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歌演唱风格的建立
【摘要】:
我国的民歌,由于受不同地理环境、气候、文化、生活习俗、审美情趣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特色风格。目前,演唱风格多彩的民歌,通常是用“民族唱法”的声音“统一”来演唱,这种单一演唱方法,导致我们演唱民歌时,缺乏对丰富多彩的民歌风格的把握能力。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歌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科学的方法和系统的理论加以指导。
笔者在“民族演唱”专业学习的基础上,对两首云南汉族民歌的演唱进行理论梳理,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运用声乐美学研究法、文献法、例证法、对比研究法探究民歌演唱风格的建立,通过对声乐作品成功的二度创作,来准确把握歌曲内涵与风格,使歌唱活动更理性化。
文章分三个部分对民歌演唱风格的建立进行探究式理论研究:第一章是论述声音造型与民歌演唱风格建立的关系;第二章主要论述的是歌唱中对节奏感的准确演绎,以此推进对民歌演唱风格的把握,使我们在歌唱中“语言、声音、气息、情感、表演”,以及审美情趣等方面更忠于民歌的“原声状态”;第三章是对歌唱二度创作中“情感”与“角色”的关系进行论述,意在指出歌唱二度创作中“情感”与“角色”相协调,才能准确把握作品的风格,是本文的重点部分。一个声乐作品,必须有歌唱者对创作者的一度创作成功地进行二度创作,准确表现作品的艺术风格,使作品富于生命感染力,引起观众的共鸣,才能成为一个艺术作品,所以成功的二度创作成为民歌演唱中建立民歌演唱风格非常关键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