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冯学珠,唐清华,张秀香,王旭珍;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连续测定钴矿中Co,Ni和Cu[J];冶金分析;2003年03期 |
2 |
董德明,纪亮,花修艺,李鱼,郑娜;自然水体生物膜吸附Co,Ni和Cu的特征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4年02期 |
3 |
卢爱茹;张有明;张联祥;蒲陆梅;戴玉杰;;过渡金属高氯酸盐与苯并-15-冠-5二取代衍生物的固体配合物[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年02期 |
4 |
吴宏伟,李丛民,田卫群;某些盐类添加剂对降低卷烟焦油量的机理研究[J];烟草科技;2000年11期 |
5 |
陈永华
,马福泰
,楼辉;REMeO_3氧化物半导体的CO气敏特性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1987年02期 |
6 |
刘锋,李思慧;一氧化碳中微量CO_2的热导色谱分析[J];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1996年02期 |
7 |
汪健,张寒洁,颜朝军,李海洋,鲍世宁,徐亚伯,刘凤琴,奎热西,钱海杰;用同步辐射光研究CO在Cs/ Ru(100)表面的吸附[J];化学物理学报;2000年02期 |
8 |
刘晶华,于春波,王玉江,邢巍,陆天虹,周永清;CO在铂修饰的氧化钛电极上电催化氧化行为的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3年12期 |
9 |
臧杰,戴耀辉,张莉;汽车尾气CO浓度分布理论研究意义及应用前景展望[J];交通科技与经济;2004年01期 |
10 |
王敏文;减少空气污染物的主要途径[J];沈阳大学学报;1992年03期 |
11 |
张予燕;南京市汽车排气污染状况和防治对策[J];江苏环境科技;1996年01期 |
12 |
刘健;碳纤维生产车间污染生成浅析及评价[J];山东科学;1998年01期 |
13 |
曹晓燕,张文虎,袁华堂,张万林,林荫浓,周作祥,张允什;Co对NiO_xH_y薄膜电致变色性能的影响(英文)[J];电化学;1999年01期 |
14 |
桑革,涂铭旌,李全安,闫康平,宁永功,陈云贵,唐定骧;CO毒化LaNi_(4.7)Al_(0.3)贮氢合金的SIMS分析[J];金属学报;2000年03期 |
15 |
桑革,李全安,闫康平,涂铭旌,陈云贵,李宁,罗学建;CO对MlNi_(4.5)Al_(0.5)合金吸氢动力学特性的影响[J];稀有金属;2001年03期 |
16 |
迟春城,李寿君,井庆贺;关于个别煤层中天然赋存CO气体及其涌出规律的探讨[J];煤矿安全;2004年01期 |
17 |
苏瑛,杜瑜;公共场所包房内CO、CO_2浓度调查与空气质量评估[J];重庆医学;2004年06期 |
18 |
刘莉;刘晓凤;王娟;尹小波;邓宇;胡国全;代丽容;徐恒;;利用沃氏甲烷球菌将CO转化成CH_4的研究初报[J];中国沼气;2006年01期 |
19 |
叶秀娇;乙烯中微量CO分析方法的建立及在广州乙烯的应用[J];广东化工;1999年06期 |
20 |
王银叶,马智,刘建明,秦永宁;吡啶、CO和SO_2在Al_2O_3/SiO_2混合氧化物复合纳米晶上的TPD[J];应用化学;2000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