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品位锌矿堆浸—萃取—电积工艺研究
【摘要】:
锌具有广泛用途,锌表现出良好的市场需求和市场价格,我国锌冶金发展迅速。但由于锌冶金资源有限,导致锌冶金原料供应紧张。为保持锌冶金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开发利用各种锌原料,特别是丰富的低品位锌矿资源。
低品位的锌矿资源的冶金方法比较多,但能经济、高效利用低品位锌资源的方法没有。要开发低品位锌矿的冶金新技术,才能实现低品位锌矿充分利用。
我们对现有的锌冶金工艺进行对比分析后确定低品位锌矿的冶金工艺是堆浸→氧化中和除铁→萃取→反萃→有机相脱除→电积。
在该工艺的研究中,创新地将堆浸法浸出低品位氧化锌矿、细菌浸出时采用混合细菌浸出、浸出液萃取前采用氧化中和除铁、中和净化液使用单一的P204萃取、萃取过程不进行中和游离酸(或不进行有机相的皂化处理)、反萃采用锌电积废液直接反萃和反萃液中的有机相用活性炭进行脱除等应用到低品位锌矿的提取冶金中。这些方法的应用,使低品位锌矿的冶金过程消耗降低,成本减少,形成了低品位锌矿的新的冶金工艺。
低品位硫化锌矿使用就地采集培养的细菌,其能有效浸出硫化锌矿中的锌。细菌搅拌浸出、细菌柱浸和不同规模的堆浸结果表明,在细菌接种量10~20%,多次接种,浸出的pH=1.5~2.0,锌的年细菌浸出率大于80%。对细菌浸出过程规律的研究认为硫化锌矿中锌的浸出是细菌直接作用的结果,浸出过程中Fe~(3+)作用不十分明显。
低品位氧化锌矿中锌浸出性能好,采用堆浸工艺是可行的。堆浸周期在6个月以上,锌的堆浸浸出率大于90%。
低品位锌矿的浸出液不能直接萃取锌,直接萃取时铁被萃取,使萃取剂再生工艺复杂,并产出大量的用途不大的废酸。合适工艺是氧化中和除铁后再萃取。用理论量的1.2倍工业二氧化锰、室温、2~3h和加石灰石作中和剂中和至终点的pH=5.1~5.3条件下就可使铁脱除率大于99%,溶液中铁的浓度在2mg/l以下。除铁过程中锌的损失率小于2.5%。
除铁后液采用单一的P204进行萃取,合适的萃取有机相组成40%P204+60%煤油,萃取过程不中和产生的游离酸,也不对有机相进行皂化处理。萃取条件为室温、萃取级数为5~10级,混合时间5min,相比(A/O)为1~1.5:1,萃取终点pH=1.0左右,对于10~15g/l的溶液而言,锌的萃取率可达85~88%。萃取过程中萃取级数增加和有机相的增加(相比O/A增加)并不能明显增大锌的萃取率,提高萃取温度有利锌的萃取。
萃取过程中,除铁以外的其它杂质基本上不被萃取,仅少量Co、Ni等的萃取也不影响锌的电积过程,并在电积中开路除去。
锌的负载有机相可直接使用电积废液进行反萃。反萃级数3~5级,相比(A/O)为3~3.5:1,混合时间5min,用电积锌的废电积液(含硫酸135~150g/l)就能将97~99%的锌反萃下来,反萃后有机相含锌0.3g/l左右,杂质除铁外在有机相中没有富集,而进入反萃液中;负载有机相含锌>12g/l时,反萃液中锌离子浓度增加大于40g/l,反萃液中的锌离子浓度为88~95g/l,游离酸70~75g/l。
有机相与水相容易分离,分离澄清速度快。有机相中P204大于40%时容易产生乳化现象。有机相在溶液中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随酸度的升高而降低。
反萃液中溶解的有机相明显影响电积过程,造成阴极烧板,表面变黑,析出锌以粉末状形态存在,阴极表面不致密,阴极电积周期明显降低(低于14h),使锌电积过程最终不能正常进行。反萃液中有机相可采用活性炭吸附就完全消除有机相对电积的影响。+40目的活性炭的用量为40~80g/l时,基本消除有机相对锌电积的影响。
