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基于取代三唑配体的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质研究

王玉芳  
【摘要】:配位聚合物作为一种新型多功能复合晶态材料,受到各国化学家日益广泛的关注,配位聚合物的研究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大量的研究成果表明,配位聚合物的体系结构取决于构筑模块(有机配体、金属中心、抗衡离子和溶剂分子)和配位共存性。如何合理地选取和设计适当的分子基构筑模块是合成配合物的重要因素之一。我们主要研究含给体取代基的不对称3,5-二取代-1,2,4-三唑类配体构筑的新型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能。此类配体在增加配位点的同时,进一步增加了骨架三唑配体的长度,可以作为极好的桥连配体,有望获得新颖结构和优良性能的金属有机材料。 本论文设计合成3-氨基-5-乙酸基-1,2,4-三唑(H2trza)配体,并选取3-(2’-吡嗪)-5-(4’-吡啶)-1,2,4-三唑(Hppt)配体,利用这两个配体设计合成了22个未见文献报道的过渡金属配合物,并分别对它们进行元素分析、红外光谱、X-射线单晶衍射、粉末X-射线衍射、热重、荧光光谱、磁学性质等方面的表征和研究。另外从阴离子调控、溶剂的调控以及辅助配体的调控等方面考查它们对所构筑的配合物结构的影响。本论文的工作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1.设计并合成了H2trza配体,利用此配体合成了6个过渡金属配合物,结构分析结果显示配合物1-6都是离散的零维分子,通过丰富的氢键作用形成3D超分子网络结构。并研究了辅助配体和金属离子对结构的有序态和无序态的影响,同时也测试了配合物1-6的热稳定性。 2.用Hppt配体合成了6个配合物,利用不同阴离子的镉盐得到化合物7-9,其中7和9是通过卤素离子桥连形成三核镉簇,以此为结构单元通过有机配体连接形成二维结构,不同的卤素离子对最终的结构有导向作用;化合物10、11、12分别呈现零维、三维和一维结构,分析了配体的扭转程度不同对连接方式的影响。并测试了7-10的热稳定性和荧光性能。 3.在Cd/Hppt体系中引入不同的苯羧酸共配体合成了配位聚合物13-16,结构分析表明化合物13是二重穿插的二维波浪形结构;化合物15是二重穿插的三维网络结构;化合物14和16都是复杂的三维结构;并研究了它们的热稳定性和荧光性能。 4.使用Hppt配体和不同的苯羧酸共配体,采用混配策略,合成了配合物17-22,化合物17和19是通过双核单元构筑的新型超分子网络,20和21是两个同构的二维层结构;利用配合物配体的策略得到一个新颖的多聚连锁的配位聚合物22,22是2D→3D的平行穿插网络。此外,对化合物19进行了磁学初步研究,测试了直流变温磁化率,结果表明金属锰离子之间存在反铁磁相互作用,分子间氢键提供可能的磁耦合通道;对化合物20进行了比较详细的磁学分析,测试了直流变温磁化率、变场磁化强度和场冷-零场冷(FC-ZFC),在20中也存在反铁磁相互作用。并研究了化合物17和19的热稳定性及17和21的荧光光谱。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张峻,张旭东,肖博,刘亚茹;两个新的镍和铜配位聚合物的合成与表征[J];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2003年03期
2 黄美荣,李新贵,华轶敏,张炜;液晶金属配位聚合物的合成及性能[J];高分子通报;2004年01期
3 孙长艳,郑向军,金林培;微孔镧系配位聚合物[J];中国稀土学报;2004年01期
4 陈春雪,郭洪猷;含联吡啶二羧酸的配位聚合物的溶剂热法合成[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5 于景华;杜洪光;韩克飞;郭洪猷;王玉洁;;新型银配位聚合物的制备和光吸收性能[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6 王鹏;王崇臣;;一种新型配位聚合物的合成和漫反射光谱研究[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7 王丽君;石莉萍;刘纯;;一维铜配位聚合物的合成与磁性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8 赵开屏;贾丽慧;屈少华;;二氰胺-镧系金属配位聚合物的晶体结构和磁性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9 吴大雨;黄薇;李庚;谢黎霞;段春迎;孙巧珍;孟庆金;;镍螺旋化合物及其杂银配位聚合物的设计合成与结构(英文)[J];无机化学学报;2007年07期
10 王威;;4,4′-喹啉酸锌(Ⅱ)配位聚合物(英文)[J];无机化学学报;2007年07期
11 孙炜伟;程爱玲;彭惠琦;高恩庆;;一维螺旋状3,6-哒嗪二甲酸镉(Ⅱ)配位聚合物的合成与结构[J];无机化学学报;2007年10期
12 李健;;金属有机多孔配位聚合物的控制合成研究进展[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13 王永疆;张正方;唐军;;低温固相法制备聚丙烯酰胺—铕配位聚合物及其荧光性质研究[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3期
14 邢永恒;段诗博;张宝丽;李静;李章朋;牛淑云;;新型钾配位聚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其晶体结构[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15 黄坤林;陈新;彭大权;;配体导向二价金属-有机配位聚合物:光致发光和不常见的无序[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16 刘玉娟;左景林;支志明;李一志;;一个锰的二维配位聚合物的合成及其性质(英文)[J];无机化学学报;2008年04期
17 孟伟伟;陈金喜;;新型镍、锰5-苯并咪唑酸盐配位聚合物的合成和晶体结构[J];无机化学学报;2008年10期
18 李东阳;郝璧萍;郭建平;;二苯基氧化磷及亚磷锂配位聚合物的合成与结构研究[J];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19 张茂林;安彦彦;尹明彩;樊耀亭;侯红卫;;基于4H-1,2,4-三氮唑-4-乙酸配体的两个新的过渡金属配位聚合物的合成、结构与性质(英文)[J];化学研究与应用;2009年06期
