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南部晚古生代沉积—构造演化及天然气勘探潜力研究
【摘要】:鄂尔多斯盆地古生界天然气勘探很不均衡,目前所发现的大气田主要分布在盆地中北部,主要是受沉积相带控制的大型岩性气藏,而盆地南部尚无重大突破。由于勘探程度的限制,加之南部地质特征存在诸多差异,缺乏系统深入研究,尤其对盆地南部整体的沉积体系及其油气地质条件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的认识。
在现代沉积学和构造地质学理论的指导下,以钻井、测井和岩芯资料为基础,结合野外露头及地震剖面、碎屑岩轻、重矿物成分和矿物阴极发光特征分析、古水流方向测定、沉积地球化学图解及碎屑锆石同位素测年等物源研究方法,系统研究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上古生界沉积体系、物源方向,结合晚古生代秦岭造山带的构造演化,探讨其对盆地南部晚古生代沉积的控制和石炭-二叠纪盆地的原始面貌。同时利用铸体薄片观察、扫描电镜(SEM)、阴极发光(CL)和电子探针等物性分析测试手段,以上古生界主要含气层段下石盒子组盒8段和山西组山2段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碎屑矿物组成、孔隙组合特征及其所代表的主要成岩作用事件,划分成岩序列及成岩阶段,研究不同成岩作用类型对储层物性的影响。在以上研究基础上结合盆地中新生代后期改造特征,分析研究区天然气勘探潜力。研究认为:
盆地南部主要发育湖泊沉积体系、曲流河三角洲体系、辫状河三角洲体系、陆棚沉积体系和海岸沉积体系五大沉积体系,主力含气层位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盒8段分别发育曲流河三角洲体系和辫状河三角洲体系,沉积相带展布控制储层物性,而物源方向控制沉积相带的展布。晚古生代盆地南部至少存在西、西南、南和东南四个方向的物源,每个物源区提供不同的碎屑组合类型,反映了盆地南部不同类型岩石组合对盆地沉积物具有不同的贡献。晚古生代盆地边界应该越过现今的渭河盆地,到达秦岭北部,在北秦岭靠近商丹带附近应该有一个隆起幅度不高的北秦岭古陆在晚古生代为盆地南部持续提供物源。晚古生代秦岭北部的沉积和鄂尔多斯地区南部的沉积应属同一盆地,二者沉积特征的差异只是由于二者处于不同的沉积相带所致,前者更接近盆地的边缘。加里东运动在盆地南部和秦岭北部造成的一系列构造现象显示,秦岭北部加里东期造山作用对盆地晚古生代沉积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综合分析盆地南部古生代沉积体系展布和物源方向,结合南部烃源岩生烃潜力、储层成岩作用类型、盖层条件及后期改造特征,认为研究区具有一定的天然气勘探潜力,尤其是渭河盆地内。
|
|
|
|
1 |
陈安定;王文军;;鄂尔多斯盆地古生界天然气勘探启示[J];海相油气地质;2003年Z1期 |
2 |
李剑,罗霞,单秀琴,马成华,胡国艺,严启团,刘锐蛾,陈红汉;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特征[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5年04期 |
3 |
付金华;魏新善;任军峰;周焕顺;;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勘探形势与发展前景[J];石油学报;2006年06期 |
4 |
;《古地理学报》1999—2007年高引用频次文章[J];古地理学报;2008年04期 |
5 |
闵琪,杨华,付金华;鄂尔多斯盆地的深盆气[J];天然气工业;2000年06期 |
6 |
汪正江,陈洪德,张锦泉;鄂尔多斯盆地晚古生代沉积体系演化与煤成气藏[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2年02期 |
7 |
邓军,王庆飞,黄定华,高帮飞,杨立强,徐浩;鄂尔多斯盆地基底演化及其对盖层控制作用[J];地学前缘;2005年03期 |
8 |
陈洪德;李洁;张成弓;程立雪;程礼军;;鄂尔多斯盆地山西组沉积环境讨论及其地质启示[J];岩石学报;2011年08期 |
9 |
汪正江,许效松;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储层气气源探讨[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3年04期 |
10 |
孙肇才;;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发现历史回顾与经验教训(二)——从盆地风格看盆地油气勘探前景[J];地质力学学报;2010年03期 |
11 |
武富礼;赵靖舟;闫世可;郭德运;杨县超;严云奎;曹金舟;孟祥振;王永东;王变阳;;鄂尔多斯盆地延长区上古生界储集层地质特征及天然气勘探前景[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7年04期 |
12 |
孙粉锦;肖红平;刘锐娥;张春林;蔺洁;;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地区山2段储层沉积特征及勘探目标评选[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5年06期 |
13 |
黄岗;周锡强;王正权;;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中侏罗统延安组物源分析[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09年03期 |
14 |
李增学;韩美莲;魏久传;余继峰;李江涛;吕大炜;;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高分辨率层序划分与煤聚积规律分析[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
15 |
陈安清;陈洪德;林良彪;王峻;徐胜林;;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石盒子组层序充填样式及过程分析[J];中国地质;2009年05期 |
16 |
杨华;席胜利;魏新善;李振宏;;鄂尔多斯多旋回叠合盆地演化与天然气富集[J];中国石油勘探;2006年01期 |
17 |
杨仁超;韩作振;樊爱萍;李文厚;;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二叠系碎屑岩物源分析[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3期 |
18 |
赵振宇;郭彦如;徐旺林;张延玲;高建荣;张月巧;;鄂尔多斯盆地3条油藏大剖面对风险勘探的意义[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1年01期 |
19 |
席胜利;李文厚;刘新社;郭英海;;鄂尔多斯盆地神木地区下二叠统太原组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J];古地理学报;2009年02期 |
20 |
姜文娟;冯乔;李颖莉;韩波;王千遥;周书昌;张洪美;;苏里格西部盒8段地层水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新疆石油地质;2011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