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干扰下秦岭有蹄类动物迁移及适应对策
【摘要】:道路交通是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流动不可或缺的保障和基础,近年来秦岭交通建设快速发展,将有蹄类动物栖息地分割成多个斑块,导致其栖息地破碎化程度加剧,已经威胁到有蹄类动物种群生存。迁移使物种的分布区扩大,一定程度上抵消栖息地破碎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对物种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择国道(108国道佛坪段)、村道(东河台至凉风垭乡村公路)、废弃公路(108国道秦岭隧道上方废弃公路)三种不同等级道路,公路两侧0-500m区域为实验区,500-1000m区域为对照区,采用红外相机监测技术、样方法、雪障法研究实验区与对照区羚牛、鬣羚、小麂、野猪4种有蹄类动物分布规律、迁移方式、迁移策略以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道路等级差异方面,国道与村道两侧羚牛、鬣羚、小麂、野猪出现频次之间差异显著(X~216.794,df=3,P0.05),国道与废弃公路两侧羚牛、鬣羚、小麂、野猪出现频次之间差异显著(=12.111,dr=3,P0.05)),村道与废弃公路两侧羚牛、鬣羚、小麂、野猪出现频次之间差异显著(X~2=20.819,df=3,P0.05);道路距离方面,国道两侧0-500m区域和500-1000m区域羚牛、鬣羚、小麂、野猪出现频次之间差异显著(x2=10.315,dF=3,P0.05),村道两侧0-500m区域和500-1000m区域羚牛、鬣羚、小麂、野猪出现频次之间差异不显著(x2=4.238,df-=3,P0.05),废弃公路两侧0-500m区域和500-1000m区域羚牛、鬣羚、小麂、野猪出现频次之间差异不显著(x2=1.411,dF=3,P0.05);季节方面,国道两侧冬季和夏季羚牛、鬣羚、小麂、野猪出现频次之间差异不显著(X~2=5.039,df=3,P0.05);村道两侧冬季和夏季羚牛、鬣羚、小麂、野猪出现频次之间差异显著(X~2=16.915,df=3,P0.05);废弃公路两侧冬季和夏季羚牛、鬣羚、小麂、野猪出现频次差异不显著(X~2=0.059,df=3,P0.05)。2)有蹄类动物对路域环境的选择与海拔、植被类型、郁闭度、盖度、水源距离、隐蔽条件,基底特征、干扰距离等因子有关,干扰距离和隐蔽条件两个因子对有蹄类动物迁移过程中对路域环境选择影响较大,路域两侧干扰距离为近、隐蔽条件为差的区域羚牛、鬣羚、小麂、野猪4种有蹄类动物几乎不利于,而它们对植被、地貌、水源等的选择程度不同以及偏好,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4种有蹄类动物在生态位上存在重叠和分化。3)4种有蹄类动物的迁移方式和迁移策略不同,在未建设动物通道之前,羚牛、鬣羚、小麂、野猪4种有蹄类动物主要采取翻越公路的方式进行迁移,其翻越三种类型公路频次之间差异显著(X~2=21.303,df=11,P0.05),翻越废弃公路比例最高,而翻越国道比例最低,村道介于二者之间。在建设动物通道之后,羚牛、鬣羚、小麂、野猪4种有蹄类动物迁移策略上差异较大,羚牛、鬣羚会优先选择利用动物通道进行迁移,而小麂和野猪则会优先选择翻越公路的方式进行迁移,翻越公路和穿越通道次数之间差异显著(X~286.801,df=3,P0.05)。4)动物通道基底特征是影响有蹄类动物选择利用通道迁移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反应出不同有蹄类动物活动习性以及对活动区基底的偏好程度,基底为石质的动物通道使用率与基底为土质的动物通道使用率差异显著(X~2=25.888,df=3,P0.05),从物种差异方面来看,羚牛、鬣羚偏向于选择石质基底通道进行迁移,小麂偏向于选择基底为土质通道进行迁移,而野猪对通道基底特征无明显的选择性。5)动物通道利用率与通道开放指数之间存在正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7905;动物通道利用率与通道高度之间存在正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8050;动物通道利用率与通道宽度之间无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