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升降差异与裂缝关系及天然气成藏特点
【摘要】: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升降差异与裂缝的关系对天然气成藏有重要影响,目前对此的研究程度较低。本文对鄂尔多斯盆地太原组、山西组、石盒子组、石千峰组、早-中三叠世、晚三叠世、早侏罗世、中侏罗世、早白垩世的沉积与沉降特征和晚白垩世末期地层剥蚀特征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主力烃源岩(太原组)在晚三叠世末、早侏罗世末、中侏罗世末、早白垩世末及现今的沉降及抬升剥蚀的差异。通过观察岩心、薄片中裂缝发育特征及岩石压缩、回弹、破裂实验,分析了沉降差异与裂缝的形成和演化的关系,利用渗透率测试实验比较了不同输导介质的输导性能。在以上研究基础上,结合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油气运移驱动力的分析,对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与裂缝有关的天然气藏的形成特点进行了初步分析。取得了以下认识:
1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沉积、沉降、剥蚀与主力烃源岩系沉降与抬升的差异
①本溪组沉积期,盆地沉积中心在府谷-石楼-河津一带,沉降中心在永宁一带。太原组沉积期,沉积中心在横山-子长-宜川一带,沉降中心在乌海-乌达一带。山西组沉积期,沉积中心在吴起-黄陵-石楼一带,沉降中心在乌海-乌达-带。下石盒子组沉积期,沉积中心在吴起-合水-宜川一带,沉降中心在石嘴山-罗平一带和洛川-合阳一带。上石盒子组沉积期,沉积中心在盐池-吴起-甘泉-石楼一带,沉降中心在石嘴山一带。以上各沉积期沉积中心和沉降中心有所差异。石于峰组沉积期,沉积中心在定边-安塞-永和一带,沉降中心在安塞一带。早-中三叠世沉积期,沉积中心在铜川-蒲城一带,沉降中心在延川-吉县一带,沉积与沉降中心稍有差异。晚三叠世沉积期,沉积中心在环县-正宁一带,沉降中心位于白水地区,沉积与沉降中心稍有差异。上面的三个沉积期,沉积与沉降中心的位置基本相同。在早侏罗世沉积期,沉积中心在甘泉一带,沉降中心在乌海-石嘴山一带,沉积与沉降中心差异较大。中侏罗世沉积期,沉积中心在华池-志丹一带,沉降中心在华池一带以及乌海-石嘴山一带,沉积与沉降中心差异较小。早白垩世沉积期,沉积中心在定边-环县一带,沉降中心在环县一带,沉积与沉降中心基本一致。整体上,较大沉降区一直位于盆地的西北和西南地区,尤其是西南地区。
晚白垩世末期以来是鄂尔多斯盆地的主要剥蚀期,东部剥蚀量较大,中西部剥蚀量逐渐减小,形成了东高西低的现代构造格局。
②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主力烃源岩太原组在晚三叠世末沉积期,沉降最大区主要位于黄龙、铜川和清涧、绥德一带超过3400m;早侏罗世末,沉降最大区位于东部的老君殿-铜川-白水一带超过3600m;中侏罗世末,沉降最大区位于东部的子长、老君殿一带超过3800m以及西部的马儿庄附近超过3800m;早白垩世末,沉降最大区位于马儿庄-姬塬-樊学一带超过4400m。整体上,太原组沉降最大区晚三叠世末至早侏罗世末沉积期相对较为稳定;中侏罗世末至早白垩世末,沉降最大区逐步向盆地西南部迁移,沉降幅度向盆地东北方向逐渐减小。
2.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沉降与抬升的差异对其裂缝的形成和演化有重要影响。地层沉降埋藏过程分三个演化阶段:沉积物压实阶段、弹塑性阶段和岩石破裂阶段。盆地上古生界地层中发育平行层面缝、低角度斜向缝和垂直层面缝,某些平行层面裂缝有滑移的现象。平行层面缝多沿岩石层面或者岩性界面发育。结构均质的岩石中一般发育垂直层面缝。垂直层面缝大都不会切穿平行层面缝,二者会构成“工”型岩层裂缝。当盆地发生抬升剥蚀时,不仅可诱发裂缝的发育,而且会使沉降阶段发育的裂缝发生扩展
3.孔隙性砂、泥岩和裂缝具有不同的输导性能。孔隙性岩石的平行层面方向上渗透率往往会大于垂直层面方向(泥质岩平行层面渗透率与垂直层面渗透率的比值一般在1.013-3.811,均值为2.113;砂岩平行层面渗透率与垂直层面渗透率的比值一般在1.07-29.6,均值为2.66);裂缝性砂、泥岩的渗透率大于孔隙性砂、泥岩的渗透率(裂缝性泥质岩的渗透率是孔隙性泥质岩渗透率的2.55-253.7倍,平均118.36倍;裂缝性砂岩渗透率是孔隙性砂岩渗透率的7718.1-752278.4倍,平均259037.9倍)。
4.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烃源岩在三个关键地质时期油气运移最大力源区的位置分别为:早白垩世末(最大沉降期)油气运移最大力源区位于马儿庄-姬塬-樊学一带,晚白垩世以来(剥蚀期)油气运移最大力源区位于西南部的大巴咀-山城-小南沟和西北部的铁苏克庙-公卡汉一带,现今构造格局下(构造埋深最大的区域)油气运移最大力源区位于铁苏克庙-布拉格苏木一带。最大力源区分布主要受控于主力烃源岩层的沉降幅度。
