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生物消毒对大白菜根肿病的防效评估及防治机理研究
【摘要】:
根肿病是由根肿菌(Plasmodiophora brassicae Woronin)引起的一种威胁十字花科作物生产的世界性土传病害,由于其休眠孢子可以在土壤中存活至少10年,致使其防治成为世界性难题。为了有效控制大白菜根肿病的危害和减少化学农药的污染,本文通过实验室、温室和田间试验,评价了以球茎甘蓝、紫茎泽兰与青蒿为材料的土壤生物消毒对根肿病的防治效果,提出了可能的作用机制。
在PSA培养基上,芸苔属植物比非芸苔属植物有更好的生物熏蒸能力,其中以球茎甘蓝的抑制作用最好,且有剂量效应。10g鲜球茎甘蓝粉末对隶属于11个种的30株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在26.2%-100%之间。甘薯长喙壳菌、烟草疫霉和油菜菌核菌对球茎甘蓝最为敏感,而黄瓜腐霉菌最不敏感。紫茎泽兰和青蒿也分别对20和17个真菌菌株有生物薰蒸作用。
HPLC分析球茎甘蓝、紫茎泽兰和青蒿的结果表明,这3种植物中相同的挥发性成份较少,但紫茎泽兰和青蒿的挥发成份要多于球茎甘蓝。GC-MS分析的结果揭示烯丙基-异硫氰酸酯仅在球茎甘蓝中,紫茎泽兰和青蒿多以芳香类化合物为主。
从温室中的防治效果来看,在2个季生产中,球茎甘蓝对根肿病的防治效果及增产作用均不及紫茎泽兰和青蒿。综合病情指数和产量因素来看,营养袋育苗25d后移栽,利于白菜根肿病的防治。
在温室中,来自大白菜根际的枯草芽孢杆菌XF1 (Bacillus subtilis XF1)和假单胞杆菌XF2 (Pseudomonas sp. XF2 )对根肿病的防治效果显著,以109CFU/mL在播种前施入土壤后,XF1的处理在直栽60d内的大白菜没有明显症状,XF2的处理在直播30d内没有明显症状。在收获期,两个菌株的防治效果分别达89.2%与46.0%,增产分别达219.5%和139.3%。
石灰、青蒿和石灰混合、紫茎泽兰、紫茎泽兰和石灰混合、青蒿、球茎甘蓝和石灰混合及球茎甘蓝等7个处理在大田中3季的平均防治效果分别为:41.9%、41.8%、31.1%、28.6%、28.5%、27.6%和19.8%;平均增产率分别为:8.3%、44.9%、30.1%、29.2%、24.2%、16.1%和9.6%。从对土壤中有效营养元素的影响来看,石灰能够降低土壤中有效N、有效B、有效S、有效Cu、有效Zn和有效Mn浓度;提高有效P、有机质、pH和交换Ca浓度;而对有效K没有影响。从总体来看,紫茎泽兰对土壤的修复能力最强,青蒿和球茎甘蓝次之;对增产效果来说,所有植物材料均好于石灰,但石灰与植物材料的混合处理好于单用植物材料,在培养基上有很好薰蒸作用的球茎甘兰的防病效果及增产效果最差。
13项土壤理化指标与防治效果的关联关系为:有效Fe 有效Mn 交换Ca 有效B 有机质有效K 有效Cu 有效Zn Ec值 pH 有效S 有效P 有效N。在施入石灰后,有效Fe下降47.7%。有效Fe与有效B、有效Cu和有效Mn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有效Ca呈显著正相关,与pH呈极显著负相关。13项土壤理化指标与增产效果的关联关系为:有效K pH 有机质交换Ca 有效B 有效Fe 有效Mn 有效Zn有效Cu 有效N Ec值有效P 有效S。有效K在青蒿与石灰处理下,增加率最高,达154.6%。同时有效K与有机质呈极显著正相关性,与有效P和有效Zn呈显著相关。
