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3CaO-2SiO_2-CaF_2玻璃的农用转光材料研究
【摘要】:随着对农业产业化需求的提高以及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设施农业成为了现代农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各国农业发展的研究重点到了迅速的发展和推广。建造能够调节光环境的玻璃温室来控制植物的生命活动是现代植物栽培领域的一项重要技术。传统的农用转光材料,如转光膜、LED植物生长灯,所使用的硅胶和有机树脂,在长时间使用中会因为工作环境和工作温度,使导热率低和热稳定较差的有机树脂和硅胶黄化和老化速率明显加快,最终导致转光材料发光色坐标飘移,实际使用寿命缩短等问题。因此,研制能够稳定且有效调控太阳光光照波长的转光玻璃,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本文通过传统熔融法制备一种新型3Ca O-2Si O_2-Ca F_2玻璃,制备并研究稀土离子和过渡金属离子掺杂的3Ca O-2Si O_2-Ca F_2玻璃发光性能,来讨论不同浓度掺杂发光离子的光学性能变化,并通过制备和研究稀土离子和过渡金属离子共掺杂的3Ca O-2Si O_2-Ca F_2玻璃来研究离子间的能量传递。采用热处理方法制备出3Ca O-2Si O_2-Ca F_2微晶玻璃,研究热处理对不同掺杂发光离子发光吸能的影响。结合植物光合作用的光需求,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成功制备出Eu~(3+)掺杂3Ca O-2Si O_2-Ca F_2玻璃,玻璃样品未出现析晶表明玻璃的掺杂溶解度高,样品中的Eu~(3+)能够被355-420nm区间的紫外光、蓝光激发,并发射较强的红光,于570-640nm区间构成了较宽的发射带。由于Eu~(3+)的f→f跃迁特性,掺杂浓度对发光性能的影响较小。(2)成功制备出Ce~(3+)和Eu~(2+)掺杂3Ca O-2Si O_2-Ca F_2玻璃。其中,Ce~(3+)掺杂玻璃样品能够被230-400nm区间的紫外光和近紫外光有效激发,并于350-550nm区间构成了宽的蓝光发射带。Eu~(2+)掺杂玻璃样品能够被280-500nm范围的蓝光、紫外光和近紫外光有效激发,并于450-750nm区间构成了宽的黄绿光发射带。Ce~(3+)和Eu~(2+)的发射带均出现了随掺杂浓度增加的红移趋势,表明可以通过调节掺杂掺杂浓度制备出具有发射光可调谐的转光玻璃材料。(3)成功制备出Mn~(4+)和Mn~(2+)掺杂3Ca O-2Si O_2-Ca F_2玻璃。Mn~(4+)和Mn~(2+)均可以被330-600nm区间的近紫外光和蓝光有效激发,并于500-850nm区间构成了宽的发射带,Mn~(2+)掺杂玻璃样品的发光强度较高。Mn~(2+)掺杂玻璃样品同样具有随掺杂浓度增加的红移趋势。(4)成功制备出配比Eu~(2+)/Mn~(2+)和Ce~(3+)/Mn~(2+)共掺杂3Ca O-2Si O_2-Ca F_2玻璃。在受到350nm光激发时,Ce~(3+)与Mn~(2+)间的能量传递效率随Mn~(2+)掺杂浓度增加呈上升趋势,整体发射光谱出现较宽的蓝光和红光发射峰。在受到400nm光激发时,Eu~(2+)与Mn~(299+)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同样呈上升趋势,整体发射光谱呈加宽趋势,当掺杂1.0mol%的Mn~(2+)时,整体发射光谱的半高宽FWHM达到267nm并在黄光和红光都有较强的发射。(5)通过热处理方法,制备出不同种类离子掺杂微晶玻璃样品,所有玻璃样品均有较好的透明度。