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几种新型黄酮类超分子体系的制备及其抗氧化作用的研究

杜姣姣  
【摘要】:黄酮类化合物是重要的多酚类物质而且在植物中分布很广泛,黄芩素(Baicalein,BC)和汉黄芩素(Wogonin,WG)是从黄芩中提取出来的一类重要的黄酮素。这两种天然化合物具有很多值得开发且实用的药理性质,包括抗炎、抗血栓、抗过敏降低血脂、利尿等作用。除此之外,这两种黄酮类天然产物还具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能有效地减少氧化应激损伤,在治疗与自由基及氧化应激相关的疾病等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在应用价值。但BC、WG的水溶解度往往低于其治疗时所需要的浓度,且生物利用率低,从而影响这些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环糊精(Cyclodextrin,CD)及其衍生物具备一定尺寸的疏水空腔和亲水表面能与难溶性药物形成超分子体系,使超分子达到良好的亲水效果,从而提高了药物的水溶性和生物利用度。多胺修饰β-CD由于在CD的边臂上引入“N”原子,可以增加CD的水溶性和识别位点,对药物包合后可以显著提高其水溶性和稳定性。近年来,有关利用多胺修饰的β-CD包合黄酮类化合物报道寥寥可数。本文合成了9种β-CD衍生物,还进一步地利用了多胺修饰的β-CD衍生物较强的水溶性和键合力制备了10种超分子体系,并针对上述10种超分子体系进行了表征和抗氧化性质的研究。具体工作如下:1.合成了9种修饰β-CDs(主体1-9),其中包括5种多胺单修饰β-CDs(主体1-5),2种多胺桥联β-CDs(主体6和7),2种新型酰肼桥联β-CDs(主体8和9),并通过~1H NMR、MS进行表征。2.制备了5种多胺修饰β-CDs(主体1-5)与BC的新型超分子体系,用~1H NMR、XRD、IR等方法进行表征,TG实验表明超分子体系的热稳定性较好。从2D ROESY我们推测出5种超分子可能的包结模式。利用紫外光谱滴定法确定了主客体是以1:1的比例制备超分子,进一步测定其稳定常数和水溶性的大小。其稳定常数的大小顺序为:K_(主体)5/BCK_(主体)4/BCK_(主体)1/BCK_(主体)2/BCK_(主体)3/BC,并探讨了尺寸匹配对超分子体系稳定性的影响。形成超分子体系后,BC的水溶解度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增溶顺序和稳定常数大小顺序相一致。3.制备并表征主体1-5与WG形成的5种超分子体系,推测其可能的包结模式。紫外光谱实验表明主体1-5与WG之间均形成了1:1的超分子体系。超分子体系稳定常数大小顺序为:K_(主体)5/WGK_(主体)1/WGK_(主体)4/WGK_(主体)2/WGK_(主体)3/WG,表明边臂的长度对主客体包结配位起着重要作用。主体2-4对BC和WG的键合能力相近,主体5对WG键合强于BC,而主体1对WG的键合也强于BC。增溶实验显示超分子体系使WG的水溶性提高了748-2422倍,其中主体5超分子的增溶能力和稳定性都是最大的。4.通过紫外光谱研究了10种黄酮类化合物超分子体系的抗氧化作用,结果表明,随着超分子体系浓度的增加,其抗氧化活性逐渐增强。主体4/BC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抗氧化活性大于游离的BC。BC超分子体系的的抗氧化活性显著强于WG超分子体系。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黄飞鹤;;功能超分子材料发展前景[J];国际学术动态;2014年02期
2 陈韶云;周贤太;纪红兵;;环糊精-卟啉超分子体系的构筑及应用进展[J];有机化学;2012年04期
3 马义人;张荣华;;超分子体系中光诱导电子转移过程概述[J];广东化工;2013年18期
4 吴平;;含偶氮苯的光响应超分子体系研究进展[J];化学世界;2014年06期
5 ;可调谐发光超分子体系研究取得新进展[J];科学通报;2007年17期
6 谭倪;论超分子体系的功能[J];零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4期
7 鲁娜;;近年来以金属离子为客体的超分子体系研究简介[J];新疆有色金属;2012年03期
8 刘世恩;曹孟菁;周芳芳;;新型超分子防砂剂QH的特征室内评价[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8年01期
9 白炳莲,李敏;基于氢键的自组装超分子体系[J];化学通报;2004年02期
10 刘春光;权春善;王剑锋;于桂梅;范圣第;;重组蛋白AgrC的表达纯化及人工超分子体系的构建[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12年04期
11 孙萃玉;;一维超分子体系的研究进展[J];广州化学;2011年03期
12 孙涛;李建业;郝爱友;;环糊精-石墨烯超分子体系[J];有机化学;2012年11期
13 郭玉晶,潘景浩,郭春花,郑红莲;甲基绿的电化学行为及其与环糊精形成超分子体系研究[J];电化学;2003年03期
14 毕磊;;杯芳烃超分子体系在高分子科学中的应用[J];化学推进剂与高分子材料;2006年02期
15 刘宝全;石太德;王剑锋;李春斌;赵小菁;张丽影;范圣第;;受体的分子结构对超分子体系人工信号转导过程的影响[J];化学世界;2013年10期
