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君庙油田古近纪L油层组沉积微相研究
【摘要】:本文以酒西盆地老君庙背斜带古近纪L油层组为研究对象,运用沉积学、石油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等先进理论,以野外露头为基础,结合钻井和测井资料,研究了砂体展布、沉积相和沉积微相特征,系统分析了酒西盆地老君庙油田古近纪L油层组的沉积演化规律以及沉积微相的平面展布特征,讨论了老君庙油田古近纪L油层组成藏因素,明确了油藏控制因素,确定了油藏类型并对其特征进行详细的阐述,同时对有利勘探目标区进行评价。
在地层划分与对比的基础上,利用岩心以及测井曲线特征将老君庙油田古近纪L油层组划分为河流、三角洲两大沉积体系,并进一步细分为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缘三种亚相,其中L3发育辫状河沉积,L2主要为三角洲平原沉积,L1为三角洲前缘沉积。
在明确沉积相以及沉积微相类型的基础上,本文论述了老君庙油田古近纪L油层组沉积体系的时空演化和展布特征、沉积相平面展布以及砂体分布特点,砂体均呈南东—北西向呈条带状展布。老君庙油田古近纪L油层组的岩石类型为石英砂岩和长石岩屑质石英砂岩,胶结物以泥质胶结为主,钙质胶结物含量很少。胶结类型以孔隙型、接触-孔隙型及接触型为主,碎屑颗粒排列为镶嵌-支架状,颗粒之间呈点状接触,说明经受的压实强度较弱,胶结程度中等。
深入分析了老君庙油田古近纪L油层组的形成机理,油藏类型主要为构造油藏和岩性—构造复合油气藏,其中主要以在沉积体系背景上由构造作用形成的构造油藏为主。油气的运移、聚集和成藏作用以构造运动、断层和沉积相为主控因素,老君庙油田L油层组近酒西盆地生油中心,河道砂坝、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以及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为有利储集相带。结合有利微相的砂体厚度、试油试采数据、孔隙度、渗透率和含油饱和度等指标,对L油层组各个层段的储集砂体的储层物性进行聚类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老君庙油田L油层组各油层段进行有利区块预测。
|
|
|
|
1 |
安作相;老君庙油田形成的新观点[J];新疆石油地质;1998年04期 |
2 |
;阿塞拜疆Kursenge油田5804断块5802井Ⅸ-Ⅹ油层组试油补孔获高产[J];录井工程;2009年03期 |
3 |
冯学才,崔中元,贾文山;注水引起的局部构造活动及其与地震的关系[J];中国地震;1985年03期 |
4 |
王修垣,毛桂震,宋沛然,谢树华,王先极,刘秀芳;老君庙油田L油层注水时细菌发育的规律[J];生态学报;1981年01期 |
5 |
赵遂亭;利用测井资料模拟小层油水分布规律[J];断块油气田;1999年02期 |
6 |
胡帮举;辛世伟;;辽河油田锦45块精细地层划分与对比[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年28期 |
7 |
安作相;反转构造与老君庙油田形成[J];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2期 |
8 |
田侠;张松林;郑庆柱;赵首彩;;玉门市老君庙油田土壤石油污染状况调查[J];科技导报;2009年12期 |
9 |
孔凡群,纪友亮,徐文;济阳坳陷永921地区沙四段可容空间变化速率与储层特征的关系[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3期 |
10 |
高润峰;陕北张天渠油田延长组储层划分与注水开发研究[J];山西科技;2005年04期 |
11 |
石军;谢菲菲;;玉门油田二次开发稳步实施[J];国外测井技术;2008年02期 |
12 |
马莎莎;何建红;汤军;;甲油气田W组隔夹层分析[J];中国科技信息;2011年06期 |
13 |
杜春彦,郑荣才;陕北长6油层组短期基准面旋回与储层非均质性的关系[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
14 |
刘咏梅,刘大昕,宋克欧;一种改进的测井时间序列的最大Lyapunov指数求取方法[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
15 |
李俊杰;李莉;刘渊;张洪军;张欢;;A油田X区长6油层组沉积微相特征[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0年09期 |
16 |
赵跃军;范广娟;;精细地质建模中的沉积时间单元标准化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1年13期 |
17 |
王修垣;畢炬新;;老君庙油田油层的微生物区系[J];微生物学报;1964年02期 |
18 |
梁洪芳;;辽河油田欢喜岭区块大凌河油层地质特征研究[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0年03期 |
19 |
尹伟,金晓辉,陈建庆,刘海富;沈家铺油田枣Ⅴ油层组流体非均质性分布特征[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1年04期 |
20 |
王平,周义;陕西靖边延长组长_2油层组成藏特征研究[J];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