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固定化微生物净化低浓度SO_2烟气研究

黄兵  
【摘要】:针对燃煤燃烧、金属冶炼、烟气制酸等过程产生的大量低浓度,无回收价值的SO2烟气,提出了用固定化微生物净化低浓度SO2烟气的治理技术。 通过对城市污水处理厂氧化沟采集的菌种进行诱导驯化,培养出对SO2有较好降解性能的脱硫菌,并对脱硫菌进行了16S rRNA测序分析鉴定。完成了脱硫菌的复合固定化微生物技术的开发,进行了固定床反应器的设计以及最佳工艺条件确定。分析了固定化微生物反应器净化低浓度SO2的过程机理,并建立动力学模型。具体研究结果如下: 在曝气量0.1m3/h,曝气时间30min,间歇时间60min,每升菌液投加硝酸钠和磷酸二氢钾溶液17.5ml情况下,对城市污水处理厂氧化沟的菌种进行诱导驯化,经过四-五天可驯化培养出生长繁殖速度快、活性高、温度和pH值范围适应宽的高效脱硫菌。它们不仅以硫代硫酸盐、亚硫酸、硫酸盐为硫源,而且还可以SO2为唯一的硫源。脱硫菌在液相降解亚硫酸根的反应速率方程符合M-M方程,最大反应速率Rmax=95818mg/(L.h),米氏常数Km=36364mg/L。体系pH值和温度对降解速率均有明显的影响,在pH=3,温度30℃时,降解速率1440mg/(L.h+)。当体系温度不高于30℃,液相降解SO32-为一级反应,其速率常数k=6.522×108exp(-5902/T),反应活化能Ea=49.07kJ/mol。 16S rRNA基因测序分析发现,在驯化的脱硫菌株中主要含有8种优势菌,8条序列中有5条是属于16S rRNA基因片段的V2-V5可变区,有3条是属于16S rRNA基因片段的V6-V8可变区,为此分别构建了两棵系统发育树。8条序列都属于变形菌门的物种,其中4种菌属于α-变形菌纲,4种属于β-变形菌纲。系统发育分析证明上述菌种属于α-变形菌纲中的根瘤菌目(Rhizobiales),慢生根瘤菌科(Bradyrhizobiaceae),红游动菌属(Rhodoplanes)的物种。它们之间相互协同,行使着微生物脱硫的生物学功能。 用5%海藻酸钠包埋脱硫菌和0.3g活性炭,在4%氯化钙溶液中固定14h,然后再在0.06mol/L已二胺溶液里交联40min,可以制备得到相对活性251.3%,机械强度高,收缩率小的固定化微生物小球。与游离脱硫菌相比,固定化的脱硫菌具有更好的耐酸碱、热稳定性和抗毒物毒性冲击能力,能满足反应器长期运行的要求。固定化脱硫菌在液相降解亚硫酸根的反应速率方程符合M-M方程,最大反应速率rmax=3311mg/(L.h),米氏常数Km=6613mg/L。固定化微生物小球传质分析表明,对直径不大于2.5mm的固定化微生物小球在液相降解亚硫酸根的梯勒(Thiele)模数(φ)不大于0.628,即在液相以反应控制为主,但存在一定扩散影响。与游离脱硫菌降解S032-(pH=3,T=30℃)速率相比,使用直径为2.5mm的固定化微生物小球可以近似达到游离菌的降解速率。在系统温度小于30℃,液相降解S032-为一级反应,其速率常数k=1.62×109exp(-6077.7/T),反应活化能为Eα=50.53(kJ/mol)。这说明脱硫菌固定化后降解机理与游离菌的降解机理相同。 用固定床反应器净化低浓度SO2烟气不仅反应器的启动时间短,而且在间歇喷淋pH=3-4的循环液,操作温度20℃,气体停留时间8s,固定床反应器净化S02气体的效率大于96%,最大生化去除量达6kg/(m3.h)。这一数值明显高于生物膜填料塔和游离菌的生化去除量。当反应器中的固定化微生物达到饱和后,可以采取通空气和适当喷淋液体进行固定化微生物活性的恢复,实现系统连续稳定的操作。该固定床反应器应用于处理S02浓度为2000mg/m3的实际燃煤烟气,反应器运行稳定,净化效率接近100%。这说明用固定床反应器净化低浓度SO2烟气是可行。 固定化脱硫菌在固定床反应器降解低浓度S02时,微生物的生长动力学方程与S02气体的浓度(Cg)有关,即rx=(?).而基质消耗动力学方程还与固定床的空隙率有关,即-rs=(1-ε)·(?)。其降解过程机理为SO2从气相通过扩散进入液相,进而又经扩散进入固定化微生物表面供给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整个反应体系为气、液和固三相的传质,属于非均相微生物反应过程。固定化脱硫菌净化低浓度S02气体时,气相中SO2为脱硫菌生长的唯一限制性底物。SO2的传质扩散是影响固定化微生物生化反应的主要因素之一。底物SO2在固定化微生物小球内有效扩散与固定化小球的直径相关,其浓度分布的关系式固定床反应器净化SO2过程动力学模型方程参数包括了固定化脱硫菌的性质、内扩散因素和固定床的尺寸及固定床操作条件等因素。经检验与实际检测结果较为一致。该动力学方程模型可用于生化反应器的优化和放大设计,以及对含S02烟气降解能力和效果的预测。 论文首次通过对城市污水处理厂氧化沟采集的菌种进行诱导驯化,驯化出具有生长繁殖速度快、活性高、对S02有较好降解性能的脱硫菌群。开发出活性炭吸附-海藻酸钙包埋-已二胺交联的复合固定化制备技术。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固定化微生物-曝气生物滤池污水处理工艺[J];中国水利;2006年17期
