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视野下的中学语文课堂提问研究
【摘要】:课堂提问作为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有效程度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所以,课堂提问历来是研究的热点。其实,课堂提问应该是一条完整的生态链,包括“谁提问”——“提问什么”——“怎样提问”三个环节。但是,目前的语文课堂研究更多的忽视了前面两个阶段,将课堂提问的主体默认为教师,而直接探讨“教师怎样提问”、“教师的提问艺术”、“教师提问的有效性”等问题。笔者认为,课堂提问生态链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密切联系着,每一个环节的链接方式和链接效率都会对课堂提问的实施产生重大的影响,“谁提问”、“提问什么”的研究同样具有价值和意义。要想让课堂提问这一完整的生态链得到充分的运转,还要研究三个环节中的教学元素,也就是教师、文本和学生如何在课堂提问中优化组合,凸显自身价值。因此,要想突破原有的语文课堂提问方式,必须要有一种新的研究视角,建构一种有效提问的理念和模式。于是,将语文课堂提问纳入到接受美学的视野下进行探究。本研究通过收集教学案例和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中学语文课堂提问中教师和学生提问情况。在接受美学的角度下对提问现状进行分析,发现目前的课堂提问不能发挥学生“读者主体”效能,不能满足学生的个体期待,也不能满足教材文本意义的丰富性和开放性。于是引入接受美学,进行课堂提问实践探究。尝试在课堂提问中尊重教师和学生的读者身份,充分发挥二者的主体性;进行课堂提问设计时,立足于学生的个体期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文本的空白处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本的丰富内蕴等等,以期能够改善课堂提问现状。但是,由于接受美学是一种文艺理论,并不专门针对语文教育,所以将它运用到语文课堂提问中,会出现理论的理解偏差和理论的实践偏颇。为了科学地运用接受美学来指导课堂提问行为,我们必须分清接受美学在提问中的适用范围和使用程度,把握课堂提问中文本解读“多元有界”的原则,注意加强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努力营造多元而不混乱的课堂提问现场,提高中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