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段的城市更新策略研究
【摘要】: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城市历史地段的改造一直都是建筑规划人员经常探讨的问题。历史地段的改造从以前的政府完全主导的情形过渡到到现在的多元主体并存的形势,因此探索一种新的开发改造模式来适应如今的城市发展显得尤为重要。“菊儿胡同改造”是以吴先生的有机更新的思想为指导的。它的改造方法是着重维持原有的胡同四合院空间肌理,新建的仿四合院也在体型上和空间布置上模仿旧有的四合院形制;政府全权主导开发过程和投入资金;维持产权不变,全部回迁,维持原有的居住功能。“上海新天地改造”是由国外建筑师主持改造,房地产开发商主导的工程项目。其主要做法是维持历史建筑的外观不做改变,有所损坏的历史建筑也要以原样修复;历史建筑内部进行装修整改来进行功能置换,通过引入商业来达到延续片区活力的目的;牺牲了原有的传统居住文化,营造了新的商业文化。“武汉昙华林改造”是由居民自主参与的改造项目,在整个改造过程中政府起的是引导的作用,除此之外一些公共市政管网和市政设施也是由政府负责解决,普通大众有着很大的自由度参与到改造中。然而由于家庭收入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原住民参与的热情并不高,整个社区衰落的进程并没有被逆转。建水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位于云南红河州。有着丰富历史建筑遗存和旺盛的非物质文化是建水的一大优势,但是建水依然没有摆脱被大规模开发的危机。因此研究适应建水自身特点的改造模式是有现实意义的。在总结了国内三种常见的历史地段改造模式后,依据详细的现场调研踏勘,走访相关单位学校取得一手资料后,提出了新模式即政府主导的,多方参与合作的,上下合力的,关注弱势群体的依托于本地工匠文化人参与改造的,公私一体,分区分期的新有机渐进开发模式。武庙片区不同于其他建水的历史地段是其基地内部除了有丰富的历史建筑外,还有许多后来“侵入”的功能空间。传统的保护规划在武庙片区实践显得局限,因此笔者引入城市设计的手法在保护规划的基础上着重对历史地段空间和业态的营造,来探索实践理想的建水历史地段开发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