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老君庙油田古近纪L油层组沉积微相研究

朱宗良  
【摘要】:本文以酒西盆地老君庙背斜带古近纪L油层组为研究对象,运用沉积学、石油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等先进理论,以野外露头为基础,结合钻井和测井资料,研究了砂体展布、沉积相和沉积微相特征,系统分析了酒西盆地老君庙油田古近纪L油层组的沉积演化规律以及沉积微相的平面展布特征,讨论了老君庙油田古近纪L油层组成藏因素,明确了油藏控制因素,确定了油藏类型并对其特征进行详细的阐述,同时对有利勘探目标区进行评价。 在地层划分与对比的基础上,利用岩心以及测井曲线特征将老君庙油田古近纪L油层组划分为河流、三角洲两大沉积体系,并进一步细分为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缘三种亚相,其中L3发育辫状河沉积,L2主要为三角洲平原沉积,L1为三角洲前缘沉积。 在明确沉积相以及沉积微相类型的基础上,本文论述了老君庙油田古近纪L油层组沉积体系的时空演化和展布特征、沉积相平面展布以及砂体分布特点,砂体均呈南东—北西向呈条带状展布。老君庙油田古近纪L油层组的岩石类型为石英砂岩和长石岩屑质石英砂岩,胶结物以泥质胶结为主,钙质胶结物含量很少。胶结类型以孔隙型、接触-孔隙型及接触型为主,碎屑颗粒排列为镶嵌-支架状,颗粒之间呈点状接触,说明经受的压实强度较弱,胶结程度中等。 深入分析了老君庙油田古近纪L油层组的形成机理,油藏类型主要为构造油藏和岩性—构造复合油气藏,其中主要以在沉积体系背景上由构造作用形成的构造油藏为主。油气的运移、聚集和成藏作用以构造运动、断层和沉积相为主控因素,老君庙油田L油层组近酒西盆地生油中心,河道砂坝、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以及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为有利储集相带。结合有利微相的砂体厚度、试油试采数据、孔隙度、渗透率和含油饱和度等指标,对L油层组各个层段的储集砂体的储层物性进行聚类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老君庙油田L油层组各油层段进行有利区块预测。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安作相;老君庙油田形成的新观点[J];新疆石油地质;1998年04期
2 ;阿塞拜疆Kursenge油田5804断块5802井Ⅸ-Ⅹ油层组试油补孔获高产[J];录井工程;2009年03期
3 冯学才,崔中元,贾文山;注水引起的局部构造活动及其与地震的关系[J];中国地震;1985年03期
4 王修垣,毛桂震,宋沛然,谢树华,王先极,刘秀芳;老君庙油田L油层注水时细菌发育的规律[J];生态学报;1981年01期
5 赵遂亭;利用测井资料模拟小层油水分布规律[J];断块油气田;1999年02期
6 胡帮举;辛世伟;;辽河油田锦45块精细地层划分与对比[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年28期
7 安作相;反转构造与老君庙油田形成[J];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2期
8 田侠;张松林;郑庆柱;赵首彩;;玉门市老君庙油田土壤石油污染状况调查[J];科技导报;2009年12期
9 孔凡群,纪友亮,徐文;济阳坳陷永921地区沙四段可容空间变化速率与储层特征的关系[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3期
10 高润峰;陕北张天渠油田延长组储层划分与注水开发研究[J];山西科技;2005年04期
11 石军;谢菲菲;;玉门油田二次开发稳步实施[J];国外测井技术;2008年02期
12 马莎莎;何建红;汤军;;甲油气田W组隔夹层分析[J];中国科技信息;2011年06期
13 杜春彦,郑荣才;陕北长6油层组短期基准面旋回与储层非均质性的关系[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14 刘咏梅,刘大昕,宋克欧;一种改进的测井时间序列的最大Lyapunov指数求取方法[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15 李俊杰;李莉;刘渊;张洪军;张欢;;A油田X区长6油层组沉积微相特征[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0年09期
16 赵跃军;范广娟;;精细地质建模中的沉积时间单元标准化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1年13期
17 王修垣;畢炬新;;老君庙油田油层的微生物区系[J];微生物学报;1964年02期
18 梁洪芳;;辽河油田欢喜岭区块大凌河油层地质特征研究[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0年03期
19 尹伟,金晓辉,陈建庆,刘海富;沈家铺油田枣Ⅴ油层组流体非均质性分布特征[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1年04期
20 王平,周义;陕西靖边延长组长_2油层组成藏特征研究[J];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红霞;吴亚生;罗晓容;喻建;毛明陆;杨飏;陈瑞银;;鄂尔多斯盆地中南部三叠系延长组8油层组成岩作用及其对储层物性的控制[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学术论文汇编(第六卷)[C];2008年