所有微晶玻璃样品均析出了Ca F_2微晶,均出现了发光离子向Ca F_2微晶富集的现象。Ce~(3+)和Eu~(2+)掺杂的玻璃在制备微晶玻璃后,激发和发射光谱呈明显的蓝移趋势。表明由于稀土离子有效进入Ca F_2微晶中,且Ca F_2晶体场更强且声子能量较低,减小了稀土离子的非辐射损耗和多声子弛豫,使得稀土离子具有更高的发光强度和激发态寿命。Mn~(4+)和Mn~(2+)掺杂玻璃在热处理后,激发和发射光谱并未出现明显变化。表明虽然过渡金属离子能够有效进入了Ca F_2晶格位置,但由于少量晶格的形成未能整体改变过渡金属离子的基质环境,离子的发光和激发态寿命的改变不明显。
|
|
|
|
1 |
张雪峰;刘雪波;贾晓林;邓磊波;;CaF_2对复合矿渣微晶玻璃结构与力学性能的影响[J];硅酸盐通报;2014年10期 |
2 |
周曦亚;胡俊;周斌扬;刘林凤;;CaF_2含量对CaO-SiO_2-R_2O-F系微晶玻璃晶化行为的影响[J];硅酸盐通报;2009年05期 |
3 |
刘霞;姜华;;应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技术区分玻璃样品[J];中国刑警学院学报;2020年04期 |
4 |
赵剑衡,孙承纬,赵峰,文尚刚,刘仓理,段祝平;冲击压缩下玻璃样品后自由表面速度的过冲现象[J];爆炸与冲击;2002年01期 |
5 |
赵剑衡,孙承纬,段祝平,赵峰,文尚刚;玻璃样品表面对失效波萌生的影响[J];力学学报;2001年06期 |
6 |
谢春帅;贵永亮;王亚文;宋春燕;胡宾生;;TiO_2和CaF_2对高炉渣基础玻璃微观结构和高温粘度的影响[J];陶瓷学报;2016年05期 |
7 |
李成仁,宋昌烈,饶文雄,李淑凤;两片掺铒玻璃样品级联荧光光谱的实验研究[J];物理学报;2003年03期 |
8 |
张晓博;刘承军;姜茂发;;CaF_2对CaO-Al_2O_3-CaF_2熔体结构影响的分子动力学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年04期 |
9 |
刘慧娟;姜华;王璐;;基于马氏距离算法区分玻璃样品的研究[J];刑事技术;2018年03期 |
10 |
李成仁,宋昌烈,饶文雄,李淑凤;掺铒玻璃样品的荧光谱测量[J];光电子·激光;2002年12期 |
11 |
张冠英;黄文妹;张丕兴;陈益民;史立萍;;氟铝酸钙11CaO·7Al_2O_3·CaF_2晶体结构及其问题[J];上海建材学院学报;1993年01期 |
12 |
谢容生;刘树根;宁平;郜华萍;殷仁樟;;CaF_2作用下磷石膏还原分解过程的动力学特性[J];硅酸盐通报;2016年08期 |
13 |
张卫伟;芦令超;崔英静;叶正茂;程新;;CaF_2对贝利特-硫铝酸钡钙水泥性能的影响[J];硅酸盐通报;2007年03期 |
14 |
徐玲玲,楼宗汉;高温显微镜法研究3C_2S·3CaSO_4·CaF_2的熔融特性[J];南京化工大学学报;1996年03期 |
15 |
吕燕飞;吴希俊;吴大雄;;乙醇/水复合溶剂中纳米CaF_2的沉淀制备及表征[J];功能材料;2006年07期 |
16 |
董永军,周国清,苏良碧,杨卫桥,徐军;温梯法生长CaF_2晶体中包裹物的研究[J];人工晶体学报;2004年01期 |
17 |
程兆年,郏正明,张静,陈念贻;熔融CaF_2的径向分布函数[J];物理化学学报;1993年04期 |
18 |
王艳霞;郭卫;何珺洁;司敏杰;谭松亮;;锗对浮法玻璃下表面离子扩散影响的研究[J];玻璃;2021年11期 |
19 |
郭仲文,王翠香,梁连科;含CaF_2熔渣体系挥发率测定的研究[J];东北工学院学报;1987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