5.在生气范围及生气量一定的前提下,最大驱动力源区与地层剥蚀边界之间的距离不同,天然气的富集程度不同。距最大驱动力源区越远,距地层剥蚀边界越近,天然气侧向运移供气量越大,同时天然气的散失量也越大;而距最大驱动力源区的距离越近,距地层剥蚀边界越远,天然气散失量越小,但侧向运移供烃量越小。
|
|
|
|
1 |
邓明亮;孟军田;;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油气资源数值模拟[J];河南石油;2006年02期 |
2 |
王建麾;王海波;;杭锦旗地区上古生界油气保存条件分析[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8年21期 |
3 |
张杰;薛会;王毅;张金川;;鄂北杭锦旗探区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类型[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
4 |
赵林,夏新宇,洪峰;鄂尔多斯盆地中部气田上古生界气藏成藏机理[J];天然气工业;2000年02期 |
5 |
刘辰生,郭建华,李维锋,朱美衡,蒋小琼;鄂尔多斯盆地富县探区上古生界气藏形成条件分析[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3年S1期 |
6 |
李振宏,席胜利,刘新社;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J];世界地质;2005年02期 |
7 |
李芳;蒋加钰;杨彩娥;;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山二3亚段储层预测方法及效果[J];石油天然气学报(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5年S6期 |
8 |
储昭奎;周文;李良;邓礼正;谢润成;;鄂尔多斯盆地塔巴庙地区上古生界气藏高产地质因素分析[J];物探化探计算技术;2006年02期 |
9 |
李仲东;郝蜀民;李良;惠宽洋;过敏;王震;;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压力封存箱与天然气的富集规律[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7年04期 |
10 |
魏柳斌;陈洪德;朱平;赵俊兴;苏中堂;;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盒8段南北储层差异性对比[J];断块油气田;2011年03期 |
11 |
李振铎,胡义军,谭芳;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深盆气研究[J];天然气工业;1998年03期 |
12 |
尤欢曾,李良;鄂北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地质特征[J];天然气工业;2001年S1期 |
13 |
王志欣;张金川;;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深盆气成藏模式[J];天然气工业;2006年02期 |
14 |
李贤庆;胡国艺;李剑;董鹏;仰云峰;王燕;宋志宏;颉保亮;;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上古生界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8年04期 |
15 |
桂明爱;;松辽盆地上古生界区域地层对比研究[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2年03期 |
16 |
;中国上古生界报告[J];地质论评;1959年12期 |
17 |
李振铎;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深盆气勘探研究新进展[J];天然气工业;1999年03期 |
18 |
展翅飞;黄光辉;展宏图;刘静;魏君;刘莹;;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上古生界煤系环境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4年02期 |
19 |
夏长淮,李力,周海彬,顾惠新,胡双全,李新社,曾红兵,刘文英;马厂地区上古生界油气勘探潜力研究[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1年S1期 |
20 |
李凌,王兴志,方少仙,侯方浩;鄂尔多斯东部上古生界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2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