脱除有机相后的反萃液与废电积液混合后进行电积可以获得1#以上的阴极锌。电积过程同极间距70mm,电积阴极电流密度500A/m~2,牛胶加入量20mg/l左右时,电积周期24h,电积温度40℃时,电积的电流效率在89~92%,锌电积直流电耗3000度/吨锌左右。
本论文主要创新点为:研究形成低品位锌矿全湿法的提取冶金工艺。低品位锌矿浸出过程采用硫酸堆浸工艺,浸出硫酸盐溶液采用氧化中和除铁,除铁后的硫酸盐溶液采用单一的P204萃取技术,萃取过程没有进行中和游离酸,反萃采用锌电积废液直接反萃,有机相采用活性炭进行脱除。
|
|
|
|
1 |
王春;孔薇;李德谦;;有机膦类化合物在金属溶剂萃取中的研究和应用[J];应用化学;1996年03期 |
2 |
黄浪,项长祥,邹兴;用D2EHPA从硫酸介质中萃取锌[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2年06期 |
3 |
王甲卫;李政;谭天伟;;从发酵液中萃取L-乳酸的工艺[J];生物加工过程;2008年01期 |
4 |
赵音延,秦炜,戴猷元;利用醋酸稀溶液生产绿色化学品——醋酸钙镁盐的研究[J];化学工程;2003年01期 |
5 |
刘清明;余润兰;方正;陈爱良;;铜湿法冶金中的萃取剂[J];有色金属;2009年02期 |
6 |
刘忠生,周旗,王新;应用混合—澄清槽萃取炼油厂碱渣中和酸性水工艺研究[J];石油化工环境保护;2003年04期 |
7 |
彭盘英,崔世海,王玉萍,蒋彩云,陈巧玲;络合萃取法处理6-硝基间甲酚废水[J];现代化工;2001年02期 |
8 |
江燕斌,钱宇,李秀喜,王超,谢晋巧,孙智华;炼油碱渣废水处理萃取剂反萃再生实验研究[J];化学工程;2002年05期 |
9 |
周智华;张宝法;杨佼庸;宋增民;王华利;;萃取在金刚石合成棒电解过程中的应用研究[J];超硬材料工程;2006年06期 |
10 |
汤惠民,徐永华;N_(510)萃取分离镍和镉的研究[J];化学世界;1988年04期 |
11 |
张方宇,萨本加,曲志平,荆小旦;铂铑废料的萃取分离工艺[J];有色金属(冶炼部分);1990年06期 |
12 |
李立元,陈学田;P_(507)萃取剂在钴、镍分离系统中的应用[J];世界有色金属;1997年10期 |
13 |
魏宗武;陈建华;艾光华;刘智林;;生物浸出——萃取法分离彩钼铅矿的研究[J];有色矿冶;2007年01期 |
14 |
王钓;溶剂萃取法在沉淀洗涤方面的应用尝试和理论探讨[J];原子能科学技术;1982年02期 |
15 |
C.M.Ritcey;梁近卯;;从氯化物浸出液中分离铜和锌的萃取剂的评价和选择[J];矿产综合利用;1983年01期 |
16 |
李金龙,林骏;井下原地溶浸技术试验研究[J];铜业工程;2004年04期 |
17 |
张邦安;;钴与镍的萃取分离方法[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1984年04期 |
18 |
张维霖;赵家巧;周莉影;;金的新萃取剂—(2-乙基己基)-乙基醚[J];贵金属;1988年03期 |
19 |
CoCa.J;Diez F.V.;MorisM.A;邓怡梅;;叔胺及DEHPA对钼和钨的溶剂萃取[J];江西有色金属;1992年02期 |
20 |
杜崇钦;刘丽君;;高效脱酚萃取剂N-503应用于工业废水的治理[J];环境工程;1992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