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将帅家丁研究
【摘要】:将帅家丁是明代军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家丁最早可追溯至正统年间,当时是以将官役军开垦屯田的形式出现,尔后遭到朝廷禁革,但武官隐占卫所军士的现象一直存在。正德时期,家丁被用于军事作战,逐渐被朝廷认可而合法化。嘉靖以后,将帅家丁发展兴盛,种类也日趋增多,成为明朝边境作战的中坚力量。家丁的来源经历了由单一的卫所军士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的变化,方式上既有抽选营军组成,亦有另行招募。随任家丁的管理具有很大的自主性,其生计不仅仰赖将官,而且武将子弟可以继承部下的家丁。家丁除了冲锋陷阵外,还时常被将官派遣执行哨探任务。家丁的粮饷与普通军士相比差距并不是很大,除了食饷外,家丁还有“捣巢”“赶马”等其他生计。家丁发展到后期,也产生了冒功、冒饷等问题,加重了明廷的财政负担。明后期的将帅家丁以辽东最盛。万历时期,辽东镇的家丁数量庞大,与辽东的社会环境有密切的关系。辽东镇的家丁主要集中在总兵驻扎的广宁镇城。李成梁部下的家丁被编为“前锋外”和“前锋里”两个部分,其编制与一般镇戍营兵基本一致。辽东家丁的服役方式经历了从更班制到帮贴制的变化,后因军民抵触,遂出现了以高薪“厚养”家丁,才有了家丁粮饷“过额兵十倍”的说法,不过家丁须终身服役。辽东的家丁多出身于各卫所的舍人、舍丁和余丁,这与辽东以军籍人员为主的特殊户籍结构有关。辽东的很大一部分家丁通过积累军功跻身武官队伍,体现了军功对于明代边镇社会阶层流动的促进作用。家丁在战争中可以起到鼓舞士气的作用,而且它的机动性往往能出奇制胜,危难时刻也能护卫主将的安全,在与蒙古等游牧部落频繁的小规模冲突中发挥重要作用。不过明后期的家丁作战体制也导致明朝军队偏重家丁、轻视训练,善于游击、短于大战的弊病,这对于军官培养、士兵成长以及军事指挥都是十分不利的,无法应对后金(清)这一强大力量的崛起。明季辽东军事的失败,家丁这一军队体制无疑负有重大责任。此外,家丁体制也是明末武将跋扈的重要基础。总体而言,明代将帅家丁的发展可以分为正统至正德时期;正德至嘉靖中叶;嘉靖中叶再到明朝灭亡三个阶段。与其他时代的类似兵种相比,明代将帅家丁既有相似之处,也有较大的特殊性,具有将帅私属和国家额兵的双重属性。其向何种属性趋近的关键,在于国家监督制衡机制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