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普洱市大平掌矿区构造与成矿关系研究
【摘要】:大平掌矿区是滇西目前发现的最重要的原特提斯期VHMS型铜多金属矿床,最新研究表明大平掌矿床在成因上属于海底火山喷流-沉积成因的VHMS型铜多金属矿床。本文在充分收集前人资料和多次实际调研的基础上,侧重研究矿区及区域构造特征、构造演化及其与火山喷流-沉积成矿系统的关系,总结构造及其对成矿系统的控制。
早古生代以来,兰坪-思茅地区经历了原特提斯(Pz1)→古特提斯(D-T21)→(陆内碰撞造山体制下的)盆地形成与发展(中、新生代)三大构造环境演变过程,动力学背景和成矿地质环境的重大变化,既控制了成矿作用的关键地质过程,也对成矿演化起了决定性作用。
矿区断裂构造发育,包括SN(或NNW)向的主干断层以及NE向和EW向的次要断层。SN(或NNW)向断层对矿区地质构造发展或矿体产出影响较大。SN(或NNW)向断层应是矿区形成最早的构造,演化历史长,断层多期活动明显,性质多次转化,至少经历了张性(加里东期)→压性(海西末-印支期)→张性(燕山期)→左行压剪(喜山期以来)等作用过程。矿区内NE向、EW向断层规模较小,对岩性岩相的控制不明显,应为成矿后断层。
构造对火山喷流沉积成矿系统的控制,主要体现在兰坪-思茅盆地构造对成矿的控制和断裂褶皱对矿体的控制与改造两方面。兰坪-思茅盆地基底岩系中相对富Cu,弧后裂陷带及主干断裂是穿透性构造,不仅是岩浆上升-喷发的通道,还是深部成矿流体上涌-聚集的有利构造;弧后盆地为成矿提供了良好的沉积洼地,利于成矿物质的聚集与沉积成矿;陆内碰撞造山期的强烈构造挤压与区域性抬升,使火山喷流沉积型矿体发生以断裂破坏为主的改造,完整性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