2 吴伟,余晓丽;固定化微生物对养殖水体中NH_4~+-N和NO_2~--N的转化作用[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1年02期
3 运艳霞;;环境工程中固定化酶与固定化微生物的应用[J];大学时代(B版);2006年06期
4 王宜庆;张洪泉;;第四讲 固定化微生物活细胞的生物学性质及其应用[J];江苏食品与发酵;1983年Z1期
5 吴晓磊,俞毓馨,钱易;好氧及厌氧固定化微生物处理能力的比较研究[J];环境科学;1994年04期
6 杨麒,李小明,曾光明,谢珊,刘精今;固定化微生物脱氮技术[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2年10期
7 杨云霞,方治华,杨平,刘峰,潘永亮;多孔高分子载体固定化微生物厌氧流化床处理低浓度废水的研究[J];中国沼气;1998年02期
8 武淑文,黄兵,曹桂萍,刘子国;固定化微生物处理SO_2气体的实验研究[J];贵州环保科技;2004年02期
9 徐英;;固定化微生物厌氧-好氧处理焦化废水中COD及氨氮的研究[J];电力学报;2007年02期
10 罗启芳;张小荷;陈敏;王勇;赵金辉;;微生物固定化技术及其对水胺硫磷降解的研究[J];卫生研究;1996年01期
11 尹艳娥;李秋瑜;胡中华;;炭纤维生物小球的优化及其对苯酚去除的研究[J];工业水处理;2006年07期
12 ;固定化微生物生产已酸及用于提高白酒质量的研究通过技术鉴定[J];天津科技大学学报;1987年01期
13 陈敏,罗启芳;聚乙烯醇包埋活性炭与微生物的固定化技术及其对水胺硫磷降解的研究[J];环境科学;1994年03期
14 李钇冰;;使用派酶防止危险物渗漏的处理方法[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15 张秀霞;耿春香;房苗苗;吴伟林;单宝来;;固定化微生物应用于生物修复石油污染土壤[J];石油学报(石油加工);2008年04期
16 罗欢;;2种不同产氢方式的初步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10年08期
17 吴保承;沈国强;杨春霞;张栋;;微生态制剂在水质净化中的应用现状及展望[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年S2期
18 沈耀良;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及其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J];污染防治技术;1995年01期
19 齐水冰,罗建中,乔庆霞,陈敏;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处理废水[J];上海环境科学;2002年03期
20 韩士群;范成新;严少华;;固定化微生物对养殖水体浮游生物的影响及生物除氮研究[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伟;周林成;徐艳艳;叶正芳;李彦锋;;高性能载体材料的设计与制备及其固定化微生物处理污水研究进展[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5分册)[C];2010年
2 周剑平;祝英;王治业;杨晖;;固定化微生物细胞技术研究及应用[A];第三届全国微生物资源学术暨国家微生物资源平台运行服务研讨会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佟玉洁;聂云;安毅;;纳米固定化微生物技术的研究[A];微生物实用技术生态环境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云洋;姚高义;李宏艳;桑楠;;SO_2吸入暴露诱导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分子机制研究[A];中国毒理学会第三届中青年学者科技论坛暨2011年全国前列腺药理毒理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刘袖洞;于炜婷;马小军;;海藻酸钠/壳聚糖微胶囊固定化微生物培养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罗启芳;张小荷;赵金辉;;有机磷农药生物降解新方法研究[A];中国化工学会农药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年会论文集[C];1996年
