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南澜沧江构造岩浆带早侏罗世后碰撞火山岩研究
【摘要】:云南南澜沧江构造岩浆带早侏罗世后碰撞火山岩特指云南境内北起云县、南至景洪的大致沿澜沧江分布的早侏罗世火山岩系,南北长400km,东西宽15—30km(景洪往南宽80km以上并延出国外),呈狭长带状分布。岩石类型复杂,由基性火山岩至酸性火山岩,由熔岩至火山碎屑岩均有分布,局部甚至出现超镁铁喷出岩。
火山岩与碎屑岩共生,构成沉积—喷发韵律或沉积—喷发旋回。根据产出位置及岩石组合的相对可比性,将其分为民乐—南现河、岔河—崴里、邦东街—平村、堪界河—团田四个区:
民乐—南现河区和邦东街—平村区火山岩全碱高,铁镁低,属钾玄岩系列,民乐—南现河区火山岩由SiO_2极度不饱和至低度不饱和的碱性火山岩向SiO_2过饱和、铝过饱和的正常火山岩演化;邦东街—平村区火山岩由SiO_2过饱和、铝过饱和火山岩向SiO_2低度不饱和的正常火山岩演化。两区火山岩重稀土平坦、聚敛,轻稀土右倾、发散,岩浆演化以轻稀土分馏为主要特征。岔河—崴里区和堪界河—团田区火山岩属钙碱性系列,SiO_2过饱和、铝过饱和;且由基性至酸性,轻、重稀土增大,岩浆演化以稀土总量变化为主要特征。微量元素配分形式表现为Th强烈富集和Zr、Ti、P亏损。与世界典型地区火山岩相比,具浓重的弧火山岩性质,同时具板内火山岩的部分特征。
火山岩岩浆的形成既与古特提斯洋的俯冲洋壳在深部脱水有关,又与南澜沧江带红层盆地形成初期的拉张作用有关,为山—盆转化阶段特殊岩浆类型。它具如下特征:
(1)火山岩岩石类型复杂,从基性岩至酸性岩均广泛分布。喷发韵律由基性至酸性或基性至中基性、中基性至酸性交替频繁。
(2)在TAS图上,一般位于玄武岩—粗面玄武岩—玄武质粗面安山岩—粗面安山岩—粗面岩—流纹岩区,在SiO_2—alk图上,位于亚碱性系列向碱性玄武岩系列过渡区,在AFM图上无富铁趋势。属钙碱性火山岩系列,并向橄榄安粗岩系列(钾玄岩系列)过渡。
(3)稀土元素丰度偏低或中等,轻稀土富集或平坦,重稀土平坦。微量元素表现为钍的强烈富集,锆、钛、磷的亏损。
(4)构造环境判别具浓重的弧火山岩性质,同时又具板内火山岩的部分特征,岩浆对源区的早期属性有较强继承性,与喷发时期的构造环境不一致,属后碰撞火山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