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及三维矩形喷动床中大颗粒流场特性数值研究
【摘要】:喷动床最早出现于上世纪50年代中期,起初主要作为干燥设备用于对小麦、稻谷等农作物的烘干处理,由于其内部颗粒有规律的循环搅动,使得喷动床技术各种新的应用被研究者们不断发掘出来,现已普遍应用在农业生产、金属冶炼、化工生产、食品加工、制药研制等诸多领域。在对喷动床气固两相流进行探究时,传统上以理论分析和试验方法为主,随着所考虑影响因素的增加,使得实验成本加重,再者由于现阶段测量手段的制约,导致探究设备内部流动结构、流变规律变得非常困难。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数学数值算法的逐渐完善,使得以计算流体力学为基本原理的数值计算逐渐发展为探索喷动床内流动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采用欧拉-欧拉双流体模型与颗粒动理学理论相结合进行数值计算研究,分别分析了不同填充高度和不同维度下矩形喷动床中大颗粒流场的流动规律。为节约计算资源,模拟中不同维度喷动床的几何模型均采用轴(轴面)对称的形式划分网格。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第一部分:针对Zhang等~([20])的矩形喷动床选用五种不同的曳力模型和四种不同的径向分布函数模型分别进行数值计算,从而得到不同模型下的颗粒体积分数分布云图、颗粒轴向速度的轴向分布以及颗粒轴向速度的径向分布。并参考相关实验结果,得到最佳的曳力模型以及合适的径向分布函数,它们分别为Huili-Gidaspow模型和Lun模型。第二部分:将上文中获得的最佳曳力模型以及合适的径向分布函数模型作为基本的边界条件,针对不同填充高度以及二维和三维下的矩形喷动床,将颗粒与颗粒碰撞恢复系数e_(ss)、颗粒与壁面碰撞恢复系数、颗粒与壁面滑移系数、摩擦填充极限α_f作为模型参数,探讨这些参数对矩形喷动床中大颗粒流场影响的规律,通过与相关实验值对比获得最优值。得到受填充高度的影响较明显,α_f受不同维度的影响显著,而当e_w=0.3、(?)=0.1时,在两种填充高度处和不同维度下所得计算结果均较为合适。最后通过对比二维和三维喷动床的颗粒体积分数分布云图、颗粒轴向速度的轴向分布以及颗粒轴向速度的径向分布,探讨不同维度下喷动床内气固相的流场规律。
|
|
|
|
1 |
张翠宣,叶京生,宋继田;喷动床研究与进展[J];化工进展;2002年09期 |
2 |
李文曲,叶京生;喷动床干燥工艺综述[J];医药工程设计;2001年05期 |
3 |
罗保林,Freitas L A P,Lim C J,Grace J R;二维导流管喷动床的流动特征[J];化工冶金;2000年04期 |
4 |
杨清华;;喷动床的设计[J];河南化工;1986年02期 |
5 |
张怀清;;第二讲 喷动床技术及其应用[J];沈阳化工;1986年04期 |
6 |
汪明;用喷动床制颗粒活性炭及去除饮用水污染物的试验[J];林业科技;1988年02期 |
7 |
龚希武;胡国新;丁卫华;李艳红;;新型环形喷动床的喷动机制与喷动特性[J];燃烧科学与技术;2008年04期 |
8 |
黄浩;胡国新;陈宏文;李艳红;;旋转播料对环形喷动床颗粒混合性能的影响[J];动力工程;2007年01期 |
9 |
张少峰;王淑华;赵剑波;;双喷嘴矩形喷动床流动性能实验研究[J];化学工程;2006年11期 |
10 |
王国胜,裴世红,王红心,刘云义;充气喷动床内微细粒子的析出率[J];黄金学报;2001年04期 |
11 |
王国胜,谭学富,王红心,张政;导向充气喷动床的临界充气速度[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1998年04期 |
12 |
薛惠芳,王国胜,王红心,张翔;环形区充气喷动床的传热性能[J];化工冶金;1998年03期 |
13 |
张怀清;薛惠芳;田振勇;;充气喷动床流体力学性能的研究(Ⅰ)[J];化工冶金;1991年02期 |
14 |
张怀清;;喷动床干燥谷物中扩散方程的应用[J];科学通报;1963年10期 |
15 |
孙巧群;朱卫兵;朱润孺;邢力超;;喷动床反应器内流体动力特性的数值模拟[J];节能技术;2011年01期 |
16 |
张少峰;兰艳涛;刘燕;;双喷嘴矩形喷动床内气固两相流的数值模拟[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
17 |
胡国新;陆晓玲;龚希武;李艳红;胡美群;;新颖环形喷动床颗粒喷动特性实验研究[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07年06期 |
18 |
吴静;张少峰;刘燕;;双喷嘴矩形喷动床中最小喷动速度的实验研究[J];化工机械;2005年06期 |
19 |
魏伟胜,陈恒志,徐健,石冈,鲍晓军;加压喷动床中细颗粒喷动特性[J];化工学报;2002年03期 |
20 |
王国胜,丁琳,郭瓦力;充气喷动床内微细粒子的干燥与析出率研究(英文)[J];沈阳化工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