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Cu、Bi对AgSnO_2复合材料反应合成的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江珍雅  
【摘要】: 本文通过对AgSn、AgSnCu和AgSnBi合金的内氧化实验,以及反应合成AgSnO_2CuO和AgSnO_2Bi_2O_3复合材料实验的研究。从热力学和动力学上分析了Cu、Bi添加对内氧化以及反应合成制备AgSnO_2材料的影响,并对反应合成的AgSnO_2CuO和AgSnO_2Bi_2O_3复合材料在不同工艺时期的组织结构和物理性能进行了分析。 通过热力学计算得到:1)各金属与氧的亲合力Sn>Bi>Cu;2)在热力学上SnO_2比SnO更稳定,CuO比Cu_2O更稳定;3)在AgSnCu系统中的化学位Cu>Ag>Sn,在AgSnBi系统中的化学位Ag>Sn>Bi。 AgSn合金内氧化的过程中,很容易发生外氧化。AgSnCu合金内氧化机理与AgSn类似,在反应的过程中未氧化的Sn又可以夺取CuO中的O,但这需要一定的温度来提供足够的能量,去克服能垒,所以在这个温度点之前,AgSnCu的内氧化增重曲线跟AgSn很接近,或者比AgSn的增重少,因为Sn是比Cu更容易氧化的。这个关键的温度点为350℃。AgSnBi合金中,Bi几乎不溶氧,Bi的存在,稀释了Sn的浓度,降低了Sn形成氧化膜的速率,随着反应的进行,Bi依附吸附了过量氧的Sn生成氧化物,但内层中未氧化的Sn又可以夺取已氧化的Bi的氧,这需要一定的温度来提供足够的能量去克服能垒,这关键温度点为250℃。 反应合成AgSnO_2CuO(SnO_27.42wt%,CuO6.21wt%)和AgSnO_2Bi_2O_3(SnO_27.79wt%,Bi_2O_35.44wt%)复合材料的过程中,AgSnBiO系统的反应激活能约为235KJ/mol,AgSnCuO系统约为229KJ/mol,在相同的加热条件下,AgSnCuO系统先发生化学脱附,反映在温度上,就是AgSnCuO的脱附温度比AgSnBiO的脱附温度低20℃左右,为350℃。 反应合成过程中:1)AgSnCu合金系统吸附氧的能力比较强,合金中Cu浓度越高,则吸附氧的能力越强,AgSnBi合金系统吸附氧的能力就比较弱,并且合金中Bi浓度越高,吸附氧的能力就越弱;2)AgSnCuO系统先是发生明显的置换反应,生成数量较多的氧化物,其中CuO的大量生成使基体的密度明显下降,再是基体中未反应Sn、Cu与游离氧的反应,生成的混合氧化物(SnO_2和CuO混杂在一起)弥散分布于基体,在晶界处有明显聚集。3)AgSnBiO系统,Bi被浓缩在晶界上,脆化了晶界,SnO_2在大颗粒的界面处偏聚,由于生成Bi_2Sn_2O_7使基体的密度下降。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国秀花;宋克兴;郜建新;王旭;刘瑞华;;内氧化法制备Al_2O_3/Cu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J];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2006年10期
2 ;内氧化法制备银氧化镉材料[J];电工材料;1977年04期
3 易茂中;林建生;;钢的内氧化研究概况[J];西安理工大学学报;1988年01期
4 于艳梅,李华伦,张先锋,鲜飞军;内氧化法制备Al_2O_3-Cu复合材料的反应动力学分析[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5 董治中,刘文西,李玉桐,王德法;Cu-0.62Al_2O_3复合材料的致密化[J];热固性树脂;1999年04期
6 国秀花;宋克兴;郜建新;林阳明;李红霞;;Al_2O_3弥散强化铜基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与进展[J];材料开发与应用;2006年04期
7 苏凡凡;张旦闻;赵冬梅;任凤章;田保红;贾淑果;;内氧化法制备Al_2O_3/Cu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J];铸造技术;2008年08期
8 高翔;罗丰华;谭永菊;付晓虎;陈春辉;崔建民;;内氧化-冷轧制备Al_2O_3弥散强化铜合金的组织与性能[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10年10期
9 苏凡凡;张旦闻;赵冬梅;任凤章;田保红;贾淑果;;内氧化法制备Al_2O_3弥散强化铜合金的组织和性能[J];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2009年07期
10 万珍珍;胡强;杨艳玲;康林萍;周水军;;封焊电极用Al_2O_3Cu复合材料的组织和性能[J];热处理技术与装备;2010年03期
11 张大华;张来福;;内氧化法制备Cr_2O_3弥散强化铜基复合材料的研究[J];中国铸造装备与技术;2010年03期
12 郜建新;徐晓峰;国秀花;田保红;宋克兴;;内氧化法制备Al_2O_3/Cu复合材料的载流摩擦磨损特性[J];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2006年07期
13 张晓楠;赵冬梅;董企铭;刘平;任凤章;田保红;;内氧化制备Cu/Al_2O_3弥散强化铜的组织性能研究[J];铸造技术;2006年09期
14 苏凡凡;赵冬梅;任凤章;贾淑果;;内氧化法制备Al_2O_3弥散强化铜基复合材料的研究[J];热加工工艺;2008年22期
15 康菲菲;耿永红;陈松;管伟明;张昆华;;Pt-Ir-Zr高温合金内氧化工艺的研究(英文)[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1年04期
