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扫盲后继续教育的理论研究
【摘要】: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扫除了大量的文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不少民族地区的学员脱盲后由于缺乏相应的巩固提高而出现复盲的趋势,同时,新的社会形势对民族地区的扫盲后继续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巩固民族地区扫盲成果,提高学员的知识能力,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当前值得研究的一个课题。
针对当前民族地区扫盲后继续教育研究不足的情况,本研究以澜沧县惠民乡芒景村为个案,通过实际的田野调查,了解少数民族地区当前开展扫盲后继续教育的情况,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终身教育理论和多元文化理论,对民族地区扫盲后继续教育的概念、内涵、目的、标准、内容、形式、监测与评估等进行理论上的探讨,以期在理论上能丰富和发展有关扫盲教育的研究领域,在实践中能增强人们从事扫盲后继续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论文的主体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云南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扫盲后继续教育状况的田野调查
目前澜沧县的扫盲后继续教育主要依托于县、乡(镇)、村三级农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利用各乡(镇)、村的小学和中学,结合“整村扶贫”项目,举办一些长期/短期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扫盲巩固提高班、农民业余小学(高小)和初中补偿教育班来进行,内容主要以巩固识字为主,兼有少量的技术培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对开展扫盲后继续教育的意义认识不到位、对扫盲后继续教育内涵和目标的理解不够全面深入、内容不够实用、形式不够灵活、方法比较单一、尚未形成科学的监测评估体系、忽视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等。
第二部分:民族地区扫盲后继续教育的理论研究
通过将扫盲后继续教育与成人教育、扫盲教育进行辨析,笔者认为扫盲后继续教育是一种建立在扫盲教育基础上,兼容业余初等教育、实用技术培训和社会文化生活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教育,它既是扫盲教育的深化和发展,也是实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