20 王建;王明艳;唐丽娟;陈龙;刘玮炜;马卫兴;;色氨酸镍(Ⅱ)、锰(Ⅱ)配位聚合物的循环伏安特性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小明;;磁性配位聚合物的分子设计、结构与性质[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8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2 龙腊生;;3d-4f高核金属簇核物及其配位聚合物的组装[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8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3 常泽;张爱顺;胡同亮;卜显和;;基于“修饰和加固”的多孔配位聚合物合成方法[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8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4 王玉波;刘冬生;黄细河;吴舒婷;黄长沧;;锌和N-(1H-四唑-5-基)苯甲酰胺配位聚合物的构筑[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8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5 孙建科;张杰;;构筑系列具有温度依赖性的锰(Ⅱ)配位聚合物[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8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6 周学军;张杰;;基于光致变色联吡啶嗡盐构筑金属有机配位聚合物[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8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7 金俊成;张亚男;杨国平;王尧宇;;三维新颖银簇配位聚合物的合成及表征[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8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8 时文娟;侯磊;黄文欢;王尧宇;;一个含有多种螺旋的三维自穿插配位聚合物[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8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9 齐效琳;张杰鹏;陈小明;;一个具有良好热和化学稳定性的多孔配位聚合物[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8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10 吴华;;手性磺酸银配位聚合物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8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录芳;间苯二羧酸及苯磺酰甘氨酸类配位聚合物的构筑及性质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2 王瑛;新型金属有机磺酸配位聚合物的设计合成、结构与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3 马琦;含N杂环配位聚合物的结构及性质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4 马景新;多羧酸配体金属配位聚合物的设计、合成、结构及性质的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5 李柏延;弯折型配体及混合配体构筑的配位聚合物的合成、结构和性质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6 田华;双硝基萘二甲酸及联苯四甲酸配位聚合物的合成、结构与性质[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崔瑞海;含咪唑基配体配位聚合物的合成与晶体结构及荧光性质[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8 胡劲松;多齿含氮配位聚合物的合成、结构和性质[D];南京大学;2011年
9 齐艳娟;过渡金属配位聚合物超分子晶体结构的设计与组装[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10 李秀艳;金属有机配位聚合物的合成、结构表征及在功能涂料中的应用[D];北京化工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辉;含硫、氧配体配位聚合物的合成、表征及性能测试[D];青岛科技大学;2008年
2 刘奎;二(吡啶)三唑过渡金属配位聚合物的合成、结构和性质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3 尚伟丽;肼基桥联配位聚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与性质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4 肖婉艳;金属—有机配位聚合物的组装与表征[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5 张兴晶;系列刚柔混合多羧酸稀土配位聚合物的分子设计、合成、结构以及性能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6 陈文娴;羧酸类配位聚合物的结构调控与性质[D];厦门大学;2009年
7 周东生;配体取代基、金属离子和溶剂对配位聚合物结构的影响[D];厦门大学;2009年
8 冯璐;基于联苯类有机配体配位聚合物的合成、表征及性质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9 韩纬华;一维铜(Ⅱ)配位聚合物的设计、组装及其磁性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9年
10 楚超霞;多孔配位聚合物的合成、结构与性能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钊良 记者 吴鹤年;我国超分子配位聚合物研究进入国际前沿[N];科技日报;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