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迪庆春都斑岩铜矿床地球化学及成岩成矿模式研究

邹国富  
【摘要】:中甸岛弧隶属于世界三大斑岩铜矿带之一的古特提斯—喜马拉雅斑岩成矿域,地处该成矿域东缘印支期义敦岛弧南端。烂泥塘、雪鸡坪、刺来及春都等复式斑岩体呈北西西向展布于该岛弧西斑岩带,已有矿化信息、找矿勘查及研究工作表明,该区具备优越的成矿地质条件,找矿前景巨大。 本文以中甸岛弧西斑岩带印支期中酸性浅成—超浅成相斑(玢)岩侵入体和赋存于其中的典型矿床—春都斑岩铜矿床为研究对象,以板块构造理论、岩石学、矿床学、区域成矿学、矿床地球化学和斑岩成矿理论等为指导,在大量收集和系统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工作和大量室内岩矿分析测试工作,深入开展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斑岩体岩石地球化学、矿床地球化学及成岩成矿模式的研究,探讨构造—岩浆耦合控岩控矿机制,总结其成矿规律,建立成矿模式,从而完善和丰富中甸岛弧斑岩铜矿床成矿理论,为地质找矿和成矿预测提供科学依据。主要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和认识: 在宏观地质研究和分析基础上,通过室内镜下鉴定、主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及同位素的综合分析研究,揭示了春都矿区及中甸岛弧西斑岩带复式斑岩体具有岛弧火成岩的基本特征和埃达克质岩的地球化学亲和性,具Ⅰ型花岗岩的特征,形成于印支期甘孜—理塘洋壳向格咱微陆块俯冲的消减带(俯冲带)构造环境,是活动大陆边缘的产物,岩浆起源于下地壳或上地幔部分熔融。复式岩体由主岩体—早期侵入的闪长玢岩及晚期以岩枝、岩脉侵入其中的花岗闪长斑岩组成,花岗闪长斑岩为成矿母岩。闪长玢岩的形成明显受结晶分异作用控制,受部分熔融作用控制微弱,而花岗闪长斑岩同时受部分熔融和分离结晶作用所控制;二者具同源岩浆结晶分异演化关系。Cu、Pb、Zn等成矿金属物质主要来自下部地壳或上地幔;硫具幔源硫的特征,主要来自深部岩浆,同时有部分地层还原硫的混入;成矿流体以原始岩浆水为主,同时有大气降水的加入。 通过深入细致的野外地质工作及室内岩矿鉴定,确定了矿区内主要蚀变类型有钾长石化、硅化、黑云母化、绢云母化、青磐岩化以及粘土化,建立的蚀变分带模型显示,矿区存在以呈雁列式产出的花岗闪长斑岩岩枝或岩脉为中心,向外依次出现钾硅化带(钾长石、黑云母及硅化带)→绢英岩化带(石英绢云母化带)→(泥化带)→青磐岩化带→角岩化带,具有与“二长岩蚀变”模式类似的蚀变特征。但与典型的斑岩铜矿床相比,本区蚀变分带的规律性较差,存在重复—偏对称现象,表现为呈带状、枝状及脉状分布的空间特征,显示蚀变类型及其分带受斑岩体控制明显。一般情况下,铜矿化强度与蚀变类型有显著关系,在硅钾化带、绢英岩化带及其过渡带矿化强度较好。 采用激光剥蚀—等离子体质谱仪(LA-ICP-MS)锆石U-Pb测年法,对矿区岩体年龄进行精确测定。结果表明,春都硅化钾化闪长玢岩锆石U-Pb年龄为246.1±3.0—260.8±2.5Ma,与雪鸡坪石英闪长玢岩体角闪石40Ar—39Ar年龄(249.92±4.99Ma)和刺来闪长玢岩锆石U-Pb年龄(252.3±3.4Ma)基本一致,结合闪长玢岩与围岩的宏观地质关系及区域岩浆演化特征,推测闪长玢岩成岩年龄应在240Ma左右。春都含矿母岩花岗闪长斑岩体锆石U-Pb年龄为217.5±1.9-217.3±1.8Ma,与中甸岛弧岩浆活动的高峰成矿期215Ma基本一致。由无矿闪长玢岩到花岗闪长斑岩,矿区复式斑岩体的岩浆活动持续时间约25Ma,如此之久的岩浆—热液系统是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斑岩铜矿床必要条件之一。根据测年结果,结合中甸岛弧区域地质背景分析,认为,中甸岛弧西斑岩带在板片俯冲环境下,至少存在两期较大规模的中—酸性岩浆浅成—超浅成侵位活动,一是甘孜—理塘洋盆在中三叠世—晚三叠世早期向西侧的中咱地块发生俯冲消减作用,沿NNW向的格咱河深大断裂发生浅成—超浅成岩浆侵入,形成早期呈岩株或岩枝产出的无矿闪长玢岩;二是晚三叠世中晚期,英安质岩浆沿着闪长玢岩底部的构造薄弱带(NNW向断裂构造系统)上侵至玢岩体内,形成春都花岗闪长斑岩。由于西斑岩带先期侵位的闪长玢岩的阻隔或压制作用,晚阶段(主成矿期)岩浆侵入活动主体区域向东迁移至中—东斑岩带,并导致西斑岩带岩浆侵入活动相对较弱或侵位较深,斑岩体主要呈岩枝或岩脉产出,岩体规模相对较小。主成矿期中甸岛弧侵入体主要岩石类型有较高的相似性,主要有石英二长斑岩、花岗闪长斑岩等,为斑岩型铜(钼)矿床的成矿母岩。 通过总结矿区斑岩成因模式及成矿规律,系统分析研究了春都矿区及中甸岛弧西斑岩带成岩成矿机理,建立了春都“雁列式斑岩脉”控矿模式。中三叠世—晚三叠世早期,甘孜-理塘洋壳开始向西俯冲,随着俯冲深度的增加,导致板片脱水和部分熔融,引发地幔物质部分熔融,形成上侵的钙碱性系列的岩浆,岩浆在上升过程中不断分异演化,沿格咱河深大断裂侵入,形成岩株或岩枝状闪长玢岩。至晚三叠世中晚期,在持续的由东向西挤压俯冲作用下,中甸岛弧区西斑岩带的NNW向断裂构造产生左行走滑,由此派生一定的NE—SW向局部引张,形成雁列式断裂构造系统;同时底部的安山质岩浆已演化为英安质岩浆,不断演化的岩浆沿NNW向雁列式走滑断裂构造系统侵入早期玢岩体内或围岩,形成晚期呈岩枝或岩脉产出的含矿花岗闪长斑岩—“雁列式花岗闪长斑岩脉”。从花岗闪长斑岩岩浆中分离出来的含矿热液,进入闪长玢岩或花岗闪长斑岩顶部的裂隙带后,与下渗的大气降水及溶解其中的部分成矿物质混合,形成混合流体。