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西峰油田白马中区长8油层稳产技术研究

全洪慧  
【摘要】:本文在精细油藏描述的基础上,综合利用开发地质学、储层地质学、油藏工程、油层物理学等多学科理论知识为指导,将油藏开发中动态资料与静态资料紧密结合,以油藏工程论证、三维地质建模以及油藏数值模拟为主要技术手段,为解决西峰油田白马中区出现产量下降、含水率升高等问题,对研究区层的油水运动规律、注采调控参数、井网适应性评价以及宏观剩余油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最终建立起油藏数值模型,提出科学合理的稳油控水及提高采收率的方案与对策。 本次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有: (1)白马中区单井产能高的部位主要集中在研究区的南部。造成长81单井产能分布不均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①南部储层物性(孔隙度、渗透率)明显好于东北部;②由于东北部裂缝、微裂缝的存在,导致部分井含水突升,产量下降。 (2)白马中区平面含水率整体表现出东北高西南低,由于微裂缝发育,含水率分布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大致与主应力方向平行。见水规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微裂缝是导致生产井见水的一个重要原因;②主向井见水多于侧向井;③不同的见水类型,见水前后生产情况差异较大,且见水时间差别较大;④压力保持水平较高的部位含水率相对较高,生产井更易见水;⑤注水强度高易导致含水率快速上升,油井见水。 (3)利用油藏工程论证对研究区压力系统,注采参数系统进行了计算,长8油藏合理流压为5~9MPa,合理地层压力保持水平为18~22MPa,最大生产压差为11.8MPa,破裂压力约为42.37MPa。 (4)菱形反9点注采井网形式为白马中区最佳的井网形式。 (5)共提出7条稳产及提高采收率对策:①合理的注采调控技术,实现油田高效开发;②针对剩余油富集区钻新井挖潜剩余油;③转注水淹油井,改变液流方向,充分动用剩余油;④采用周期注水,减缓含水上升速度,扩大注入水波及面积;⑤对水井补孔,完善注采井网,提高注入水的利用率;⑥深部调剖改变液流方向,治理裂缝型水窜;⑦开展先导性试验,提高采收率。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屈雪峰;孙卫;魏红玫;饶巧;;西峰油田白马区长8油藏地质特征及开发对策[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2 张福田,阎贵林,李庆印;西峰油田西28-29井组水驱特征[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5年S4期
3 麻平社;金小惠;;西峰油田延长组地质层位的划分[J];国外测井技术;2005年06期
4 周学军;王小娟;惠会明;;西峰油田干气发电厂方案优选及评价[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8年04期
5 ;信息传真[J];中国石油石化;2004年06期
6 黄文芳;张春生;万单夫;曾凡成;万单静;;西峰油田董志区长8_1地层沉积微相的平面展布特征研究[J];地质调查与研究;2007年04期
7 贾永刚;宁中宏;;西峰油田注水压力升高原因及对策[J];钻采工艺;2008年05期
8 于波;崔智林;刘学刚;钱俪丹;白嫦娥;朱涛;;西峰油田长8储层砂岩成岩作用及对孔隙影响[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8年03期
9 李大建;黎晓茸;;西峰油田油井套管气量测试方法[J];断块油气田;2009年01期
10 马素萍,漆亚玲,张晓宝,夏燕青,宋成鹏,马立元,段毅;西峰油田延长组烃源岩生烃潜力评价[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5年03期
11 雷建安,张志国;西峰油田长8砂体沉积微相探讨[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5年S3期
12 曲占庆,王在强,李建廷,潘宏文;西峰油田油井防喷工艺[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5年10期
13 宗飞;李玉霞;张浩毅;;西峰油田长8油区注水压力高的原因及对策[J];石油地质与工程;2006年04期
14 王在强;王秀华;潘宏文;巨亚锋;余志海;;油井清防蜡工艺在西峰油田的应用[J];断块油气田;2007年02期
15 田增瑞;袁恬;;基于资源的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互动研究——西峰模式的案例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9年06期
16 何文祥;马清;;用油藏数值模拟法优化特低渗透储层开发方案[J];中国科技信息;2010年23期
17 张法;西峰油田油井防喷工艺研究[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5年S4期
18 王在强;王君;隋学旭;李建廷;杨国锋;曲占庆;;油井自动监测与计量技术在西峰油田的应用[J];断块油气田;2005年06期
19 广;;西峰油田“数字化”采油管理系统通过国家验收[J];中国计算机用户;2006年19期
20 黎晓茸;杨立华;李大建;姚洋;;西峰油田注水引起的微粒运移实验研究[J];断块油气田;200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武明辉;张刘平;罗晓容;毛明陆;杨飏;;西峰油田延长组长8段储层流体作用期次分析[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6年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秦明;;白马将军彭雄[A];老兵话当年(第四辑)[C];2003年
3 姜红霞;吴亚生;罗晓容;喻建;毛明陆;杨飏;陈瑞银;;鄂尔多斯盆地中南部三叠系延长组8油层组成岩作用及其对储层物性的控制[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学术论文汇编(第六卷)[C];2008年
