海涛;从刘熙载到王国维——兼论中国传统美学的近代转型[D];四川师范大学;2001年
10 王莉;论郁达夫的文艺美学思想[D];安徽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王臻青;这个人名叫刘熙载[N];辽宁日报;2009年
2 张桂萍;说“文贵有识”[N];光明日报;2003年
3 梅墨生;王铎与傅山[N];太原日报;2007年
4 刘法民;丑艺术不等于恶心艺术[N];文艺报;2006年
5 王光东 上海大学文学院;寻找“文学生命”的表达方式[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张瑞田;刘征的诗书画[N];美术报;2006年
7 ;说“丑”[N];中国艺术报;2001年
8 卢盛江;儒家的真精神究竟何在?[N];中华读书报;2004年
9 本报特约撰稿人 萧雅 晓庆;奇迹,在这片热土上诞生[N];文学报;2006年
10 舒士俊;幽微见苍茫 清气入毫端[N];美术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