这种富含Cu、Pb、Zn、Fe等成矿物质和H2O、CO2、S2-、Cl-等挥发性组分的成矿流体进入围岩裂隙中,与围岩发生硅钾化、绢英岩化等蚀变,热液中的Cu等金属元素与硫结合,形成浸染状产出的黄铁矿、黄铜矿等金属硫化物;或随着温度的降低,成矿流体中的金属硫化物直接析出,形成脉状的金属硫化物。受NNW向雁列式花岗闪长斑岩脉的控制,春都铜矿床各矿体也呈现出“雁列式”分布的特征,形成与典型斑岩铜矿床不同的“雁列式斑岩脉”矿化格局。此控矿模式在中甸岛弧西斑岩带具有重要的代表性。 系统分析了春都铜矿及中甸岛弧西斑岩带成矿地质条件,总结了找矿标志,依据春都“雁列式斑岩脉”控矿模式,优选了6个找矿靶区。同时指出,在今后的找矿工作中,应把握好“雁列式斑岩脉”控矿模式对含矿斑岩和矿体的控制规律,在平行NNW走滑雁列式断裂构造系统和沿其走向延伸方向做重点的控制和总体部署,并加强深部找矿工作。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邵克忠;;我国斑岩铜矿矿床矿物学几个问题(以德兴斑岩铜矿为基础)[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1981年01期
2 白桦;匈牙利的斑岩铜矿床[J];地质科技情报;1982年01期
3 李佩兰;压力释放效应与斑岩铜矿床的矿化作用[J];科学通报;1987年11期
4 任启江;;斑岩铜矿成因研究进展[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1992年03期
5 李建宏;申保川;;斑岩铜矿的蚀变分带及成因模型[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1年03期
6 齐武夷;;关于用物探方法寻找斑岩铜矿的若干问题[J];地质与勘探;1975年01期
7 西胁亲雄;赵信;;西南太平洋岛弧区斑岩铜矿床的控制构造[J];世界地质;1982年02期
8 周宏坤;郦今敖;;数理统计方法在斑岩铜矿找矿评价中的应用[J];地质与勘探;1979年01期
9 ;我国斑岩铜矿含矿岩体地质特征[J];地质与勘探;1979年08期
10 沈忠民,任启江,方长泉;中国东部斑岩铜矿床模式数据库处理系统及设计中几个问题的处理[J];地质找矿论丛;1991年02期
11 V.F.霍利斯特;黎青;;密执基莱斑岩铜矿床[J];地质与勘探;1975年04期
12 吴奇石;菲律宾群岛斑岩铜矿床液包裹体的研究[J];地质与勘探;1982年01期
13 杨泽湘;;四川木里普尔地斑岩铜矿地质特征[J];四川地质学报;2009年02期
14 朱关祥;;智利、秘鲁斑岩铜矿带的若干地质特征[J];地质与勘探;1980年09期
15 季克俭;吴学汉;张国柄;;关于德兴斑岩铜矿铜源的初步研究[J];矿床地质;1984年02期
16 沃杏宝;近年国外铜矿勘查及研究若干进展[J];矿产与地质;1991年06期
17 R.L.尼尔森;叶之;;斑岩铜矿地质研究的最新进展[J];地质与勘探;1978年08期
18 蔡宏渊;;菲律宾斑岩铜矿地质特征及找矿勘探[J];地质与勘探;1979年05期
19 王晓地;刘德权;唐延龄;周汝洪;;伊吾县琼河坝地区斑岩铜矿成矿地质特征及远景评价[J];新疆地质;2006年04期
20 郑有业;高顺宝;张大全;樊子珲;张刚阳;马国桃;;西藏朱诺斑岩铜矿床发现的重大意义及启示[J];地学前缘;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金祥;秦克章;李光明;肖波;张天平;雷晓光;;西藏班公湖带多不杂富金斑岩铜矿床中金红石的特征及其意义[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8学术论文汇编[C];2009年
2 李金祥;李光明;秦克章;肖波;;班公湖带多不杂富金斑岩铜矿床斑岩-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与时代:对成矿构造背景的制约[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8学术论文汇编[C];2009年
3 申萍;沈远超;;西准噶尔与环巴尔喀什斑岩型铜矿床成矿条件及成矿模式对比研究[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1年
4 张兴春;王守旭;冷成彪;秦朝建;王外全;杨朝志;;云南中甸普朗斑岩铜矿地质地球化学研究[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1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梁华英;孙卫东;喻亨祥;谢应雯;莫济海;张玉泉;;西藏东缘玉龙斑岩铜矿带含矿岩体时代及斑岩铜金矿床形成研究[A];第八届全国矿床会议论文集[C];2006年
6 冷成彪;张兴春;王守旭;秦朝建;苟体忠;;云南中甸雪鸡坪和普朗斑岩铜矿容矿斑岩的地球化学特征[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1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陈志广;张连昌;万博;张玉涛;吴华英;;内蒙古乌奴格吐山斑岩铜钼矿床低Sr-Yb型成矿斑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8学术论文汇编[C];2009年
8 白云山;李莉;;羌塘中部劳日特错花岗斑岩体特征及构造意义[A];青藏高原及邻区地质与资源环境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9 刘姤群;杨世义;张秀兰;陈长江;;德兴斑岩铜矿斑岩和围岩蚀变特征及斑岩和成矿物质来源的讨论[A];中国地质科学院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7)[C];1983年
