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传统与生态—少数民族习惯法对澜沧千年万亩古茶园的保护作用研究

陈谌  
【摘要】:近几年来,由于人们不合理的利用古茶园,使其生态环境遭到明显破坏。为使研究更为集中,本文将重点置于少数民族习惯法对古茶园的保护作用研究,在笔者的田野调查和社会调查基础上展开相关的理论分析,力图展现少数民族习惯法的作用与价值,在肯定习惯法对保护古茶园作用的同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理论分析,提出初步对策。 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文章中涉及到的相关概念、理论的介绍。本部分主要介绍了少数民族习惯法概念及价值,半自治社会领域理论,政策与法律的关系理论;第二部分是对澜沧千年万亩古茶园的概况介绍与论述。对古茶园的地理位置、种群身份、生计状况以及社会组织进行了简要介绍;第三部分,通过田野调查,总结出少数民族习惯法对古茶园的保护作用及价值;第四部分是对少数民族习惯法在保护古茶园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分析。本部分主要以笔者通过调查获取的材料为基础展开论述,提出了少数民族习惯法在保护古茶园中存在的五大主要问题。最后一部分是少数民族习惯法对古茶园的保护对策及探讨。 本文认为如何进一步发挥习惯法的优势,弥补习惯法的不足以更好的保护古茶园。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彭谦,赵龙淑;少数民族习惯法与西部民族地区小康社会建设问题研究[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4年03期
2 陆进强;少数民族习惯法与民族法制建设[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S2期
3 高其才;中国少数民族习惯法论纲[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3期
4 韩宏伟;;少数民族习惯法的社会功能及其考量[J];思想战线;2009年01期
5 何其鑫;杨音南;;侗族习惯法存在原因探微[J];船山学刊;2006年03期
6 刘侃侃;;少数民族习惯法的概念、功能之我见[J];群文天地;2011年14期
7 冉瑞燕;;少数民族习惯法与构建和谐社会[J];中国民族;2007年03期
8 覃杏花;;利用少数民族习惯法促进广西农村村民自治发展[J];梧州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9 苏哲;;西南少数民族习惯法研究[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10 龙玥;;刑事司法与少数民族习惯法的融合[J];经营管理者;2009年15期
11 郝唯茂;浅析贵州少数民族习惯法在稳定社会治安中的作用[J];贵州民族研究;2003年03期
12 高其才;习惯法与少数民族习惯法[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2年03期
13 谢晖;;民间法·民族习惯法专栏主持人手记(二十二)[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14 侯斌;;少数民族习惯法的历史与现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15 高夫;利用法律民族志研究南方少数民族习惯法的重要成果——《论法的成长》读后[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S2期
16 李洪欣;陈新建;;少数民族习惯法对国家法制现代化建设的作用[J];广西民族研究;2007年02期
17 于峰;;浅析少数民族习惯法对森林资源的保护[J];学理论;2010年36期
18 周勇;;习惯法在中国法律体系中的历史地位[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1年04期
19 贺玲;;普米族民间纠纷解决机制探微[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20 张殿军;;少数民族习惯法与和谐社会建设[J];民族论坛;200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志成;;少数民族习惯法研究现状及趋势[A];民族法学评论(第七卷)[C];2010年
2 成中平;卿文波;;贵州少数民族习惯法中的人权问题刍议[A];当代法学论坛(二○○九年第2辑)[C];2009年
3 袁翔珠;;漓江源地区少数民族生态保护习惯法调查与研究[A];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与环境资源法的热点问题研究——2006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三)[C];2006年
4 余贵忠;;少数民族习惯法在森林环境保护中的作用——以贵州苗族侗族风俗习惯为例[A];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与环境资源法的热点问题研究——2006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三)[C];2006年
5 莫汉儒;何强;;浅谈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7分会场——城乡一体化与“三农”创新发展研讨会论文集(下)[C];2011年
6 张正竹;;茶园中的相生相克现象[A];安徽省第五届“兴皖之光”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农科卷)[C];2005年
7 彭萍;王晓庆;李品武;雷蕾;王之劲;林强;黄尚俊;;不同品种茶园害虫及天敌群落多样性研究[A];公共植保与绿色防控[C];2010年
8 钟决龙;;加强茶园管理与病虫防治 提高茶叶出口品质[A];植物保护与粮食安全——第二十届全国植保信息交流暨农药械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9 ;四川嘉竹茶业有限公司[A];第四届海峡两岸茶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王新;王兴明;;关于对竹山县茶叶板块建设工作的探讨[A];湖北茶产业发展纵论[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其才;中国少数民族习惯法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
2 郭凤鸣;云南贡山丙中洛乡少数民族习惯法的育人功能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3 韩文炎;茶园土壤微生物量、硝化和反硝化作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4 李世玉;中国茶园生态系统碳平衡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5 单武雄;生境管理对亚热带丘陵茶园生态环境与茶叶品质的影响[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6 刘宗岸;坡地茶园集水区地表径流氮磷流失及其生态综合控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7 王国龙;法律解释的有效性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8 谢晖;中国古典法律解释的哲学向度[D];山东大学;2005年
9 焦宝乾;法律论证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10 夏瑜杰;当代中国守法问题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谌;传统与生态—少数民族习惯法对澜沧千年万亩古茶园的保护作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3年
2 杜嫣嫣;新疆少数民族习惯法价值研究[D];新疆大学;2010年
3 张楠;法经济学视野下的少数民族习惯法和国家法[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4 邵萍;少数民族习惯法与行政法治关系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0年
5 卫玮;国家法与少数民族习惯法适用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6 葛健;论我国少数民族习惯法与制定法的关系[D];吉林大学;2010年
7 张明泽;少数民族习惯法的意蕴——理论与个案的透视[D];西南政法大学;2003年
8 杨丽姣;论少数民族习惯法与国家制定法的冲突和互动[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9 杨磊;新疆地方立法与少数民族习惯法[D];新疆财经大学;2007年
10 全莉萍;大瑶山瑶族石牌律初探[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周琦;生产绿色健康的茶叶产品[N];雅安日报;2009年
2 李连涛;双柏县生态绿茶枝叶茂盛[N];楚雄日报(汉);2010年
3 单长华 吴向东;婺源农民自制“茶剪”促增收[N];上饶日报;2011年
4 宜都市老科协 南木;加强茶园管理 备好茶机迎春茶[N];湖北科技报;2006年
5 记者 雷刚 吴志远 通讯员 王云洋;锻造“第一车间”[N];湖北日报;2009年
6 闵凌欣 张明辉;100亩到2200亩的飞跃[N];福建日报;2009年
7 通讯员 陈元宝 李文新 张根;八仙镇突出“四大载体”促产业科学发展[N];安康日报;2009年
8 杨敏 记者 钟丽娟 李雪林;蒲江雀舌:用心诠释好产品好品质[N];成都日报;2009年
9 李晓宁;炎夏如何加强茶园管理[N];陕西科技报;2007年
10 晓霞;做好夏秋季茶园管理 促进茶叶持续高产[N];山东科技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