4 赵菲菲;;闽东白马尊王信仰源流[A];谱牒研究与五缘文化[C];2008年
5 刘景彦;李喜臣;张英志;张宇;;北一区断东西块葡一油层河流-三角洲沉积构成及储层非均质性分析[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李文厚;梁积伟;王起琮;赵虹;王岚;刘昊伟;;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1油层组浊流沉积与油气的关系[A];第八届古地理学与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7 王建民;;镇泾地区长6和长8油藏特低渗砂岩储层沉积特征与油气分布[A];鄂尔多斯盆地及邻区中新生代演化动力学和其资源环境效应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8 屈雪峰;李亮;杨秋莲;饶巧;;西峰油田白马区长8油藏储层特征及开发建议[A];2004第三届油气储层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9 谢渊;王剑;谢正温;王生朗;李春玉;罗建宁;;鄂尔多斯盆地富县探区长2、长6、长8油层组致密砂岩储层的形成[A];第三届全国沉积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10 曹维政;许云龙;张丽平;王清华;;海拉尔贝16区块兴安岭凝灰岩储层孔渗特征[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宗良;老君庙油田古近纪L油层组沉积微相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2 解伟;西峰庆阳区长8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及渗流特征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3 曹金舟;子北油田理79井区长6油层组储层特征及油气成藏规律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4 刘魏荣;《公孙龙子》的语言逻辑和本体论思想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0年
5 谢正温;陇东地区长6-8油层组沉积、储层特征及压裂地质研究[D];西北大学;2004年
6 王昌勇;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构造演化与长8~长6油层组沉积响应[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7 吴少波;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延长油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与储层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8 李群;陆相低渗透储层精细描述[D];中南大学;2008年
9 冯娟萍;陕北姚店油田北区延长组沉积相及储层微观特征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10 张晓莉;子北油田三叠系延长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及储层特征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全洪慧;西峰油田白马中区长8油层稳产技术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2 张慧元;华池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3-长4+5油层组沉积相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3 南珺祥;西峰油田延长组长8油层组储层描述[D];西北大学;2005年
4 董万平;镇泾油田长8油层组储层特征研究及产能影响因素探讨[D];西北大学;2010年
5 范勇刚;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8油层组储层特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6 张小波;鄂尔多斯盆地王界地区延长组长6油层组储层评价及地质建模[D];西安科技大学;2010年
7 刘正伟;南梁西区三叠系长4+5油层组沉积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8 王若谷;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6-长7油层组沉积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9 覃小丽;安塞油田王界油区长2油层组储层地质评价[D];长安大学;2010年
10 李珊珊;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延长组长9-10油层组沉积体系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第广龙;超四亿吨级的大油田——西峰油田[N];科技日报;2004年
2 王志恒 李辉宁 李科华;西峰油田企地共建和谐[N];中国矿业报;2006年
3 记者 康劲 通讯员 李辉宁 李科华;长庆西峰油田开创“企地和谐”[N];工人日报;2006年
4 杨世智;陇原上的绿色油田[N];中国矿业报;2007年
5 记者 杨文礼通讯员 张勃;西峰油田150万吨产建工程获金奖[N];中国石油报;2008年
6 本报通讯员 李红星 史文光;向年产150万吨挺进[N];中国石油报;2003年
7 何成军;地企共建 唱响和谐[N];甘肃经济日报;2007年
8 张勃;白马南、董志区原油顺利外输[N];中国石油报;2005年
9 记者 杨文礼 特约记者 史文广;董志塬上节能曲[N];中国石油报;2006年
10 姚仕文;集团公司2003年技术创新奖揭晓[N];中国石油报;200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