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PEG—盐—H_2O双水相体系中钛、锆的分离富集研究

张崇淼  
【摘要】:双水相体系是近年来才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类新型萃取分离体系。它利用水溶性高聚物在无机盐存在下可以分成两相,被分离物质在两相中选择性分配的原理,使用特定的萃取方法,即可对所需物质进行分离。 本文利用聚乙二醇2000(PEG2000)—盐—H_2O双水相体系对同族(ⅣB族)元素钛(Ⅳ)和锆(Ⅳ)进行了分离富集研究。 (1) 研究了双水相体系的分相条件,以及无机盐、pH、高聚物的聚合度等因素对双水相体系的影响。 (2) 研究了以偶氮胂Ⅲ为萃取剂,钛(Ⅳ)和锆(Ⅳ)在双水相体系中的分配行为。通过大量实验,对影响萃取分离的酸度、萃取剂用量、盐用量、离子强度等诸多因素进行了分析。进行了不同配比的钛(Ⅳ)和锆(Ⅳ)的混合分离实验。 (3) 通过摩尔比法和连续变化法测定了PEG相中Zr(Ⅳ)与偶氮胂Ⅲ的络合组成。在9mol/L HCl中,Zr(Ⅳ):ASAⅢ=1:2。根据吸收光谱分析了PEG相中钛(Ⅳ)离子与偶氮胂Ⅲ的作用关系,并考察了不同性质的表面活性剂对双水相体系中钛(Ⅳ)离子与偶氮胂Ⅲ萃取率的影响。根据实验结果,结合理论分析,探讨了该双水相体系中钛(Ⅳ)和锆(Ⅳ)的萃取机理。认为在PEG-盐-H_2O双水相体系中对金属离子的萃取是络合作用、静电引力、氢键、憎水键等多种力的综合结果。 (4) 在离子的测定方面,利用二安替比林甲烷和偶氮胂Ⅲ作显色剂,寻求出在PEG相中和盐水相中对钛(Ⅳ)和锆(Ⅳ)互不干扰的分光光度测定方法。分别对钛(Ⅳ)和锆(Ⅳ)进行分光光度测定。通过实验测定了络合体系的稳定时间和探讨了影响测定的一些因素,确定了最佳显色条件,充分利用该双水相体系的优点,不经反萃即可在上层PEG相中直接进行测定。 通过对钛(Ⅳ)和锆(Ⅳ)不同配比的混合分离实验。确定了最佳的分离条件。在pH=0.7,1.0m10.1%偶氮胂Ⅲ溶液,15m130%PEG溶液,体系总体积30ml,加入6g硫酸铵分相的条件下,成功的实现了钛(Ⅳ)和锆(Ⅳ)混合液的定量分离,98.4%Zr(Ⅳ)富集在PEG相中,而96%Ti(Ⅳ)富集在盐水相中。与以往传统的溶剂萃取法相比,具有分离率高、操作简便、价廉、无毒的优点。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张辉;唐杰;;金橙G螯合树脂分离富集样品中铂、铑的研究[J];黄金;2011年07期
2 郭会灿;;双水相萃取技术及其在药物分离中的应用[J];河北化工;2011年08期
3 吕会超;张长松;李叶红;;H_2O-[Bmim]BF_4-Na_2CO_3离子液体双水相体系的神经网络模型研究[J];当代化工;2011年07期
4 毛艳丽;肖晓存;潘建明;欧红香;闫永胜;;胞外高聚物分离富集-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水样中镍[J];分析化学;2011年07期
5 陶海霞;廖芳丽;李楚葵;;双水相超声萃取-分光光度法测定蒲公英中总黄酮[J];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11年07期
6 欧阳玉祝;张辞海;薛慧;吴道宏;;超声协同双水相体系提取路边青总多酚工艺[J];食品科学;2011年16期
7 王倩;贾长虹;常丽新;唐红梅;;双水相萃取法分离纯化狗枣猕猴桃叶总黄酮[J];食品科学;2011年16期
8 郑红;顾静;冯瑛;郭海燕;宋林;杲秀珍;杨淑玲;;桑色素修饰的纳米TiO_2分离富集铬和铝[J];分析试验室;2011年07期
9 吴疆;班立桐;;应用双水相萃取技术提取双孢蘑菇多糖的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1年07期
10 牟婉君;李兴亮;刘国平;;聚乙二醇双水相体系中铼、钼萃取性能研究[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1年06期
11 魏玲;李学琴;孟宪锋;薛来奇;;PEG(6000)-Na_2HPO_4双水相体系在鹰嘴豆蛋白萃取中的应用[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1年07期
12 吕佳;王光明;李辽沙;;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高炉尘中铟[J];冶金分析;2011年06期
13 蒋红梅;李文华;;纳米Al_2O_3分离富集与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天然水中的痕量Cr(Ⅲ)[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1年05期
14 张强华;石莹莹;熊清平;钟秦;;分子印迹壳聚糖/凹土分离富集-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测定痕量铅[J];应用化学;2011年09期
15 范芳;;双水相萃取技术的应用进展[J];化学与生物工程;2011年07期
16 邓勃;;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中的绿色萃取富集技术[J];分析仪器;2011年04期
17 范芳;;双水相萃取在生物技术中的应用[J];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18 邓勃;;固相萃取富集在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中的应用进展[J];现代科学仪器;2011年04期
19 肖开提·阿布力孜;阿布力孜·伊米提;彭秧;王吉德;司马义·努尔拉;;交联聚丙烯腈螯合树脂对Pb(Ⅱ)的吸附及其在痕量分析中的应用[J];应用化学;2011年09期
20 孙连伟;;萃取/反相萃取分离富集-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法测定水中的全碲[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1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阴冠伟;李淑妮;翟全国;胡满成;;298.15 K T[C_3mim]Br+Rb_2CO_3/Cs_2CO_3+H_2O双水相体系的相平衡研究[A];2011年中西部地区无机化学化工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董敏;陈凡;屈锋;;离子液-无机盐双水相体系用于蛋白质的选择性分离[A];全国生物医药色谱学术交流会(2010景德镇)论文集[C];2010年