16 殷开梁,徐端钧,徐元植,孙小强;超分子体系的物理化学研究进展[J];化学进展;1997年04期
17 姜萌萌;李世超;陈兴芬;高婷婷;周国伟;;环糊精超分子体系囊泡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高分子通报;2016年02期
18 张红芬;侯晓峰;梁蕾;;环丙沙星与环糊精超分子体系的研究[J];分子科学学报;2012年03期
19 张红芬;赵正保;张晓变;刁海鹏;;诺氟沙星与环糊精的超分子体系[J];光谱实验室;2011年05期
20 DanNocera,徐俊培;超分子体系的应用[J];世界科学;199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丹;;配位超分子材料——从结构导向到功能导向[A];中国化学会第八届全国配位化学会议论文集-主题报告[C];2017年
2 陈辉;姚旭阳;曹晶晶;弓一帆;马骧;;具有室温磷光功能的超分子体系[A];全国第十八届大环化学暨第十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上)[C];2016年
3 刘瑶;罗全;;利用光响应的超分子远程开关构建智能谷胱甘肽硫转移酶[A];第十届全国化学生物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墙报)[C];2017年
4 马宁宁;房雨;罗全;;基于葫芦脲[8]的超分子囊泡的构筑及其光控药物释放的应用[A];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B:生物大分子[C];2017年
5 黄英;;瓜环基超分子体系的构筑及检测性能研究[A];全国第十八届大环化学暨第十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上)[C];2016年
6 冯娟;姚柳;张建勇;;基于膦的超分子体系[A];中国化学会第九届全国无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k纳米无机化学[C];2015年
7 方兵;万树林;尹梅贞;;超分子诱导具有弱键类小分子的力致变色行为研究[A];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J:高分子组装与超分子体系[C];2017年
8 熊辉明;;三重氢键超分子体系的弛豫现象[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二十四分会:超分子组装与软物质材料[C];2016年
9 刘燕;李杲;袁国赞;许欣;崔勇;;金属超分子体系的手性信息存储和传递[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无机与配位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10 李沛昱;田军;刘育;;用于丁酰胆碱酯酶比色检测的超分子体系[A];全国第十八届大环化学暨第十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上)[C];201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孟鲁波;基于柱芳烃与BODIPY的功能超分子体系的构筑及其应用[D];南京大学;2015年
2 马卫兴;锌配合物的合成、表征、晶体结构&蛋白质的超分子显色反应研究与应用[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3 张慧;多金属氧簇超分子复合物自组装及逻辑功能[D];吉林大学;2006年
4 潘恬恬;氢键和芳环堆积构筑的过渡金属配合物超分子体系的结构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5 赵亮;金属—有机超分子体系的可控构筑及光化学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亚兰;基于氢键作用的超分子聚合物薄膜表面形貌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8年
2 杜姣姣;几种新型黄酮类超分子体系的制备及其抗氧化作用的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8年
3 伍倍萍;基于超分子包裹的金属纳米颗粒构建酶传感器的研究[D];上海大学;2017年
4 曲娜;含氨基酸的超分子体系中的氢键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3年
5 李志文;几种新型PPT超分子体系与BSA及DNA相互作用的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7年
6 林栋栋;超分子体系的合成与非共价作用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7 宋桂先;瓜环/农药/协同(竞争)客体超分子体系构筑及其分析检测性能研究[D];贵州大学;2015年
8 汪沙;超分子体系电荷转移理论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9 童如海;稀土卟啉和C_(60)超分子体系的合成及其表征[D];贵州大学;2007年
10 杨晓东;含咪唑过渡金属配合物超分子体系的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