16 张毅;田保红;陈小红;高颖颖;刘平;李炎;;Cu-Al-Y合金稀土渗铝层及内氧化研究[J];金属热处理;2006年S1期
17 王远鑫;陈艳;;微波内氧化法制备Al_2O_3/Cu复合材料[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18 李美霞;罗骥;郭志猛;候婷;张云霞;;纳米Al_2O_3弥散强化铜复合材料的产业化制备及研究[J];材料导报;2010年02期
19 张海利,毛忠汉;银—铋—镧合金内氧化工艺的研究[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1992年04期
20 张毅;田保红;陈小红;高颖颖;刘平;李炎;;Cu-Al-Y合金稀土渗铝及内氧化研究[J];铸造;2006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顺钦;谢明;陈力;符世继;杨有才;张健康;黎玉盛;刘莉;李进;宁德魁;史庆南;;Al_2O_3弥散强化铜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设想[A];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李红霞;田保红;林阳明;康布熙;刘平;;基于氧在固态铜中进行非稳态扩散的动力学研究[A];第三届中国热处理活动周暨第六次全国热处理生产技术改造会议论文专辑[C];2005年
3 朱志华;包晔峰;蒋永锋;;Al_2O_3弥散强化铜电极材料的研究进展[A];第十五次全国焊接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4 徐晓峰;宋克兴;国秀花;刘瑞华;;载流条件下黄铜/Al_2O_3/Cu复合材料摩擦副的摩擦磨损性能[A];第八届全国摩擦学大会论文集[C];2007年
5 罗丰华;高翔;张立;刘世民;徐然;崔建民;;强冷轧变形Cu-Al_2O_3合金的再结晶与性能[A];有色金属工业科学发展——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李恒;;粉体技术在低压电接触材料制造领域中的应用[A];第六届全国粉体工程学术大会暨2000年全国粉体设备-技术-产品交流会会议文集[C];2000年
7 张旦闻;任凤章;孙娟;赵秀亭;贺青川;;板带原位复合弥散强化铜合金在电连接器中的应用研究[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付翀;王俊勃;蒋百灵;刘英;杨敏鸽;;AgSnO_2电触头材料制备方法的研究现状[A];陕西省机械工程学会第九次代表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9 谢明;杨有才;李季;陈永泰;崔浩;刘满门;张吉明;史庆南;;高强高导CuMeO材料的制备新技术及组织性能[A];有色金属工业科学发展——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陈九磅;;高强高导铜合金材料的研究与应用[A];2008年安徽省科协年会机械工程分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许灿辉;Ag-Sn合金内氧化界面微观结构、热力学与动力学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2 郭明星;纳米弥散强化铜合金短流程制备方法及其相关基础问题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3 周晓龙;反应合成AgCuO复合材料的组织均匀化及界面结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争;混合稀土Cu-Al合金薄板内氧化制备弥散铜IC框架材料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09年
2 王硕;内氧化法制备弥散强化铜的工艺研究[D];南昌大学;2013年
3 李红霞;Al_2O_3弥散强化铜内氧化动力学及其再结晶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05年
4 胡陈;内氧化法制备ZrO_2/Cu复合材料的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3年
5 康永彪;Al_2O_3/Cu复合材料的内氧化法制备及性能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6 秦晓冬;Cu-4.5wt.%Al_2O_3复合材料微观结构及高温性能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7 吴剑勇;Cr_2O_3/Cu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变形组织与性能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6年
8 姚倩倩;高能球磨原位生成Al_2O_3/Cu铜基电触头材料[D];太原科技大学;2011年
9 刘瑞华;接触导线用Al_2O_3/Cu复合材料电滑动磨损性能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08年
10 孙永伟;Mo/Cu-Al_2O_3电接触材料的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1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