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云南承接产业转移的机理与模式研究

李鹤虎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东中西部之间的经济差距越拉越大。为了使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地发展,政府提出了统筹区域发展、协调区域经济的方针,还有诸如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同时东部与中西部间的产业转移越来越明显。在我国产业转移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难题和新现象,如科学划分梯度,部分技术密集型产业先于劳动型密集型产业转移,一些产业越过中部地区直接由东部转移到西部地区,西部地区也有高梯度产业等现象。在这种情况下,研究我国产业转移就显得相当重要。 本文主要内容是云南承接产业转移的机理与模式。首先,本人在对国内外产业转移理论和实践进行综述的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方向:通过建立一个新的产业转移理论——虹吸理论,对云南承接产业转移的机理模式进行研究。其次,本文通过回顾产业转移历程对我国当前产业转移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在分析统计数据的基础上指出我国第一二产业已经开始在东部与中西部间转移,但第三产业截止2008年底,并未出现大规模转移。再次,为了克服产业转移的极化效应,本文以梯度推移理论为基础,综合产业转移各种理论,结合物理现象,建立一个新的产业转移理论——虹吸理论。该理论从物理现象中得到启示,提出了克服产业转移极化效应的方法,即抬高承接产业转移的平台,以高起点承接产业转移,使区域主导产业处于生命周期的创新阶段,或者使生命周期中处于创新阶段的产业成为主导产业。第四,本文在虹吸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可以帮助云南更好地承接产业转移的虹吸模式和“点——轴”都市圈模式。这两种模式从云南自身特点出发,对于减弱极化效应,增强涓滴效应具有很大帮助。第五,本文借助“点——轴”都市圈模式和区位商理论对滇中城市经济圈进行实证分析,分析了该区域30个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区位商,对该区域产业集群进行识别,为地方经济发展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综上所述,本文使用对比分析、实证分析、模式分析的方法对云南承接产业转移的机理模式进行了分析,不仅有助于深化现有产业转移理论,还有助于云南更好地承接产业转移。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易鹏;;瞩目湘南产业转移[J];中国中小企业;2009年12期
2 ;热情与责任在他们心中[J];纺织服装周刊;2009年26期
3 彭红光;李郁芳;;巧借粤港澳媒体做好承接产业转移宣传[J];对外传播;2010年03期
4 白晓;吴清;李芳;;科学转移构建新优势产业布局[J];纺织服装周刊;2010年17期
5 本刊编辑部;王运宝;邱积敏;;共赢无为[J];决策;2010年05期
6 江亮;;产业转移大潮袭来 西部基地须各就各位[J];中国对外贸易;2010年09期
7 ;皖江如练系民生——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充分就业专题[J];中国就业;2010年07期
8 方争鸣;;立足承接 强化创新 科学发展——关于我市承接产业转移与促进自主创新有机融合的建议[J];安庆科技;2010年02期
9 ;承接产业转移 促进中部崛起 第三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在武汉举行[J];现代商贸工业;2008年07期
10 向荣;;对恩施州承接产业转移的几点思考[J];学习月刊;2008年14期
11 罗正祥;;浅谈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8年09期
12 徐浩程;;承接产业转移的皖江样板[J];决策;2009年06期
13 岳宝彩;;湖北承接产业转移的新典范 “体操王子”荆门“安营”[J];纺织服装周刊;2009年44期
14 蔡景庆;;湖南在新一轮产业转移中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策略探析[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10年01期
15 ;皖江崛起——国家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J];党史纵览;2010年03期
16 张文雄;;抢抓机遇 主动作为 争做湘南三市承接产业转移的排头兵[J];衡阳通讯;2010年03期
17 朱读稳;;加快承接产业转移 推进安庆追赶跨越[J];江淮;2010年02期
18 纪向岚;;韶关承接产业转移的SWOT分析[J];韶关学院学报;2010年08期
19 ;2010中国西部大开发人物——聚焦西部承接产业转移[J];西部大开发;2011年01期
20 朱建九;;中西部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决策导刊;2010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兴中;陈宪忠;;提升区域物流能力 促进承接产业转移[A];北部湾国际商贸物流发展研究: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商贸物流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黄建辉;;承接产业转移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A];坚持科学承接产业转移 促进广西又好又快发展——“广西承接产业转移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07年
3 冯柏维;黎建成;;广西承接产业转移中的问题与对策探究[A];坚持科学承接产业转移 促进广西又好又快发展——“广西承接产业转移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07年
4 ;广西承接产业转移优势与条件研究[A];坚持科学承接产业转移 促进广西又好又快发展——“广西承接产业转移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07年
5 李蔚然;朱凯;;泛长三角背景下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研究——以安徽省望江县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浅谈广西承接产业转移的投资环境[A];坚持科学承接产业转移 促进广西又好又快发展——“广西承接产业转移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07年
7 赵堂高;;广西承接产业转移的动力机制研究[A];坚持科学承接产业转移 促进广西又好又快发展——“广西承接产业转移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07年
8 广西桂能工程咨询有限公司课题组;;紧抓机遇 发挥优势 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大有作为[A];坚持科学承接产业转移 促进广西又好又快发展——“广西承接产业转移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07年
9 韩军;雷娟;;流通业对山西承接产业转移的作用研究[A];第五届中国中部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11年
10 杨皓然;;广西承接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A];坚持科学承接产业转移 促进广西又好又快发展——“广西承接产业转移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庆亮;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2年
2 袁境;西部承接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
3 黄林秀;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与技术创新协同演化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张新起;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5 陈颖;内蒙古资源型产业转型与升级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6 郭书山;中原城市群产业升级模式及协调机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7 李艳林;重构与变迁——近代云南城市发展研究(1856~1945年)[D];厦门大学;2008年
8 陆锦周;中国二元经济结构与城乡统筹发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9 史玉伟;中国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10 曾伟;中国技术商品化若干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鹤虎;云南承接产业转移的机理与模式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2 师秋娟;新形势下山西承接产业转移发展战略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3 庞静;甘肃省承接产业转移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4 李轶琼;内蒙古承接产业转移问题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5 陈军红;基于引力模型的江西省各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1年
6 马良;重庆市承接产业转移中的人力资源开发策略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7 张萌发;安徽承接产业转移中自主创新体系构建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8 莫崇立;A汽车承接产业转移策略分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2年
9 翟应根;安徽省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和对策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10 朱翅飞;湘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策略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文;承接产业转移要择善而从[N];中国信息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张涌;桥头堡上迎大潮[N];泸州日报;2008年
3 蔡晓楠;承接产业转移 打造创业洼地[N];南充日报;2009年
4 本报评论员;承接产业转移的重大成果[N];孝感日报;2009年
5 齐永荣 程颖 严华;承接产业转移, 迎江民政着力在“五民”上下功夫[N];安庆日报;2010年
6 特派记者 娄山 通讯员 郭小平;承接产业转移 深化交流合作[N];蚌埠日报;2010年
7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展改革委经济研究院市场与价格研究所 刘春宇 贾兆祥;新疆承接产业转移要“敢为人先”[N];中国经济导报;2010年
8 王信川;加强对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的金融支持[N];经济日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曹昱 见习记者 方智;承接产业转移 宣城经济“逆势上扬”[N];江淮时报;2009年
10 李晓军 本报记者 毛学农;合肥 追求“核”裂变[N];江淮时报;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