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砂岩、泥岩、煤层含气性及气藏特征
【摘要】:目前,人们对砂岩气藏和泥岩气藏分别进行了较多的研究,但对砂、泥岩接触组合中的含气性研究比较薄弱。本文以气测录井资料为基础,结合常规物性测试资料、岩心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盆地上古生界砂、泥岩接触组合的含气性、储集性和输导性进行分析,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初步分析了该区砂岩、泥岩接触组合中的含气性特征,取得以下方面的认识:
(1)对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砂、泥岩组合与气测全烃值高值区的对应关系进行统计,结果发现存在5种类型,其所占比例分别是:全烃高值区超出砂岩下边界占21.95%,全烃高值区超出砂岩上边界占8.94%,全烃高值区超出砂岩上、下边界13.01%,全烃高值区在砂岩内部占55.28%,全烃高值区在泥岩或煤中占0.81%。
(2)砂、泥岩界面处一般发育平行层面方向的界面缝和沟通上下地层的斜向缝,这些裂缝极大的改善了砂、泥岩组合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形成有效的储集空间。
(3)横向上,地层中的平行层面缝能沟通横向展布的砂体和泥岩,使砂岩含气层段与泥岩含气层段共生,形成了较大范围连续型气藏。
|
|
|
|
1 |
王建麾;王海波;;杭锦旗地区上古生界油气保存条件分析[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8年21期 |
2 |
张杰;薛会;王毅;张金川;;鄂北杭锦旗探区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类型[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
3 |
赵林,夏新宇,洪峰;鄂尔多斯盆地中部气田上古生界气藏成藏机理[J];天然气工业;2000年02期 |
4 |
刘辰生,郭建华,李维锋,朱美衡,蒋小琼;鄂尔多斯盆地富县探区上古生界气藏形成条件分析[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3年S1期 |
5 |
李振宏,席胜利,刘新社;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J];世界地质;2005年02期 |
6 |
李芳;蒋加钰;杨彩娥;;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山二3亚段储层预测方法及效果[J];石油天然气学报(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5年S6期 |
7 |
储昭奎;周文;李良;邓礼正;谢润成;;鄂尔多斯盆地塔巴庙地区上古生界气藏高产地质因素分析[J];物探化探计算技术;2006年02期 |
8 |
李仲东;郝蜀民;李良;惠宽洋;过敏;王震;;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压力封存箱与天然气的富集规律[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7年04期 |
9 |
魏柳斌;陈洪德;朱平;赵俊兴;苏中堂;;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盒8段南北储层差异性对比[J];断块油气田;2011年03期 |
10 |
李振铎,胡义军,谭芳;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深盆气研究[J];天然气工业;1998年03期 |
11 |
尤欢曾,李良;鄂北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地质特征[J];天然气工业;2001年S1期 |
12 |
王志欣;张金川;;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深盆气成藏模式[J];天然气工业;2006年02期 |
13 |
李贤庆;胡国艺;李剑;董鹏;仰云峰;王燕;宋志宏;颉保亮;;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上古生界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8年04期 |
14 |
桂明爱;;松辽盆地上古生界区域地层对比研究[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2年03期 |
15 |
;中国上古生界报告[J];地质论评;1959年12期 |
16 |
李振铎;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深盆气勘探研究新进展[J];天然气工业;1999年03期 |
17 |
展翅飞;黄光辉;展宏图;刘静;魏君;刘莹;;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上古生界煤系环境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4年02期 |
18 |
夏长淮,李力,周海彬,顾惠新,胡双全,李新社,曾红兵,刘文英;马厂地区上古生界油气勘探潜力研究[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1年S1期 |
19 |
李凌,王兴志,方少仙,侯方浩;鄂尔多斯东部上古生界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2年06期 |
20 |
李剑,罗霞,单秀琴,马成华,胡国艺,严启团,刘锐蛾,陈红汉;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特征[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5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