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道路干扰下秦岭有蹄类动物迁移及适应对策

张洪峰  
【摘要】:道路交通是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流动不可或缺的保障和基础,近年来秦岭交通建设快速发展,将有蹄类动物栖息地分割成多个斑块,导致其栖息地破碎化程度加剧,已经威胁到有蹄类动物种群生存。迁移使物种的分布区扩大,一定程度上抵消栖息地破碎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对物种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择国道(108国道佛坪段)、村道(东河台至凉风垭乡村公路)、废弃公路(108国道秦岭隧道上方废弃公路)三种不同等级道路,公路两侧0-500m区域为实验区,500-1000m区域为对照区,采用红外相机监测技术、样方法、雪障法研究实验区与对照区羚牛、鬣羚、小麂、野猪4种有蹄类动物分布规律、迁移方式、迁移策略以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道路等级差异方面,国道与村道两侧羚牛、鬣羚、小麂、野猪出现频次之间差异显著(X~216.794,df=3,P0.05),国道与废弃公路两侧羚牛、鬣羚、小麂、野猪出现频次之间差异显著(=12.111,dr=3,P0.05)),村道与废弃公路两侧羚牛、鬣羚、小麂、野猪出现频次之间差异显著(X~2=20.819,df=3,P0.05);道路距离方面,国道两侧0-500m区域和500-1000m区域羚牛、鬣羚、小麂、野猪出现频次之间差异显著(x2=10.315,dF=3,P0.05),村道两侧0-500m区域和500-1000m区域羚牛、鬣羚、小麂、野猪出现频次之间差异不显著(x2=4.238,df-=3,P0.05),废弃公路两侧0-500m区域和500-1000m区域羚牛、鬣羚、小麂、野猪出现频次之间差异不显著(x2=1.411,dF=3,P0.05);季节方面,国道两侧冬季和夏季羚牛、鬣羚、小麂、野猪出现频次之间差异不显著(X~2=5.039,df=3,P0.05);村道两侧冬季和夏季羚牛、鬣羚、小麂、野猪出现频次之间差异显著(X~2=16.915,df=3,P0.05);废弃公路两侧冬季和夏季羚牛、鬣羚、小麂、野猪出现频次差异不显著(X~2=0.059,df=3,P0.05)。2)有蹄类动物对路域环境的选择与海拔、植被类型、郁闭度、盖度、水源距离、隐蔽条件,基底特征、干扰距离等因子有关,干扰距离和隐蔽条件两个因子对有蹄类动物迁移过程中对路域环境选择影响较大,路域两侧干扰距离为近、隐蔽条件为差的区域羚牛、鬣羚、小麂、野猪4种有蹄类动物几乎不利于,而它们对植被、地貌、水源等的选择程度不同以及偏好,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4种有蹄类动物在生态位上存在重叠和分化。3)4种有蹄类动物的迁移方式和迁移策略不同,在未建设动物通道之前,羚牛、鬣羚、小麂、野猪4种有蹄类动物主要采取翻越公路的方式进行迁移,其翻越三种类型公路频次之间差异显著(X~2=21.303,df=11,P0.05),翻越废弃公路比例最高,而翻越国道比例最低,村道介于二者之间。在建设动物通道之后,羚牛、鬣羚、小麂、野猪4种有蹄类动物迁移策略上差异较大,羚牛、鬣羚会优先选择利用动物通道进行迁移,而小麂和野猪则会优先选择翻越公路的方式进行迁移,翻越公路和穿越通道次数之间差异显著(X~286.801,df=3,P0.05)。4)动物通道基底特征是影响有蹄类动物选择利用通道迁移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反应出不同有蹄类动物活动习性以及对活动区基底的偏好程度,基底为石质的动物通道使用率与基底为土质的动物通道使用率差异显著(X~2=25.888,df=3,P0.05),从物种差异方面来看,羚牛、鬣羚偏向于选择石质基底通道进行迁移,小麂偏向于选择基底为土质通道进行迁移,而野猪对通道基底特征无明显的选择性。5)动物通道利用率与通道开放指数之间存在正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7905;动物通道利用率与通道高度之间存在正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8050;动物通道利用率与通道宽度之间无相关性。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赵疆宁;高行宜;;青海高原有蹄类的分布特征[J];干旱区研究;1991年02期