利用平板培养法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分析了8个处理中土壤微生物的在3季中的变化。从平板法的结果来看,球茎甘蓝、青蒿及青蒿与石灰混合处理明显地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分别增加为80.9%、82.6%和81.6%;而石灰处理明显减少土壤中微生物数量。但从DGGE的分析结果来看,不同处理间微生物的种群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差异不明显。用Biolog生态板分析了第3季不同处理土壤中的微生物种群落水平生理图谱(CLPP)的结果表明,青蒿、青蒿与石灰混合两处理的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最高,均为0.952;而球茎甘蓝与石灰处理的AWCD最低,为0.662。对照的常见优势种群指数显著地高于其他处理;植物材料处理的物种丰富度指数要比石灰处理的有所增加;石灰处理的均匀度指数要低于其他处理。因子分析的结果表明,对氨基酸类和糖类碳源平均利用率是评价不同处理的土壤代谢能力的重要指标。
据报道,黑芥子酶活性与生物熏蒸活性密切相关。采用十字花科植物黑芥子酶基因的简并引物(MyrBs: 5-ACAGRTTCTCCWTHGCGTGG-3/ MyrBa: 5-ATBTWCCHYTTGTTAGCGGC-3)调查18种植物、2种真菌和2种细菌同源片段。通过blastn比对发现,在11种十字花科、2种菊科(莴苣和紫茎泽兰)和1种茄科(烟草)植物中,扩增产物为黑芥子酶基因的部分片断,而在其他8种生物中所得片断与黑芥子酶基因家族的同源性比较低。这11种十字花科植物的黑芥子酶基因序列相对保守。
土壤生物消毒控制大白菜根肿病的可能机制为:一方面植物源材料释放出挥发性抑菌物质钝化土壤微生物,另一方面植物残体在土壤中遗留非挥发性物质影响土壤理化性质,进而影响土壤微生物种群变化,改善了植物生长条件,提高了抗性,降低了病害严重度和提高了产量。
|
|
|
|
1 |
曾忠坚,庄文远;大白菜根肿病的发生与防治[J];蔬菜;2002年02期 |
2 |
蔡一平;大白菜根肿病的发生与防治[J];上海蔬菜;2002年06期 |
3 |
文学飞;潘前颖;潘幸来;;“绿肥绿药美土嘉禾”农田生态新技术[J];园艺与种苗;2011年04期 |
4 |
李文山,许振文,柳凤歧;大白菜根肿病的防治[J];新农业;1991年06期 |
5 |
韦石泉,陈捷, 傅玉华, 李丽明;沈阳南郊大白菜根肿病发生严重[J];植物保护;1994年05期 |
6 |
杨家鸾,杨明英,严位中,孙道旺,李萍;昆明菜区大白菜根肿病防治技术研究初探[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
7 |
李素荣;大白菜根肿病的发生与防治[J];河北农业科技;2005年08期 |
8 |
杨宇红,邹立君,张雄飞;大白菜根肿病的药剂防治[J];中国蔬菜;1994年03期 |
9 |
范成明;刘建英;吴毅歆;熊国如;何月秋;;具有生物熏蒸能力的几种植物材料的筛选[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7年05期 |
10 |
张滢;王友海;张化平;;火烧坪大白菜根肿病的发生与防治[J];湖北植保;2005年06期 |
11 |
张电荣;大白菜根肿病害及防治技术[J];江苏农机与农艺;1998年04期 |
12 |
;德高CR117大白菜[J];中国蔬菜;2009年08期 |
13 |
张淑霞;李浙青;崔健;刘素芹;宋云云;;大白菜根肿病的发生与防治[J];西北园艺(蔬菜);2007年01期 |
14 |
陈继兵;高山反季节大白菜根肿病发生及防治[J];福建农业科技;1997年02期 |
15 |
邢作山,邢海彪;球茎甘蓝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西北园艺;2001年01期 |
16 |
王昌玉,朱建良,保世森,陈露萍,阮石佑,周金玉;百菌清防治大白菜根肿病应用技术研究[J];农药科学与管理;2004年07期 |
17 |
修景龙;王相怡;;大白菜根肿病发生与防治[J];吉林蔬菜;2010年04期 |
18 |
杨宇红,卢翰;大白菜根肿病综合防治技术初探[J];长江蔬菜;1991年03期 |
19 |
李明远;;李明远断病手迹(十五) 北京的十字花科根肿病[J];农业工程技术(温室园艺);2011年08期 |
20 |
侯桂兰;;大白菜根肿病的发生和防治[J];农村科技开发;1997年1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