7 屈卫东;杨建华;杜雅琴;;我国火电厂SO_2污染排放控制的方法探讨[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河南省第四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8 司友斌;孟雪梅;;固定化微生物技术修复阿特拉津污染土壤的研究[A];第四次全国土壤生物和生物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张化刚;曹汝俊;韩耀强;;高浓度SO_2转化技术对“低碳经济”发展的促进[A];低碳经济条件下重有色金属冶金技术发展研讨会——暨重冶学委会第六届委员会成立大会论文集[C];2010年
10 杨多兴;;拉格朗日模式在SO_2模拟中的应用及验证[A];中国颗粒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兵;固定化微生物净化低浓度SO_2烟气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2 姜海超;离子液体性质及其与SO_2相互作用机理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2年
3 张大为;梨酒酵母工程菌的构建及SO_2天然替代物的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2年
4 魏云霞;基于沸石吸附—固定化微生物SBR-SND脱氮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5 李兵;粉末活性炭循环流化床吸附脱除烟气中SO_2的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6 白雪;新型聚乙烯醇载体的设计、制备及其固定化污水处理系统的构筑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7 刘少俊;活性炭及其负载金属氧化物脱除SO_2的基础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8 任树行;功能化离子液体的定向制备及用于吸收燃煤烟气中SO_2和CO_2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2年
9 江举辉;Fe(Ⅲ)/铸铁屑吸收SO_2新方法及其工艺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10 赵玲;NiAl类水滑石衍生复合氧化物的制备及催化氧化SO_2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晶晶;SO_2诱导蚕豆气孔运动与保卫细胞死亡效应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2 周梅;啤酒中的SO_2及SO_2对啤酒抗氧化作用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3 赵英春;石灰浆液荷电喷雾脱硫流场及SO_2浓度场的数值模拟[D];江苏大学;2010年
4 赵俊红;SO_2胁迫对桃蚜及其异色瓢虫作用机制的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0年
5 袁博文;生物滴滤塔脱除SO_2降解菌的筛选及降解工艺的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年
6 侯丽;SO_2吸入诱导缺血性脑中风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7 游咏妍;纳米TiO_2光催化氧化SO_2[D];广东工业大学;2006年
8 孙文强;改性活性炭吸附SO_2及微波场中再生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9 李利锋;发电厂烟气SO_2浓度在线检测系统研究[D];中北大学;2010年
10 樊磊;电晕放电协同液相催化脱除烟气SO_2的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记者 刘碧玛;固定化微生物将成污水处理主流技术[N];科技日报;2009年
2 科技;部分成果已用于水处理[N];中国环境报;2003年
3 梁展红 郭胜民;全球药物创新的六大模式[N];中国医药报;2002年
4 李宏乾;生物催化脱硫技术成热点[N];中国化工报;2003年
5 张璋;高效菌株打开生物脱硫新大门[N];中国环境报;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