2 连新明;李晓晓;徐图;;可可西里四种有蹄类动物对道路的回避距离及保护建议[J];生态学杂志;2012年01期
3 陈化鹏;有蹄类食性研究方法的评价[J];动物学杂志;1991年02期
4 ;马和蝙蝠是近亲?[J];科技潮;2006年09期
5 理查德·哈里斯;如何满足草原野生有蹄类调查方法的假设前提条件[J];动物学杂志;1996年02期
6 李俊生,宋延龄,曾治高;有蹄类动物营养状况的测定方法及其评价[J];动物学杂志;2003年02期
7 郑荣泉,鲍毅新;有蹄类食性研究方法及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04年07期
8 黄族豪;刘迺发;张立勋;龙进;刘重斌;;甘肃盐池湾自然保护区有蹄类动物资源变化[J];经济动物学报;2005年04期
9 曹伊凡;张同作;连新明;崔庆虎;邓逗逗;苏建平;;青海省可可西里地区几种有蹄类动物的食物重叠初步分析[J];四川动物;2009年01期
10 谷景和;;新疆东昆仑——阿尔金山地区的有蹄类动物[J];干旱区研究;1987年03期
11 戴魁;时坤;;西昆仑地区野生有蹄类动物种群及其影响因子研究[J];绿色科技;2012年04期
12 陈化鹏;马建章;高晓芳;;有蹄类动物对食物的选择性及其确定[J];野生动物;1992年05期
13 张洪茂;胡锦矗;龚明昊;;四川石渠县有蹄类动物夏季群落特征初步分析[J];四川动物;2006年01期
14 邓学建;哭泣的豺狼[J];科学启蒙;2000年06期
15 王君;时坤;Philip Riordan;;新疆塔什库尔干有蹄类动物种群密度研究[J];山西林业科技;2012年02期
16 冰梅;王文霞;哈兹拜;;马 草原之魂[J];人与生物圈;2013年05期
17 梁军;胡天华;;贺兰山野生有蹄类动物的经济价值及种群动态变化[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2年01期
18 郑生武,余玉群,韩亦平,吴家炎,左青云;甘肃盐池湾白唇鹿自然保护区有蹄类动物群落结构的初步观察[J];兽类学报;1989年02期
19 蒋志刚;羊年说羊[J];人与生物圈;2003年01期
20 陆文楼;虎年话虎[J];广东科技;199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胡德夫;黄祥云;;古北界中纬度开阔景观区有蹄类物种多样性研究[A];野生动物生态与管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2 杨维康;乔建芳;刘伟;徐文轩;;新疆卡拉麦里山有蹄类保护区的现状与思考[A];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第四届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冰;珲春自然保护区东北虎及猎物种群现状及保护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洪峰;道路干扰下秦岭有蹄类动物迁移及适应对策[D];西北大学;2016年
2 周靖杰;公路对黑龙江省林区有蹄类动物的影响[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3 贾晓东;秦岭南坡不同干扰机制下的有蹄类动物多样性研究[D];西北大学;2015年
4 吴玥;2003—2005年冬季吉林珲春保护区有蹄类动物数量调查及生境利用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记者 丁洪美;大湄公河区域有蹄类动物命运堪忧[N];中国绿色时报;2013年
2 记者 杨金志;我国科学家首次培育出猪干细胞[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3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邓飞;东南亚有蹄类物种濒临灭绝[N];中国经济导报;2013年
4 本报记者 潘春芳 陈正才 武建雷;让“丛林之王”归来[N];中国绿色时报;201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