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里达动态文本理论视角下的《蝇王》
【摘要】:威廉·戈尔丁(1911-1993)在当代英国文坛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并且于198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代表作《蝇王》自发表以来受到许多学者的青睐,他们从不同视角对小说进行了分析。通过研究国内外文献,笔者发现,从德里达动态文本理论视角来分析《蝇王》还存在很大的空间。本文运用德里达动态文本理论解读《蝇王》,揭示了文本意义和人性的不确定性。
首先,本文介绍了作家和作品,回顾了国内外学者对《蝇王》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创新点及其意义所在。其次,本文重点阐述了德里达动态文本理论中的互文性和延异观,运用互文性中的原型和反讽手法挖掘了小说含有其他文本的踪迹,说明了文本意义的产生依赖于读者、作者和文本之间的对话与交流,揭示了文本是开放的,互相指涉的,进而说明了《蝇王》意义的不确定性。此外,本文运用延异观阐述了《蝇王》中的人物、时间、地点和意象的不确定性,诠释了人性和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最后,本文还原了“人性恶”和戈尔丁对人性的思考,将人性的多样性寓于不确定性中。
本文通过运用德里达动态文本理论中的互文性和延异观,消解了传统理论对《蝇王》的研究,发现了单纯的“人性恶”难以涵盖文本蕴含的深层含义。本文的研究旨在为读者解读《蝇王》提供新的视野和思路,使读者更加全面地看待小说中的人性变化、更深层次地领悟小说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