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胶色素提取与性质研究
【摘要】:食用天然色素是目前色素研究的热点,天然色素取代合成色素是发展的必然趋势。紫胶色素是应用最广泛天然色素之一。获取紫胶色素时,传统工艺一直采用化学法浸提,这样不仅增加成本,而且提取后的紫胶色素得率和质量受到了很大影响。一般紫胶厂采集紫梗(原胶)用水浸提后弃水而留下紫胶进行工业生产,既浪费原材料,又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污染。
本课题利用微碱水浸提原胶提取紫胶色素,使用新型膜技术从浸提液中精制紫胶色素,既获得了高品质的紫胶色素,还提高了紫胶色素的得率,从根本上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实现原胶的综合利用。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对紫胶色素的提取、精制工艺以及稳定性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并对工艺的可行性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为进一步工业提取、精制和应用紫胶色素提供了理论基础。
实验结果确定了用微碱水提取和用膜精制紫胶色素的最佳工艺条件:紫胶粒度1mm,料液质量比1∶6,浸取温度50℃,浸取时间6h,提取级数3级,膜精制工艺流程,最终得率1.237%,吸光度0.714。
精制色素的稳定性研究表明:光线、温度、氧化剂、还原剂、防腐剂、Na~+、K~+和Mg~(2+)对色素的稳定性基本无影响,在碱、Fe~(3+)、Fe~(2+)、Cu~(2+)、Pb~(2+)和Al~(3+)溶液中色素的稳定性较差。
可行性分析表明:在技术、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几个主要的指标都达到了预期的要求,有些方面还具有一举多得的效益,从而可以说明本工艺可行性上是合理可行的。
|
|
|
|
1 |
王水晶,王洪福;从野生植物三颗针中提取黄连素[J];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5期 |
2 |
袁建国,程显好,侯永勤,张明华,刘鹏,贺连智,张友军;冬虫夏草多糖的研究开发[J];精细与专用化学品;2002年07期 |
3 |
李颖,朱瑞芬,胡敏杰;辣椒中红色素的提取工艺[J];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4期 |
4 |
原春兰,李宗孝,邢艳丽;小檗胺的精制[J];精细化工;2001年10期 |
5 |
吴燕燕,李来好,李刘冬,陈培基,杨贤庆,刁石强;罗非鱼油的制取工艺及其氧化防止方法[J];食品与生物技术;2003年01期 |
6 |
梁丽心;;水苏糖的提取及初步精制工艺的研究[J];中国食品添加剂;2005年06期 |
7 |
王亚红,李战英;甘草酸的提取和精制法研究现状[J];天津化工;2003年06期 |
8 |
陈健岳,陈健姿;中药口服液制备工艺中应注意的问题[J];时珍国医国药;2004年05期 |
9 |
冯颖;王晶晶;孟宪军;唐明华;;无梗五加果粗多糖提取精制工艺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6年08期 |
10 |
刘锡建,王艳辉,马润宇;沙棘果渣中总黄酮提取和精制工艺的研究[J];食品科学;2004年06期 |
11 |
王亚红;曲晓姝;祝波;王玉香;;烟叶中茄尼醇提取精制与分析鉴定的研究进展[J];天津化工;2007年06期 |
12 |
张维西,戚长菁,田洁,解美玉,陈文君,孙晶晶;新克拉维烷抗生素G0069的研究[J];中国抗生素杂志;1991年01期 |
13 |
韩玉谦,隋晓,刘玉申;超临界CO_2精制辣椒红色素的研究[J];中国食品添加剂;1997年03期 |
14 |
卢艳民;周梅村;郑华;张弘;;醌类色素的特性和研究进展[J];林产化学与工业;2007年S1期 |
15 |
史宣明,岳琳,武丽荣;大豆异黄酮的提取及精制[J];中国油脂;2001年02期 |
16 |
胡文明;陆小磊;涂云飞;杨秀芳;;植物源杀虫剂印楝素的研究进展[J];中国茶叶加工;2009年04期 |
17 |
苑可武,白芳,杨波,徐文豪;甘草酸的提取和精制法概述[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2年07期 |
18 |
金灵芬,吕俊良;高粱红色素提取工艺的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1999年03期 |
19 |
毛莉娟,刘学文,冉旭;苦丁茶中黄酮的提取工艺[J];食品科技;2002年11期 |
20 |
张春旭;李岩;;赤雹多糖的含量测定[J];河北化工;2007年07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