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上颌前牵引对上颌骨周围骨缝组织改建的动物实验观察
【摘要】:骨性Ⅲ类错(牙合)上颌发育不足的病人常采用上颌前牵引治疗,但是前牵引后上颌骨周围一骨缝内发生的改建的机制仍不完全清楚,因此本研究以生长发育期的Sprague—Dawley大鼠为实验对象,研究模拟前牵引大鼠上颌骨后,大鼠上颌骨周围骨缝的形态学改建特征,初步探讨前牵引对大鼠上颌的生长发育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上颌骨周围骨缝在应力下骨改建的生物学机制提供基础资料。本实验方法为1、采以模拟上颌前牵引的方式前牵引大鼠的上颌骨,建立前牵引大鼠上颌骨动物模型。以面具式前牵引矫治器为原理制作特殊的前牵引支架,以外科方法安装支架挂在大鼠颧弓前端,在实验加力组大鼠头颅上打孔,安放挂钩,通过弹性牵引提供支架向前牵引的支抗。2、以该动物模型为基础,选用90只五周龄的Sprague—Dawley健康雌性大鼠作实验动物,随机分到实验加力组、正常对照组、手术对照组。分别在前牵引后第3、7、14、21、28天时每组处死大鼠六只。将大鼠上颌骨的额颌缝,腭颌缝的组织标本制作切片,采用常规HE染色,图象分析技术分析观察骨缝宽度和骨缝内的细胞密度指数。3、对额颌缝的组织切片行SP免疫组织化学法染色PCNA,然后图象分析技术测量PCNA阳性细胞在骨缝内的分布密度指数。本实验的结果是(1)大鼠实验加力组在85g前牵引力作用下,在3天起实验组骨缝宽度大于两对照组,与对照组比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别(P<0.05)。第7天组、第10天组实验动物的骨缝宽度显著增加(P<0.05),其后骨缝宽度保持相对稳定,但高于对照组。(2)腭颌缝内细胞密度在3、7、14天增高(P<0.05),在21、28天下降至正常。额领缝细胞度在3、7、14、21、28天均比对照组增高(P<0.05)。(3)大鼠实验加力组加力第3天骨缝内PCNA表达增强(P<0.05),第7天实验加力组动物的骨缝组织中PCNA阳性表达率最高(P<0.05)。在14、21、28天组有所下降。本实验的结论为1、本实验所采
昆明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用的前牵引动物模型对于前牵引骨缝改建的生物学机制的深入研究有一定意义。2、在上
领前牵引的作用下,大鼠骨缝内组织形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骨缝增宽,血管增生,新
骨不断形成,说明骨缝内发生了显著的改建。3、大鼠上领在前牵引作用下,骨缝明显增
宽,提示上领骨周围骨缝发生了明显改建,骨缝改建是上领前牵引后前移位作用机制重
要组成部分4、愕领缝、额领缝内的细胞密度在前牵引后3、7、14时间点均高于对照组,
提示前牵引上领促进骨缝内的细胞增生。而在21、28天时间点两个骨缝与对照组相比在
相同时间点增长程度明显不相一致,提示我们不同的上领骨周围骨缝在前牵引作用下改
建方式过程可能不一。5、在上领前牵引作用下,上领骨的额领缝内的PCNA的阳性表达
一直高于对照组,提示前牵引促进上领骨周围骨缝内细胞增殖活动增强。
|
|
|
|
1 |
李玉如,徐芸,曹真胜,李松;模拟上颌前牵引对SD大鼠颅面部生长发育的影响[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年02期 |
2 |
张国华,蔡中,陆群,方哲翔;前牵引上颌的三维有限元研究:前牵引方向的探讨[J];医用生物力学;2000年04期 |
3 |
张桂花,周秀坤,刘福祥;前牵引上颌的激光全息干涉计量研究——沿矢状方向前牵引上颌的生物力学效应[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1991年02期 |
4 |
陈岩,郭莉蓉,峥嵘;改良前牵引矫正器的应用研究[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4年10期 |
5 |
侯敏,柳春明,梁立民,张海钟,马骁;不同龄犬对面中位牵引的反应及远期效果观察[J];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05年02期 |
6 |
李湘琳,司新芹,范建谊;粘结式上颌前牵引矫治器固位的改进[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5年02期 |
7 |
雍敏;AngleⅢ类骨性反牙合的前牵引矫治[J];宁夏医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
8 |
吴彬;用面罩前牵引和上颌扩弓治疗Ⅲ类错后的头影测量变化[J];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2000年05期 |
9 |
潘锡红;前牵引上颌与“2×4”技术矫治前牙反的初步研究[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
10 |
曾金玲;Angle's Ⅲ类错早期前牵引面弓的矫治效应[J];口腔正畸学;1997年01期 |
11 |
邱严力;杜凤芝;Kapika Faustin;田倩倩;王万里;;上颌快速扩弓联合前牵引对安氏Ⅲ类患者上气道和舌位置的影响[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11年03期 |
12 |
魏松;日本正畸专家谈前牵引和Ⅲ类错合的治疗[J];口腔正畸学;1995年04期 |
13 |
刘宇;完全性唇腭裂中国男性儿童前牵引治疗后软组织的外形变化[J];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1998年01期 |
14 |
蔡斌;胡湘权;卢新华;李国永;;固定扩弓联合前牵引治疗乳牙期骨性Ⅲ类错的临床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5年06期 |
15 |
曾金玲;华裔儿童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早期前牵引面弓治疗的骨骼及牙齿的矢状方向的变化[J];口腔正畸学;1997年01期 |
16 |
刘红;宋卫东;梁其彬;田文燕;马东阳;李璇;;前牵引矫治前牙反对颅面硬组织影响的研究[J];口腔医学;2009年02期 |
17 |
刘红,杨振华,段银钟,刘兰忠,李建学,宋卫东;改良固定反式TBA联合前牵矫治前牙反对软组织的影响[J];中国美容医学;2005年04期 |
18 |
章卓鸣;刘建华;;面罩式前牵引矫治儿童上颌骨发育不足的疗效观察[J];浙江医学;2006年10期 |
19 |
刘红;刘延军;吕文凯;祝海波;;改良固定反式双阻板矫治器联合前牵矫治安氏Ⅲ类前牙反对颞颌关节的影响[J];口腔医学;2007年04期 |
20 |
魏贞;许潾于;邱雄文;陈剑强;;应用前方牵引联合快速扩弓矫治安氏Ⅲ类错畸形侧貌外形作用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07年3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