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云南南澜沧江构造岩浆带早侏罗世后碰撞火山岩研究

张虎  
【摘要】:云南南澜沧江构造岩浆带早侏罗世后碰撞火山岩特指云南境内北起云县、南至景洪的大致沿澜沧江分布的早侏罗世火山岩系,南北长400km,东西宽15—30km(景洪往南宽80km以上并延出国外),呈狭长带状分布。岩石类型复杂,由基性火山岩至酸性火山岩,由熔岩至火山碎屑岩均有分布,局部甚至出现超镁铁喷出岩。 火山岩与碎屑岩共生,构成沉积—喷发韵律或沉积—喷发旋回。根据产出位置及岩石组合的相对可比性,将其分为民乐—南现河、岔河—崴里、邦东街—平村、堪界河—团田四个区: 民乐—南现河区和邦东街—平村区火山岩全碱高,铁镁低,属钾玄岩系列,民乐—南现河区火山岩由SiO_2极度不饱和至低度不饱和的碱性火山岩向SiO_2过饱和、铝过饱和的正常火山岩演化;邦东街—平村区火山岩由SiO_2过饱和、铝过饱和火山岩向SiO_2低度不饱和的正常火山岩演化。两区火山岩重稀土平坦、聚敛,轻稀土右倾、发散,岩浆演化以轻稀土分馏为主要特征。岔河—崴里区和堪界河—团田区火山岩属钙碱性系列,SiO_2过饱和、铝过饱和;且由基性至酸性,轻、重稀土增大,岩浆演化以稀土总量变化为主要特征。微量元素配分形式表现为Th强烈富集和Zr、Ti、P亏损。与世界典型地区火山岩相比,具浓重的弧火山岩性质,同时具板内火山岩的部分特征。 火山岩岩浆的形成既与古特提斯洋的俯冲洋壳在深部脱水有关,又与南澜沧江带红层盆地形成初期的拉张作用有关,为山—盆转化阶段特殊岩浆类型。它具如下特征: (1)火山岩岩石类型复杂,从基性岩至酸性岩均广泛分布。喷发韵律由基性至酸性或基性至中基性、中基性至酸性交替频繁。 (2)在TAS图上,一般位于玄武岩—粗面玄武岩—玄武质粗面安山岩—粗面安山岩—粗面岩—流纹岩区,在SiO_2—alk图上,位于亚碱性系列向碱性玄武岩系列过渡区,在AFM图上无富铁趋势。属钙碱性火山岩系列,并向橄榄安粗岩系列(钾玄岩系列)过渡。 (3)稀土元素丰度偏低或中等,轻稀土富集或平坦,重稀土平坦。微量元素表现为钍的强烈富集,锆、钛、磷的亏损。 (4)构造环境判别具浓重的弧火山岩性质,同时又具板内火山岩的部分特征,岩浆对源区的早期属性有较强继承性,与喷发时期的构造环境不一致,属后碰撞火山岩。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黄其胜 ,卢宗盛;鄂东南武昌组早侏罗世植物群[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988年05期
2 吴绍祖;新疆早侏罗世植物群特征[J];新疆地质;1990年02期
3 孙跃武,刘鹏举,冯君;河北承德上谷早侏罗世南大岭组植物化石[J];长春科技大学学报;1996年01期
4 卫彦升;谢飞跃;;宁武—静乐盆地永定庄组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J];太原科技;2007年06期
5 刘淑文;;中国早侏罗世Palaeolimnadiopseoidea超科叶肢介[J];古生物学报;1982年04期
6 胡雨帆;;大同煤峪口原“怀仁群”中的植物化石及其时代之厘定[J];地质论评;1984年06期
7 许美辉;;福建省永定地区早侏罗世双峰式火山岩及其构造环境[J];福建地质;1992年02期
8 刘俊英;陈重樑;;四川晚三叠世须家河组和早侏罗世下益门组轮藻化石的发现及其意义[J];地质学报;1992年01期
9 骆耀南,王长生;四川早侏罗世恐龙化石的新发现[J];科学通报;1999年10期
10 马孝达;;江西南部全南县火山岩产状及时代的讨论[J];地质论评;1999年S1期
11 熊存卫;王赛义;;湘赣地区早侏罗世一些双壳纲化石及其地层学意义[J];煤田地质与勘探;1979年03期
12 董枝明;;记四川盆地一禄丰蜥龙动物——兼谈自流井组的时代[J];古脊椎动物学报;1984年04期
13 曹宝森 ,梁诗经;Qiyangia动物群在福建的分布[J];地层学杂志;1986年02期
14 姚培毅;于菁珊;;广西西湾煤矿早侏罗世双壳类化石[J];地质通报;1987年04期
15 熊存卫;;早侏罗世Hunanella-Margaritifera(Qiyangia)动物群在陕西神木的发现[J];古生物学报;1988年04期
16 林和平,孙春林,苑清扬;应用稳健主成分分析研究欧亚大陆早侏罗世植物区系分区[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1993年02期
17 张发德,岳天祥,宋令莉;通天河上游墩日含煤岩系地层时代的新认识[J];青海国土经略;1998年02期
18 山西省地质调查院1∶25万岢岚县幅项目组;山西省宁武—静乐盆地早侏罗世永定庄组的确定及恐龙化石的发现[J];中国地质;2001年11期
19 李乾;陆刚;张能;莫丽群;许华;唐朝霞;卫小彦;;羌北双壳类祁阳蚌组合的发现及其地层学意义[J];地质学报;2006年06期
20 陈润生;林东燕;江剑丽;;福建早侏罗世火山作用的动力学机制及大地构造学意义探讨[J];福建地质;200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恕;王军;;甘肃兰州早侏罗世大西沟组Marattia一新种[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九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中国古生物学会第二十三次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张师本;杨芝林;黄智斌;沙乌提;高琴琴;;塔里木盆地南缘早侏罗世叶肢介化石的首次发现[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2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3 王永栋;;颚西早侏罗世的真蕨植物生态群落及其气候意义[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4 汪洋;;中国东部早侏罗世板块俯冲的岩石地球化学和热模拟制约[A];中国地球物理.200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5 宋庆原;刘振川;王黎明;;黄骅坳陷早侏罗世孢粉组合[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2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6 ;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 二、验收成果简介[A];中国地质科学院文集(1983中英文合订本)[C];1983年
