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思想指导下推进新型城镇化研究
【摘要】:加快城镇化进程对当代中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促进城镇化布局和形态健康发展,使更多的务农人口脱离农业和农村,进入非农产业和城市地区就业、生活,将是我国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全国“十二五”规划提出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型城镇化,要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以农民工进城就业并逐步定居为核心推进城镇化管理。
本文正是在此大背景下,通过对城镇化的相关理论和发展实践进行综述辨析,认为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新阶段后,要推进新型城镇化,应在“以人为本”为要义的人本思想指导下进行,注重城镇化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农村人口真正地融入城市生产生活中,避免和杜绝当前的“半城镇化”、“不完全城镇化”现象。
陕西省作为西部欠发达省份,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城镇化进程滞后、城镇化发展不均衡、质量较差、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资源环境矛盾突出等问题,以陕西作为案例,对研究我国,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如何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当前陕西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时期,要破解当前城乡居民收入低、城市化水平低、经济外向度低三大难题,迫切需要推进城镇化健康快速发展。因此,如何在新时期、新形势下,选择科学适宜的发展理念,推进陕西的城镇化进程对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区域城乡发展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基础上,本论文以陕西省为例,剖析其目前城镇化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对全省和各市的城镇化水平进行综合评判,并采用对农民工抽样调查,摸清当前农民转移转化的主体的真实想法和愿望,相应地提出推进思路、农村人口转移、空间布局形态、产业耦合方式和统筹城乡一体发展的重点、方向和任务,并从体制机制保障上提出对策建议。据此,本论文得出以下结论:
(1)作为西部地区省份,陕西城镇化发展经过快速发展、大起大落、徘徊停滞、活跃发展、跨越发展5个阶段,前期受国家政策较大,后期经济的迅速扩张成为主要动力。经过多因子综合评价,总体呈现城镇化滞后,落后于工业化进程,且存在区域发展不均衡、质量较差、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资源环境矛盾突出等问题。对陕西省提出“十二五”时期转移转化600万农村户籍人口的目标进行深刻分析,认为从时间节奏上,年度目标和计划制定时应前松后紧、前低后高;从空间分布上,关中地区应成为重要的主力区域。
(2)通过建立博弈模式,分析各利益主体在城镇化面前的战略选择,得出农民是否具备市民化的能力和意愿是城镇化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对在西安进城打工的农民进行抽样调查,摸清农民工对转移转化的真实意愿,认为农民工处在产业的边缘、城乡的边缘、体制的边缘,当前附加在户籍制度上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权益也不能很好地得到落实。要推进转移转化步伐,必须有效提高城市承载和产业吸纳能力、完善体制机制保障。
(3)对陕西省的城镇布局形态进行研究,提出完善全省“一核四极两轴两带”城镇发展框架,以及发挥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龙头作用,加快关中城市群建设步伐,促进陕北长城沿线、陕南汉江沿岸城镇群的尽快形成的空间战略。
(4)在当前产业布局的区位选择发生变化的背景下,研究城镇与产业耦合发展,提出陕西省大中小不同城镇产业布局组织模式,并对促进工业园区与城镇的互动发展作出分析,认为园区的选址布局要做到与城市功能的有机协调。
(5)通过辨析在新时期统筹城乡发展的内涵,提出要重点推进城乡的规划建设、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社会保障、公共管理的一体化建设,并提出陕西的延安、西安2试点市,杨凌、高陵、神木、府谷4试点区县和扶风—武功、礼泉—乾县等11个示范带在发展和突破时要各有侧重,开展好试点试验。
(6)从全国的视角,分析当前城镇化在户籍、土地、公共服务以及保障房建设等方面存在的体制机制障碍,认为要实现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必须加快体制改革步伐,加大创新力度,破除城镇化制度障碍,并相应地提出积极稳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建立有利于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土地利用制度、进一步完善农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切实提升保障性住房的供给和保障能力等解决政策建议。
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作者尝试在国家和陕西的发展主线转到发展方式转变的背景下,将城镇化的理论与人本思想相结合,指导未来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思路,并在优化城镇布局形成、城镇化与产业发展、统筹城乡一体建设、体制机制保障等方面,以陕西为案例,提出推进城镇化的战略思路,对陕西以及中西部省区城镇化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