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性膨润土/炭复合吸附剂对四环素的吸附性能研究
【摘要】:近年来,随着抗生素对环境污染的加剧,处理水环境中残留抗生素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本研究以柚子皮粉和膨润土为原料,制备了膨润土/炭复合吸附剂,并将其用于废水中四环素的吸附。考察了不同制备条件、改性方法及吸附条件对吸附剂吸附性能的影响。用等温吸附模型、动力学、热力学以及相应的吸附理论进行系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考察原料配比、焙烧温度、焙烧时间等对膨润土/炭复合吸附剂吸附性能的影响,得到较佳的制备条件为:焙烧温度300℃,原料配比1:1,焙烧时间3h, ZnCl2浸渍改性,搅拌改性时间1h。在较佳制备条件下制得的吸附剂对四环素的吸附率和吸附量值分别为93.38%、115.57mg/g。考察吸附时间、吸附剂加入量、四环素溶液初始浓度及吸附温度对吸附性能的影响,得到较佳的吸附条件为:吸附搅拌时间30min,吸附剂加入量0.02g,四环素初始浓度100mg/L,吸附温度为常温。在较佳条件下膨润土/炭复合吸附剂对四环素的吸附率达到93.64%。(2)通过对实验结果数据进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以及Temkin等温吸附模型模拟,可以看出改性膨涧土/炭复合吸附剂的吸附用Freundlich等温方程拟合的效果较好。同时,通过线性相关系数的值判断,推断该吸附为改性膨润土/炭复合吸附剂在不同温度下吸附四环素过程对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拟合度比较高,可能吸附符合Freundlich吸附模型的假设,属于化学吸附为主导的吸附过程。(3)利用吸附动力学一级模型、吸附动力学二级模型、颗粒内扩散模型和Elovich模型四个动力学模型分别对吸附实验数据进行拟合,结果表明,吸附数据不适合动力学一级模型,说明吸附过程不是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吸附动力学二级模型的拟合程度相对较好,证明吸附动力学主要是受化学作用所控制,而不是受物质传输步骤所控制,Elovich动力学模型拟合效果良好,说明吸附过程符合两阶段吸附理论。内扩散模型拟合结果与实验数据偏离较大,说明改性膨润土/炭复合吸附剂吸附四环素的过程中内扩散不是控制吸附快慢的步骤。(4)吸附热力学研究表明:对实验中的数据进行热力学计算,可以得到吸附热力学参数,由实验数据可知,吸附自由能AG都为负值,说明改性膨润土/炭复合吸附剂的吸附是一个自发反应的过程;另外,不同于一般吸附反应的是,四环素的吸附效果随温度的升高有所升高,吸附热AH均为正值,说明反应是吸热的,吸附熵值AS也是变小的。这可以用溶剂置换理论来解释,通过AH的值及AG绝对值的大小,还可以判断,改性膨润土/炭复合吸附剂的吸附是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化学吸附占主导。(5)用TG、SEM、BET和IR分析等表征手段对改性膨润土/炭复合吸附剂的微观形貌和结构特征进行表征。
|
|
|
|
1 |
刘业凤,范宏武,王如竹;新型空气取水复合吸附剂在沙漠气候下的吸附性能实验研究[J];离子交换与吸附;2002年05期 |
2 |
肖永厚;陶伟川;王仰东;刘苏;谢在库;唐颐;;13X分子筛/氯化钙复合吸附剂用于净化乙烯中低浓度水分[J];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2009年03期 |
3 |
;兰州化物所高效氮磷复合吸附剂通过成果鉴定[J];中国西部科技;2009年29期 |
4 |
林宝凤;李术东;吕彦超;刘小舟;杜予民;韦尉宁;;壳聚糖复合吸附剂对油的吸附性能[J];化工环保;2009年05期 |
5 |
张兰泉,崔金贵,肖举强;沸石复合吸附剂除磷性能研究[J];兰州铁道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
6 |
陈海军,崔群,顾春华,姚虎卿;吸附制冷用复合吸附剂导热性能强化[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1期 |
7 |
王银叶;韩非;张楠;张大志;黎原小溪;;纳米复合吸附剂静态去除废水中磷[J];工业水处理;2006年11期 |
8 |
王益民;;改性焦渣复合吸附剂处理印染废水研究[J];洁净煤技术;2008年03期 |
9 |
任月明;魏希柱;马军;;铜离子印迹磁性复合吸附剂的性能研究[J];材料科学与工艺;2009年06期 |
10 |
刘业凤,范宏武,王如竹;空气取水器用复合吸附剂的配制及其吸附特性分析[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2年S1期 |
11 |
王国庆,林勇,吴锋,陈实;制冷用复合吸附剂的制备和性能研究[J];河北化工;2005年02期 |
12 |
张仲仪;;复合吸附剂治理酸性废气[J];电镀与精饰;2008年11期 |
13 |
蒋赣;方玉堂;丁静;;陶瓷纤维基硅胶/分子筛复合吸附剂的实验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1年07期 |
14 |
王令宝;卜宪标;马伟斌;陆振能;;余热制冷用氯化钙/硅胶复合吸附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J];热能动力工程;2012年03期 |
15 |
龚丽霞;王如竹;陈传涓;;复合吸附剂的基质选择与动态吸附性能测试[J];化工学报;2010年S2期 |
16 |
史林启,李湛勇,何炳林;甲苯二异氰酸酯交联氧化β-环糊精及其与透析膜复合吸附剂对尿素的吸附[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7年10期 |
17 |
杨家玲,于桂生,胡守国;粉煤灰复合吸附剂的研制及其在工业废水除氟中的应用[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1年04期 |
18 |
张昱,杨敏,高迎新,黄霞,薛春芳;利用新型稀土铈铁复合吸附剂去除水体腐殖质的研究[J];环境科学;2004年01期 |
19 |
符晓,陈凡植,黄树杰;低床层烟炱复合吸附剂脱硫实验及机理探讨[J];广东化工;2004年05期 |
20 |
崔群,陈海军,朱跃钊,姚虎卿;吸附制冷用复合吸附剂的吸附性能[J];化工学报;2005年10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