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分权体制下政府公共服务职能转变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推动着我国市场化经济的进程,财政分权体制改革则是市场化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从理论上说,财政分权体制改革本应促进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转变,尤其是地方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型,提高民生支出,增强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但把经济增长作为衡量地方发展的评价指标及地方官员政绩的考评方式并不利于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转变。本文基于利益——行为——制度——激励的视角建立了财政分权体制下政府公共服务职能转变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框架,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解读了财政分权体制下政府公共服务职能转变的制约因素和必要性,并提出理论假说,即现有的财政分权体制不利于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转变。因此,本文利用1995——2012年中国29个省份的省级面板数据,以地区财政支出数据中的民生支出来解释地方公共服务职能,用五个财政分权指标测度财政分权的实际水平,选取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研究,证明现实中财政分权对于民生支出确实存在着负向作用和滞后效应,说明现有的财政分权体制不利于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转变。最后,本文结合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的结果,对财政分权体制下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转变提出了政策建议,其具体含义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财政分权体制下,必须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和激励设计解决政府公共服务职能转型过程中引发的不同主体之间的物质利益矛盾,主体之间通过博弈选择共赢的行为方式共同推进政府公共服务职能转变的进程,最终实现构建“服务型”政府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