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椎体成形术治疗的相关问题研究

赵刚  
【摘要】: 目的 1.探讨注射PMMA骨水泥后,椎体骨水泥—骨界面周围骨组织中VEGF及Ⅰ型胶原表达情况,拟从分子水平了解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行椎体成形术后PMMA骨水泥周围骨组织的损伤及修复情况,为全面评价PMMA骨水泥对机体的长期影响及其转归提供一定的理论及实验室依据; 2.观察注射PMMA骨水泥后兔椎体骨缺损修复的形态学变化,为注射PMMA骨水泥后对周围骨组织的影响及转归提供组织学方面实验室依据; 3.动态观察注射PMMA骨水泥后兔椎体不同时段的生物力学性能变化,与正常及骨质疏松组对照,拟了解PMMA注入后生物力学强度变化与骨组织生物学改变的相互影响。 4.从性别、年龄、发病时间及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病比例方面了解我国住院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患病情况,为该病的防治提供一定流行病学依据; 方法 1.椎体成形术后椎体骨局部的生物学变化研究 (1)模仿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在兔椎体制成0.3×0.3×0.3cm~3的骨缺损模型,36只分别注入国产PMMA骨水泥,各组分别于术后1h、24h、3d、7d、4w、12w处死动物,术后即刻和处死前分别行腰椎正侧位X线摄片;处死后取骨水泥—骨界面交界处骨组织,用RT-PCR及Western-blot技术检测界面周围骨组织中VEGF及CollagenⅠmRNA扩增及蛋白表达情况,并与OP组作对比; (2)按上述时间点取材后,行组织切片HE染色观察,从组织学层面了解周围骨组织坏死及增生修复情况; (3)将PMMA骨水泥注入椎体后,分别于术后1h、24h、3d、7d、4w、12w取材,去除附件部分后行三点弯曲实验,测定椎体的最大载荷、最大压应力和最大弹性模量,观察PMMA在体内不同时段的生物力学性能变化,并与骨质疏松兔和正常兔相应椎体生物力学强度作比较; 2.骨质疏松性骨折患病情况初步调查按照流行病学调查要求,在我国五大片区10所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的基础上,回顾性收集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5987例,对患者从性别、年龄、发病时间及三类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病比例方面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1.椎体成形术后椎体骨局部的生物学研究 (1)分子生物学结果示:PMMA植入术后1h及24h VEGF的表达减少且低于对照组,而术后3d VEGF的表达明显增加,至7d时再次降低,而4~12wVEGF的表达明显增加;PMMA注入后1h,CollagenⅠ表达增加,24h-3d持续升高,至7d略有下降,而4w~12w均有Ⅰ型胶原高表达; (2)HE染色发现,PMMA植入术后1h可见有巨噬细胞趋附,24h有多量炎性浸润,3d时达高峰,而7d后炎性细胞逐渐减少,4w时可见软骨细胞增生活跃已有软骨化骨形成,而12w则有板层骨形成; (3)生物力学测试结果,三点弯曲实验显示:椎体最大载荷、最大压应力及弹性模量均有变化,骨质疏松组最低;正常组次之;PMMA组最大,但随时间点不同有所改变; 2.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病率初步调查结果 (1)60岁以上髋部骨折患者,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主要集中在65~79岁之间,占总患者数的63.48%,从性别构成分析,女性患者居多,占65.14%,与男性相比有非常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主要集中在60~74岁之间,占总患者数的79.36%,60~64岁间男性骨质疏松性骨折比例较高,占该年龄段的45.45%;从性别构成分析,数量上女性患者居多,占65.89%,但与男性比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426,P>0.05);骨质疏松性其它部位骨折患者主要集中在60~74岁之间,占总患者数的81.21%,75岁以后逐渐降低;从性别构成比分析,女性患者居多,占65.14%,与男性比P=0.052,未能确定之间的差别: (2)从发病的季节性分析:三类脆性骨折总体未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差异(P>0.05),但各种骨折则有各自特点。脊柱骨折发病率没有明显季节性;髋部骨折则表现出明显季节性,与其他类型相比,髋部骨折的季节发病均有非常明显统计学差异(P<0.001),且与地域有关系。北方地区(华北、东北地区)春季发病最高,冬季次之,夏秋较少。南方地区(华南,华东,西南地区)则以冬季发生髋部骨折的机率较高,夏季次之。 结论 1.椎体成形术后椎体骨局部的生物学研究 (1)PMMA植入椎体后有一定炎症反应,一周后即减退,四周完全消失;骨水泥聚合放热反应不会导致局部骨组织永久性缺血坏死; (2)PMMA骨水泥—骨界面周围骨组织修复过程中VEGF及collagenⅠ表达增加;表明局部骨组织细胞的功能未受到不可逆损害; (3)PMMA骨水泥—骨界面的损伤能修复过程与正常骨折愈合类似,但时间延迟大约4w左右; (4)PMMA骨水泥目前仍是椎体成形术比较理想的灌注剂材料,注入椎体后能迅速重建稳定性,生物力学性能恢复良好; (5)对PMMA进行改进研究,进一步增加可吸收性、组织相容性和相同的组织弹性模量,减少副作用是目前国内外骨缺损灌注剂的研究趋势。 2.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病率初步调查 (1)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是骨质疏松性骨折住院治疗最多的骨质疏松性骨折类型,老年女性发病比男性多; (2)骨质疏松性骨折高发年龄在65~79岁之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发病率仍然很高,应引起重视; (3)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发病无明显季节性;但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发病在不同地区与季节有一定关系,北方春季和冬季高发,南方冬季和夏季高发。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刘杰,于敬贺,姜炳春,英强;骨质疏松的研究进展[J];中国局解手术学杂志;2001年02期
2 康健;别让骨质疏松症走近你[J];农家参谋;2001年10期
3 杨先碧;振动可以治疗骨质疏松[J];发明与革新;2002年03期
4 黄燕兴,黄新芳;从94800例住院患者分析骨质疏松症诊断的滞后性[J];中国临床康复;2003年21期
5 刘培成;新疆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2002年工作总结[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3年01期
6 ;中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第三届委员会成员[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3年01期
7 ;中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第三届委员会委员名录[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3年01期
8 ;中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第三届委员会企业委员名单[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3年01期
9 常静;骨质疏松:涉及多学科的公众健康问题[J];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03年18期
10 王杰;骨质疏松症的预防与治疗[J];生物磁学;2004年02期