10 ;固体矿产资源研究室SCI论文首页[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9年度学术论文汇编[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国富;迪庆春都斑岩铜矿床地球化学及成岩成矿模式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2 郎兴海;西藏雄村斑岩型铜金矿集区成矿作用与成矿预测[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3 郝金华;青海三江北段斑岩钼铜矿床地质特征与成矿规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4 梁涛;安妥岭斑岩钼矿的成因及其深部约束[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5 王磊;粤北大宝山钼多金属矿床成矿模式与找矿前景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0年
6 李汉光;云南宝兴厂富碱斑岩型铜钼金多金属矿床构造—岩浆—成矿时空结构[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7 杨志明;西藏驱龙超大型斑岩铜矿床—岩浆作用与矿床成因[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8年
8 郭晓东;云南省马厂箐斑岩型铜钼金矿床岩浆作用及矿床成因[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9 韩振哲;小兴安岭东南段早中生代花岗岩类时空演化特征与多金属成矿[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10 郝百武;内蒙古哈达庙地区构造—岩浆演化与金成矿作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宪涛;云南中甸春都斑岩铜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讨论[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2 宁墨奂;西藏多龙矿集区斑岩铜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预测[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3 高祥;秘鲁南部Don Javier斑岩铜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预测究[D];中南大学;2012年
4 杜等虎;西藏厅宫斑岩铜矿床—岩浆作用与矿床成因[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5 姜永果;云南省香格里拉春都铜矿区斑岩体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岩机理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6 张天福;德兴朱砂红斑岩铜矿床成矿流体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7 张东阳;西天山晚古生代成矿斑岩的岩石成因和成矿地质背景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8 卞雄飞;青海省纳日贡玛斑岩钼(铜)矿床的成因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2年
9 曲凯;太行山北段木吉村斑岩铜(钼)矿床地质特征与成矿作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10 屈云燕;宝音图斑岩钼矿与智利斑岩铜钼矿带成矿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对比[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家喜;黔东南首次发现隐伏似花岗斑岩体[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1年
2 饶振华;五十年风雨征程[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3年
3 记者 康维海;青海整装勘查提速[N];中国矿业报;2011年
4 记者 滕艳;冈底斯成矿研究获新进展[N];地质勘查导报;2009年
5 杨晓君;我国老矿山再找矿尚有潜力[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4年
6 记者 孙乃强;西藏多金属矿产资源评价取得阶段成果[N];中国黄金报;2002年
7 记者 孙乃强;西藏矿产资源潜力巨大[N];中国黄金报;2002年
8 何成良;武山温泉钼矿将达到超大型规模[N];中国矿业报;2009年
9 何成良;武山温泉钼矿达到超大型规模[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9年
10 李兴文;江铜集团:中国铜工业的脊梁[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