7 黄嫔;席萍;乔子真;;青海柴达木盆地鄂博梁2号井早侏罗世孢粉植物群及其地层意义[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2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8 王永栋;;颚西早侏罗世的真蕨植物生态群落及其气候意义[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2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9 乔秀夫;李海兵;;新疆乌恰含油气盆地早侏罗世走滑拉分的古地震证据[A];亚洲大陆深部地质作用与浅部地质—成矿响应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8年
10 王永栋;田宁;蒋子堃;梅盛吴;;鄂西早侏罗世香溪植物群真蕨植物研究进展[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5届学术年会——纪念中国古生物学会成立80周年论文摘要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马寅生;燕山东段~下辽河盆地中新生代盆岭构造及应力场演化[D];中国地质科学院;1998年
2 刘刚;大巴山侏罗纪前陆层序地层学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7年
3 陈文西;羌塘盆地晚三叠世—中侏罗世早期沉积盆地演化[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7年
4 李伟;柴达木盆地沉积体系发育的动力学机制及成藏效应[D];成都理工大学;2004年
5 刘敏;青藏高原中部聂荣微陆块侏罗纪早期富碱侵入岩的岩石成因及构造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6 程三友;中国东北地区区域构造特征与中、新生代盆地演化[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7 徐旺春;西藏冈底斯花岗岩类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组成的空间变化及其地质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虎;云南南澜沧江构造岩浆带早侏罗世后碰撞火山岩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5年
2 刘春雷;准噶尔盆地中央坳陷早侏罗世地层及孢粉植物群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3 牛亚卓;华南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海相双壳类及其生物地理[D];南京大学;2011年
4 杨浩;柴达木盆地北缘中生代的盆地结构分析[D];浙江大学;2007年
5 赵刚;北京燕山地区燕山期火成岩分布及岩石圈减薄过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6 何萌;松潘地区白龙江隆起西段晚中生代沉积特征与盆地演化[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7 付长亮;珲春小西南岔地区花岗岩类的时代、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D];吉林大学;2009年
8 汪洋;羌塘地体中生代构造演化:来自火山岩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同位素的证据[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7年
9 左银辉;粤东、粤中地区中生界生储盖组合特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10 肖伟峰;辽西南部侏罗纪逆冲推覆构造变形过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德福;拉张环境成就大陆边缘[N];中国矿业报;2003年
2 王进东;我国西北干旱环境形成1.6亿年前[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3 记者 赵凡;丽水发现新类型恐龙化石[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4 C untis Rist 撰文;我们发现了什么[N];科技日报;2002年
5 段佳;亚洲曾有结节龙找到重要依据[N];大众科技报;2007年
6 记者 唐毅通讯员 李坚强;深圳南澳发现侏罗纪化石群[N];南方日报;2008年
7 章力;西藏首次发现古油藏带[N];中国矿业报;2001年
8 本报记者 李成生;探秘滇中恐龙化石带[N];云南日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赵凡;近在咫尺的美丽[N];地质勘查导报;2009年
10 海南日报记者 黄晶;螃蟹化石,沉吟千古的神秘奇石[N];海南日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