3 巩育军;薛元英;;溪黄草浸取液在双水相体系中分离富集的研究[A];第七届全国天然有机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张海珠;卢俊彩;李兴亮;苏哲;崔岩岩;李首建;;新双水相体系及其在放射性核素分离中的应用研究[A];首届核化学与放射化学青年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5 赵颖;阎云;黄建滨;;甘油诱导的双水相体系相行为及聚集行为的转变[A];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王秀红;魏西莲;刘杰;;无机盐对离子液体/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双水相体系的影响[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2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7 李志勇;刘欣欣;裴渊超;刘丽;王键吉;;离子液体双水相对氨基酸的萃取分离性能[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8 赵晓丽;蔡亚岐;牛红云;史亚利;;磁性纳米Fe_3O_4@Au颗粒分离富集水体中典型污染物[A];第五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C];2009年
9 刘睿;刘景富;于素娟;阴永光;江桂斌;;浊点萃取可逆分离富集与分散纳米材料研究[A];第五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C];2009年
10 张延强;张锁江;陈玉焕;张建敏;;离子液体和果糖双水相体系的研究[A];第三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上)[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国宏;纳米材料作为吸附剂分离富集环境污染物的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2 喻德忠;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在污染物处理及环境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3 杨建军;脂肪酶的固定化及在离子液体中催化合成生物柴油的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4 卢艳敏;聚合物或离子液体/柠檬酸钾双水相分离纯化蛋白质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5 郑红;新型吸附材料的合成及其对痕量元素和有机染料吸附性能的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6 陈松涛;纳米二氧化钛固相萃取与光谱法联用分离/富集/分析环境中重金属研究[D];江苏大学;2008年
7 余晓皎;工业废水中重金属离子的液膜传输分离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7年
8 叶志隆;餐厨垃圾同步糖化发酵产乳酸与双水相分离[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9 姜娜;新型功能化吸附材料的制备及其分离富集痕量组分的应用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10 贺群;新型功能化吸附材料的制备及在痕量组分固相萃取中的应用[D];兰州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崇淼;PEG—盐—H_2O双水相体系中钛、锆的分离富集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4年
2 张成强;PEG2000—(NH_4)_2SO_4—H_2O双水相体系对钼基体中微量铬的分离富集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5年
3 李宁;正负离子表面活性剂双水相体系相区拓宽及萃取作用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4 解雪乔;聚丙二醇双水相体系分离/富集环境中磺胺类抗生素残留的研究[D];江苏大学;2010年
5 田锋;微量镍和微量钴的分离富集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7年
6 储清梅;贵金属铂中钯的分离与富集[D];昆明理工大学;2006年
7 丙潇潇;藻胆蛋白的双水相绿色提取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8 刘志斌;贵金属铑、铱的分离与富集[D];昆明理工大学;2006年
9 谢秀娟;双水相体系中B族维生素的萃取与测定[D];淮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敏;双水相萃取与双水相浮选技术在生物产品及中药材分离测定中的应用[D];北京化工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唐伟;大容量海水中的痕量有机污染物在线富集技术[N];科技日报;2007年
2 张鑫华;肺癌有望实现早诊断[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6年
3 林喆罗艳 原忠;分子印迹技术用于中药分离有据可依[N];中国医药报;2007年
4 老唐 本平 记者 周军 通讯员 龙海;攀钢钢研院成功开发检测仪器新功能[N];中国冶金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