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峰油田白马中区长8油层稳产技术研究
【摘要】:本文在精细油藏描述的基础上,综合利用开发地质学、储层地质学、油藏工程、油层物理学等多学科理论知识为指导,将油藏开发中动态资料与静态资料紧密结合,以油藏工程论证、三维地质建模以及油藏数值模拟为主要技术手段,为解决西峰油田白马中区出现产量下降、含水率升高等问题,对研究区层的油水运动规律、注采调控参数、井网适应性评价以及宏观剩余油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最终建立起油藏数值模型,提出科学合理的稳油控水及提高采收率的方案与对策。
本次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有:
(1)白马中区单井产能高的部位主要集中在研究区的南部。造成长81单井产能分布不均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①南部储层物性(孔隙度、渗透率)明显好于东北部;②由于东北部裂缝、微裂缝的存在,导致部分井含水突升,产量下降。
(2)白马中区平面含水率整体表现出东北高西南低,由于微裂缝发育,含水率分布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大致与主应力方向平行。见水规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微裂缝是导致生产井见水的一个重要原因;②主向井见水多于侧向井;③不同的见水类型,见水前后生产情况差异较大,且见水时间差别较大;④压力保持水平较高的部位含水率相对较高,生产井更易见水;⑤注水强度高易导致含水率快速上升,油井见水。
(3)利用油藏工程论证对研究区压力系统,注采参数系统进行了计算,长8油藏合理流压为5~9MPa,合理地层压力保持水平为18~22MPa,最大生产压差为11.8MPa,破裂压力约为42.37MPa。
(4)菱形反9点注采井网形式为白马中区最佳的井网形式。
(5)共提出7条稳产及提高采收率对策:①合理的注采调控技术,实现油田高效开发;②针对剩余油富集区钻新井挖潜剩余油;③转注水淹油井,改变液流方向,充分动用剩余油;④采用周期注水,减缓含水上升速度,扩大注入水波及面积;⑤对水井补孔,完善注采井网,提高注入水的利用率;⑥深部调剖改变液流方向,治理裂缝型水窜;⑦开展先导性试验,提高采收率。
|
|
|
|
1 |
屈雪峰;孙卫;魏红玫;饶巧;;西峰油田白马区长8油藏地质特征及开发对策[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
2 |
张福田,阎贵林,李庆印;西峰油田西28-29井组水驱特征[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5年S4期 |
3 |
麻平社;金小惠;;西峰油田延长组地质层位的划分[J];国外测井技术;2005年06期 |
4 |
周学军;王小娟;惠会明;;西峰油田干气发电厂方案优选及评价[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8年04期 |
5 |
;信息传真[J];中国石油石化;2004年06期 |
6 |
黄文芳;张春生;万单夫;曾凡成;万单静;;西峰油田董志区长8_1地层沉积微相的平面展布特征研究[J];地质调查与研究;2007年04期 |
7 |
贾永刚;宁中宏;;西峰油田注水压力升高原因及对策[J];钻采工艺;2008年05期 |
8 |
于波;崔智林;刘学刚;钱俪丹;白嫦娥;朱涛;;西峰油田长8储层砂岩成岩作用及对孔隙影响[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8年03期 |
9 |
李大建;黎晓茸;;西峰油田油井套管气量测试方法[J];断块油气田;2009年01期 |
10 |
马素萍,漆亚玲,张晓宝,夏燕青,宋成鹏,马立元,段毅;西峰油田延长组烃源岩生烃潜力评价[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5年03期 |
11 |
雷建安,张志国;西峰油田长8砂体沉积微相探讨[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5年S3期 |
12 |
曲占庆,王在强,李建廷,潘宏文;西峰油田油井防喷工艺[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5年10期 |
13 |
宗飞;李玉霞;张浩毅;;西峰油田长8油区注水压力高的原因及对策[J];石油地质与工程;2006年04期 |
14 |
王在强;王秀华;潘宏文;巨亚锋;余志海;;油井清防蜡工艺在西峰油田的应用[J];断块油气田;2007年02期 |
15 |
田增瑞;袁恬;;基于资源的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互动研究——西峰模式的案例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9年06期 |
16 |
何文祥;马清;;用油藏数值模拟法优化特低渗透储层开发方案[J];中国科技信息;2010年23期 |
17 |
张法;西峰油田油井防喷工艺研究[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5年S4期 |
18 |
王在强;王君;隋学旭;李建廷;杨国锋;曲占庆;;油井自动监测与计量技术在西峰油田的应用[J];断块油气田;2005年06期 |
19 |
广;;西峰油田“数字化”采油管理系统通过国家验收[J];中国计算机用户;2006年19期 |
20 |
黎晓茸;杨立华;李大建;姚洋;;西峰油田注水引起的微粒运移实验研究[J];断块油气田;2008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