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烧结TiO_2、Pr_6O_(11)掺杂ZnO压敏陶瓷的组织结构及性能研究
【摘要】:众所周知,微波烧结优于传统烧结是因为其独特的体积加热方式。本试验利用微波加热ZnO基压敏电阻,同时研究在微波加热过程中Ti02以及Pr6011对ZnO基压敏电阻的影响。得出结论如下所示。
1)掺杂TiO2的ZnO试样的晶粒比纯ZnO试样的晶粒要大,并且随着Ti02掺杂量的增加,其密度也增大,致密性也增大,并且会产生尖晶石Zn2Ti04相。同时随着Ti02的掺杂,ZnO试样的介电常数值增大,同时阻抗值减小。
2)在相同的温度下,随着Pr6011的掺杂量的增加,其致密度也同时增加,晶粒尺寸变大,孔隙率减少。在1250℃下烧结的ZnO试样的压敏电压为269.2V,漏电流最小,为0.365mA,非线性系数最大,为3.2。在1200℃的烧结温度下,掺杂量为0.5wt%的Pr6011的ZnO试样的压敏电压最高,即为178.6V,漏电流最小,为0.491,非线性系数最大,为2.9。
3)在1200℃下,掺杂量为0.5wt%TiO2的试样的非线性系数最好,为11.7,其压敏电压为717.8V,漏电流为0.296mA。通过XRD的分析可以知道,在相同的烧结温度下,随着Ti02掺杂量的增加,试样生成尖晶石结构Pr2Ti2O7与Zn2TiO4。
4)微波烧结的Pr6O11-ZnO压敏电阻试样的非线性系数要比在1250℃下微波烧结的要大。利用传统烧结技术制备出来的ZnO试样的密度较大。微波烧结的试样的收缩率相对要均匀一点。
|
|
|
|
1 |
晋勇,谢华锟;微波烧结技术的应用与进展[J];工具技术;2005年01期 |
2 |
刘艳平;尹海清;曲选辉;;粉末冶金铜微波烧结的研究[J];材料导报;2008年S1期 |
3 |
窦健敏;微波烧结[J];稀有金属;1991年03期 |
4 |
傅文斌,陆绍雄,潘劲,魏坤贤,黄友德,庞彦生;微波烧结技术中的烧结场型研究[J];电波科学学报;1994年03期 |
5 |
;微波烧结技术取得可喜进展[J];江西建材;1997年02期 |
6 |
朱文玄,吴一平,徐正达,陈建国,徐镜廉,潘晓霞;微波烧结技术及其进展[J];材料科学与工程;1998年02期 |
7 |
易建宏,罗述东,唐新文,李丽娅,彭元东,杜鹃;金属基粉末冶金零件的微波烧结机理[J];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2002年03期 |
8 |
易建宏,罗述东,唐新文,李丽娅,彭元东,杜娟;金属基粉末冶金零件的微波烧结机理初探[J];粉末冶金工业;2003年02期 |
9 |
张玉珍,王苏新;陶瓷微波烧结的发展概况[J];佛山陶瓷;2004年11期 |
10 |
陈玮;;微波烧结原理及其设备应用研究[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6年09期 |
11 |
史晓亮;杨华;邵刚勤;段兴龙;熊震;;Al_2O_3/WC-10Co/ZrO_2/Ni金属陶瓷的微波烧结[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
12 |
朱凤霞;易健宏;周承商;彭元东;李丽娅;;微波烧结对粉末冶金铜材显微组织与性能的影响[J];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2007年06期 |
13 |
付明;胡敏;姜胜林;;微波烧结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的研制[J];材料导报;2007年S2期 |
14 |
艾云龙;刘书红;刘长虹;罗军明;王圣明;;陶瓷材料的微波烧结及研究进展[J];热处理技术与装备;2008年03期 |
15 |
郝洪顺;徐利华;黄勇;仉小猛;谢志鹏;;陶瓷材料微波烧结动力学机理研究[J];中国科学(E辑:技术科学);2009年01期 |
16 |
陈鼎;李林;陈振华;;金属材料微波烧结的研究现状[J];机械工程材料;2012年07期 |
17 |
刘建设;王适;;微波烧结技术在超硬材料制品中的应用探讨[J];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2012年05期 |
18 |
窦健敏;微波烧结陶瓷[J];稀有金属;1992年01期 |
19 |
金公;微波烧结[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1993年02期 |
20 |
张劲松,曹丽华,杨永进,沈学逊,沈志翔,夏非;微波烧结关键技术的进展[J];材料导报;1994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