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上三叠统油气储层特征及其主控因素研究
【摘要】: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地区是一个勘探程度比较低的区块。近几年来,在该区上三叠统延长组中见到了较好的油气显示,然而由于对该地区的沉积体系、成岩作用及储层特征等未进行过全面系统地研究。本文针对该区存在的这些制约勘探开发的问题,以沉积学、储层沉积学及石油地质理论为指导,利用岩心观察、铸体薄片鉴定、包裹体测温、X-衍射分析、阴极发光、扫描电镜、压汞测试等多种测试分析手段,对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上三叠统延长组各油层组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微观孔隙结构特征、成岩作用、物性特征等方面进行了综合研究并认为:
研究区延长组砂岩的结构成熟度和成分成熟度较低,以细粒长石砂岩为主。填隙物分布不均匀,以碳酸盐、粘土矿物、长英质次生加大及极少量的浊沸石和铁质胶结物组合为特征。延长组的砂岩伴随成岩演化过程的进行,在经历了压实、胶结、溶解等成岩作用后,储层微观特征表现出原生粒间孔残留及次生孔隙大量发育的特征,并认为压实及胶结作用是降低储层储集性能的主要因素,溶解作用产生的大量长石溶孔等次生孔隙是提高储层储集性能的主控因素。物性研究表明本区孔隙度主要在4.42%-12.29%之间,渗透率大多介于0.1-0.5×10-3μm2,砂岩储层非均质性很强,为低孔、低渗储层,且与盆地其它地区延长组物性对比表明本区储层致密,储集性能较差。
孔隙的演化、有机质的热演化及粘土矿物的演化特征表明本区砂岩具已进入中成岩阶段A期,具有如下成岩序列:压实作用→早期粘土膜(绿泥石膜)形成→自生高岭石形成、石英次生加大→(早期)碳酸盐沉淀→伊/蒙混层和绿/蒙混层→孔隙充填伊利石及绿泥石形成→(含有机酸流体注入)长石和岩屑颗粒溶解,早期方解石溶解→烃类侵位→(晚期)铁方解石充填—晚期白云石充填或交代碎屑颗粒。根据沉积及成岩作用的特征划分了储层的成岩相,认为本区的优势成岩相为(早期)绿泥石薄膜胶结相及长石溶蚀相。
复杂的构造及沉积演化背景使本区储层特征极其复杂,通过本文的研究认为本区砂岩优质储层主要受物源及源区母岩性质、成岩作用与成岩演化程度等因素的共同控制。储层裂缝对于油气的渗流起到了重要作用,高角度裂缝为油气向上运移形成油气藏提供了通道。
|
|
|
|
1 |
汪毓煌;滇中姚安盆地聚煤规律和构造控制[J];煤田地质与勘探;1989年02期 |
2 |
丘东洲;中国中新生代陆相盆地沉积分类探讨[J];沉积学报;1988年02期 |
3 |
唐忠驭;三水盆地沉积、构造特征与油气田分布规律[J];新疆石油地质;1986年02期 |
4 |
荆惠林,王云飞,裴玉敏,蔡成风,常彬,刘东源,宋竹琴,张素文,吴克平;营城盆地聚煤规律与含煤预测[J];煤田地质与勘探;1990年03期 |
5 |
周凌方;范小林;;岩石圈大地构造作用对中西部陆内前陆盆地沉积的控制——以川西地区和塔北地区为例[J];中国西部油气地质;2006年02期 |
6 |
成洁;张世涛;冯明刚;;云南弥渡地区更新世成煤作用分析[J];江西科学;2010年05期 |
7 |
李树平;;鸡西盆地鸡西群沉积层序及环境演化[J];煤炭技术;2010年07期 |
8 |
景立平;卓旭炀;王祥建;;复杂场地对地震波传播的影响[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5年06期 |
9 |
段嘉瑞
,彭恩生
,魏州龄;湖南茶永盆地白垩-第三系红层岩相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78年01期 |
10 |
杨吉根;;清江盆地沉积构造分类及其特征分析[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年03期 |
11 |
A.B.James;张留琴;;阿根廷晚第三纪背式盆地的地震地层学[J];海洋石油;1991年02期 |
12 |
F.W.Jones
,易人;北加拿大Beaufort—Mackenzie盆地的地温梯度和热流[J];地球物理学进展;1991年02期 |
13 |
;怀俄明州第三纪铀矿床的环境[J];世界核地质科学;1974年03期 |
14 |
;怀俄明州第三纪铀矿床的环境[J];国外放射性地质;1974年03期 |
15 |
陈国顺;;对大同断陷盆地形成演变过程的几点认识[J];华北地震科学;1983年02期 |
16 |
朱忠德;山东早第三纪汶蒙盆地的同生断层及其对卤水迁移的控制作用[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6年03期 |
17 |
方晓思;程政武;张志军;庞其清;韩迎建;谢宏亮;李佩贤;;豫西南—鄂西北一带恐龙蛋化石演化序列与环境变迁[J];地球学报;2007年02期 |
18 |
冯益民;;从全球构造观点对主要沉积环境和沉积类型的初步探讨[J];西北地质;1980年01期 |
19 |
熊继辉,蒋有录,袁炳存,陈清华,戴俊生;莘县凹陷盆地模拟结果的地质解释[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年05期 |
20 |
燕守勋;从盆地沉积和古构造分析鲁西中新生代地壳伸展史[J];中国区域地质;1994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