2 刘景彦;李喜臣;张英志;张宇;;北一区断东西块葡一油层河流-三角洲沉积构成及储层非均质性分析[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王建民;;镇泾地区长6和长8油藏特低渗砂岩储层沉积特征与油气分布[A];鄂尔多斯盆地及邻区中新生代演化动力学和其资源环境效应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4 李文厚;梁积伟;王起琮;赵虹;王岚;刘昊伟;;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1油层组浊流沉积与油气的关系[A];第八届古地理学与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5 谢渊;王剑;谢正温;王生朗;李春玉;罗建宁;;鄂尔多斯盆地富县探区长2、长6、长8油层组致密砂岩储层的形成[A];第三届全国沉积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6 曹维政;许云龙;张丽平;王清华;;海拉尔贝16区块兴安岭凝灰岩储层孔渗特征[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穆立华;魏文懂;刘军;薛云松;袁俊香;;层序地层学在柳赞油田开发地质建模中的应用[A];2001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摘要论文集[C];2001年
8 尹太举;张昌民;;基于储层结构的剩余油气分析[A];第三届全国沉积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9 郭艳琴;;安塞油田长2、长3浅油层成岩作用及孔隙结构特征[A];鄂尔多斯盆地及邻区中新生代演化动力学和其资源环境效应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10 肖丽;刘浩伟;陈全红;曹红霞;;环县地区沉积相研究[A];第九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宗良;老君庙油田古近纪L油层组沉积微相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2 曹金舟;子北油田理79井区长6油层组储层特征及油气成藏规律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3 谢正温;陇东地区长6-8油层组沉积、储层特征及压裂地质研究[D];西北大学;2004年
4 王昌勇;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构造演化与长8~长6油层组沉积响应[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5 倪军;子北地区延长组油气成藏条件及富集规律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6 吴少波;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延长油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与储层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7 李群;陆相低渗透储层精细描述[D];中南大学;2008年
8 冯娟萍;陕北姚店油田北区延长组沉积相及储层微观特征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9 杨克文;安塞油田三叠系延长组长4+5层沉积相与储层特征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10 张晓莉;子北油田三叠系延长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及储层特征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慧元;华池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3-长4+5油层组沉积相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2 董万平;镇泾油田长8油层组储层特征研究及产能影响因素探讨[D];西北大学;2010年
3 范勇刚;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8油层组储层特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4 张小波;鄂尔多斯盆地王界地区延长组长6油层组储层评价及地质建模[D];西安科技大学;2010年
5 刘正伟;南梁西区三叠系长4+5油层组沉积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6 王若谷;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6-长7油层组沉积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7 覃小丽;安塞油田王界油区长2油层组储层地质评价[D];长安大学;2010年
8 李珊珊;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延长组长9-10油层组沉积体系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9 雷露;鄂尔多斯盆地樊学油区延长组长4+5油层组沉积微相及储层特征[D];西北大学;2010年
10 陈晓宏;子长油田老草湾区长2储层评价[D];西北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江书程 石军;老君庙油田稳产四十载创开发奇迹[N];中国石油报;2009年
2 记者 石军 通讯员 谢菲菲;老君庙采收率提高4.3个百分点[N];中国石油报;2011年
3 记者 石军 通讯员 杜晗蕊;老君庙五百油井新装“千里眼”[N];中国石油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杨安韬 张渊;跨越世纪的梦想[N];酒泉日报;2011年
5 记者 关玉明 特约记者 陈永红;玉门老君庙油田打好老井稳产持久战[N];中国石油报;2005年
6 记者 江书程 特约记者 赵治忠;石油河畔采油花[N];中国石油报;2009年
7 记者 石军 通讯员 谢菲菲;玉门老君庙油田20口报废井“重获新生”[N];中国石油报;2010年
8 ;创世界同类油田开发高水平[N];中国石油报;2004年
9 丁建国;老君庙油田二次开发创新水平[N];中国石油报;2008年
10 记者 石军通讯员 谢菲菲;玉门老君庙油田二次开发起航[N];中国石油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