11 ;研究发现洋葱成分有助缓解骨质疏松症[J];食品科学;2005年06期
12 崔寿昌;;骨质疏松症的预防[J];中国健康教育;2006年07期
13 戴锦中;;骨质疏松症的预防[J];中国实用医药;2008年17期
14 ;用计算机可以判断治疗骨质疏松药物的疗效[J];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2008年04期
15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即将创刊启事[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8年09期
16 ;防骨质疏松 运动最重要[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8年09期
17 颜炳龙;;骨质疏松的诊治与预防[J];中国实用医药;2008年31期
18 杨茜姝;张志;王旭;;36例偏瘫引起的骨质疏松症的辅助治疗[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9年03期
19 佚名;;“骨质疏松”的十大防治误区[J];安全与健康;2009年09期
20 唐威;李春凤;李武;张慧;;骨质疏松门诊患者对骨质疏松症认知的调查[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年2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伟民;阎华;朱东;赵双龙;;不同运动方式对骨质疏松影响的模拟研究[A];2008年全国生物流变学与生物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8年
2 石印玉;詹红生;;骨质疏松症诊断疗效标准[A];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分会第四届第二次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3 薛俊玲;孙海岚;蒋宝泉;陈婷;杨剑;何秀梅;唐蓉;刘洁;;重庆市某中小学教师人群骨质疏松患病率及其与营养相关疾病关系的研究[A];中国营养学会第12届全国临床营养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09年
4 陈锦平;;骨质疏松症的诊断与鉴别[A];2009年浙江省骨质疏松与骨矿盐疾病学术年会暨《骨质疏松症诊治进展》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5 杨迪生;;癌症治疗相关骨质疏松的诊治[A];2009年浙江省骨质疏松与骨矿盐疾病学术年会暨《骨质疏松症诊治进展》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6 高海青;;骨质疏松症的预防与治疗[A];第三届泰山微量元素高级论坛汇编[C];2009年
7 郑少雄;;骨质疏松症诊治及钙剂的临床应用[A];第三届泰山微量元素高级论坛汇编[C];2009年
8 李梅;;雷奈酸锶(Strontium Ranelate)治疗骨质疏松症临床研究[A];2009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症中青年学者论坛论文集[C];2009年
9 陈德才;;抗吸收骨质疏松药物进展[A];2009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症中青年学者论坛论文集[C];2009年
10 周滨;;论脊椎骨质疏松症[A];重庆市中医药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颖;骨质疏松症中骨骼肌线粒体的功能变化及机制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2 马宗民;各向异性骨再造理论模型及骨质疏松模拟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3 朱东;骨质疏松的过程模拟及高频低载振动对抗骨质疏松的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4 李曦;骨质疏松症相关表型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5 洪秀梅;中国人群骨质疏松症的遗传学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6 李秋军;骨质疏松脊椎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临床应用[D];北京协和医学院;2009年
7 郭燕;骨质疏松症及其相关性状易感基因定位的系统遗传学研究[D];西安交通大学;2009年
8 王建卫;骨质疏松对大鼠中晚期骨折愈合的影响及辛伐他汀对大鼠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质量的影响[D];浙江大学;2006年
9 谭丽君;骨质疏松及肥胖相关表型的遗传变异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10 厉孟;新型多孔自固化人工骨治疗骨质疏松骨缺损的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堃;骨质疏松兔模型的建立与体外冲击波在骨质疏松局部治疗中的可行性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8年
2 徐赫男;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药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年
3 刘勇;骨质疏松高危人群相关知识及危险因素的探讨[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畅征;低强度脉冲电磁场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8年
5 赵妍;定量CT测定在骨质疏松症诊断中的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6 张睿;持续与间歇1-7天振动对抗悬吊大鼠骨质疏松的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赵德来;健骨灵加减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5年
8 杨林;带有时间历程的松质骨骨质疏松过程的模拟[D];吉林大学;2006年
9 黄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继发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6年
10 雷巍;骨质疏松的模型计算及其光测软件的实现[D];吉林大学;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忠厚;应在基层建立骨质疏松中心[N];健康报;2004年
2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质疏松防治中心 章振林(博士) 核医学科 马寄晓(教授);骨质疏松误区解析[N];家庭医生报;2003年
3 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 副主任医师 王言贵;怎样能知道患了骨质疏松症[N];家庭医生报;2004年
4 特约撰稿 林斯其 特约专家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著名内分泌专家、博士生导师 廖二元 教授;骨质疏松与补钙[N];家庭医生报;2004年
5 吉步坤;轻松跳跃预防骨质疏松[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
6 容小翔;身痛不止骨质疏松症作崇[N];卫生与生活报;2003年
7 沈浩 张文荣 唐步顺 王先华 东诚 曹霞 王伟;冬季 警惕骨质疏松引发骨折[N];卫生与生活报;2003年
8 市四院 齐新生;骨质疏松症的防治[N];无锡日报;2005年
9 本报记者 吴佶谊;绝经后妇女易骨质疏松[N];信息时报;2003年
10 朱国旺;防治骨质疏松我们共同的责任[N];中国医药报;200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