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大学“小镇做题家”跨场域适应研究
【摘要】:为了探寻“小镇做题家”从中小学场域跨入到精英大学场域之后的适应现状,本研究选取在读或毕业于精英大学的40位“小镇做题家”为研究对象,以场域理论为分析视角,采用教育自传和深度访谈的质性研究方法,描述“小镇做题家”在不同场域的空间位置以及在精英大学场域中的适应现状、特征,分析家庭资本的结构性因素和惯习潜沉的主体性因素对他们在精英大学场域中的适应状态的影响,并以资本转化机制、文化再生产机制、底层文化生产机制深度揭示“小镇做题家”在跨场域适应中的影响机制,以期为他们在政策建议和具体路径上给予策略引导。综合教育自传和访谈文本,本研究得出以下几点主要结论:一、中小学场域中的“小镇做题家”处在中心位置,精英大学场域中的“小镇做题家”处在边缘位置。二、不同类型的“小镇做题家”在精英大学场域的适应现状和特征不尽相同。“奋进型小镇做题家”的适应水平最好,其在面临适应问题时更易展现积极乐观的心态;“骑墙型小镇做题家”的适应水平一般,其在面临适应难题时会产生游移不定的心理;“躺平型小镇做题家”的适应水平最差,其较易陷入自卑、焦虑的情绪中不能自拔。三、从家庭资本的结构性因素来说,“奋进型小镇做题家”因家庭资本结构较为接近精英大学场域的资本结构,因而更能受到它的偏好与青睐。与之相比,其他两类“小镇做题家”尤其是“躺平型小镇做题家”则易被排斥在精英大学的规范与体系之外。从惯习潜沉的主体性因素来说,“奋进型小镇做题家”更多采用“问题中心应对”,“骑墙型小镇做题家”较多采用“积极情绪中心应对”,“躺平型小镇做题家”几乎使用“消极情绪中心应对”,三种不同的应对策略也会造成其不同的适应状态。四、就资本转化机制而言,能否顺利将家庭资本顺利转化为学业资本直接影响“小镇做题家”在精英大学场域的适应状态;就文化再生产机制而言,其主要通过文化技能悬殊、符码类型差异和教育系统排斥三种作用机制将部分“小镇做题家”排斥在精英大学的主流文化之外;就底层文化生产机制而言,能否拥有家庭氛围和谐、自我身份认同、主动在场心态的底层文化资本是影响不同类型“小镇做题家”在精英大学场域适应的间接机制。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研究从政策建议和具体路径两个方面提出提升“小镇做题家”跨场域适应水平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