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里格庙地区上古生界沉积相与层序地层学研究
【摘要】:
对于缺乏构造圈闭的岩性油气藏,开展沉积微相的研究,是进行储层评价和
预测的基础。和鄂尔多斯盆地其它地区一样,苏里格庙地区二叠系山西组和石盒
子组气层的富集主要受沉积相带的控制。因此,划分沉积微相,研究其平面展布
和不同微相与油气的分布规律,就成为本区地质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
本文通过对苏里格庙地区二叠系沉积岩岩性结构构造、垂向序列、测井响应
和录井资料的深入研究,将研究区划分为河流、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湖泊四
个相。并在各种沉积相中识别出不同的亚相和微相。研究区内河流相主要分布在
北部地区,包括曲流河和辨状河两个亚相。曲流河主要发育在山西组山1、山2
气层组,分布在苏2—苏6—桃4—陕232井以北的广大地区。本区曲流河一个
显著的特点是,河道不停地往返迁移,造成河道砂体在垂向上叠置,横向上连片。
砂体在平面上呈不规则条带,横剖面上为上平下凸的透镜体,四周为细粒河漫滩
沉积包围。辫状河主要发育在石盒子组盒8、盒9气层组,其中盒8气层组分布
在桃1—陕144—陕179井一线以北,盒9气层组分布在苏8—桃4—陕241—陕
231—陕164井一线以北。辫状河河道砂体在横剖面上呈宽/厚比较大的板状体,
基底冲刷面平坦,复合砂体呈分布广泛的条带状。苏里格庙地区湖泊沉积仅在研
究区南部分布,为一套滨浅湖沉积。滨浅湖滩砂分布于湖盆边缘或湖中水下局部
隆起的缓坡滨浅水地带,远离大河入口。砂质物质主要来自附近其它大砂体,经
湖浪岸流搬运至此。滩砂的分布面积广,呈席状产出,大致与岸线平行。三角洲
是苏里格庙地区下二叠统山西组的沉积主体,主要分布于苏2—苏6—桃4—陕
232井一线以南。辫状河三角洲发育在本区湖盆坳陷陡坡边界地带,主要发育在
中二叠统石盒子组盒8、盒9气层组。
本文根据大量钻井资料和室内分析,总结出了苏里格庙地区山西组和石盒子
组的沉积模式:山西期北部物源区伊盟隆起开始抬升,坡度较小,研究区北部发
育曲流河沉积,向南进入三角洲平原,再向南入湖发育三角洲前缘沉积。石盒子
早期,北部伊盟隆起进一步抬升,坡度增大,由北向南依次发育辨状河、辨状河
三角洲平原、辨状河三角洲前缘。
通过对轻重矿物的组合和含量分析,对主要岩屑成分以及石英阴极发光等特
征的研究,对研究区山1、山2、盒9、盒8的物源进行总结。本地区由北向南
发育多水系,其携带的轻重矿物标型特征及组合、岩屑成分等基本相似,推断属
同一物源区供给。由北向南重矿物成熟度指数逐渐增高,反映了河流水系由北向
南注入盆地。根据石英、长石、岩屑、重矿物以及石英阴极发光等特征的分析,
推测本区的物源在北部磴口—包头—呼和浩特—集宁一线的狼山、乌拉山、大青
山以及西北部的贺兰山和千里山。
通过对研究区上古生界层序地层学的研究,将上古生界沉积建造划分为6个
沉积层序,概括为两种层序类型:一是陆表海碳酸盐岩与碎屑岩混合沉积层序;
另一是河流—湖泊—三角洲相沉积层序。层序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1)陆表
海碳酸盐岩与碎屑岩混合沉积阶段;(2)近岸内陆坳陷的河流—湖泊—三角洲相
沉积阶段;(3)内陆湖盆碎屑沉积阶段。层序对含油气的控制表现为层序控制了
生、储、盖组合及储层的展布,低位体系域发育良好的储层(山1气层组底部、
盒8、盒9),最大洪泛期形成的地层则是良好的生气层及盖层。
|
|
|
|
1 |
赵文智,汪泽成,李晓清,王红军,王兆云;油气藏形成的三大要素[J];自然科学进展;2005年03期 |
2 |
郑晓英;潘仁芳;朱望明;;广角AVO反演在苏里格地区的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09年19期 |
3 |
胡光明,纪友亮,贾爱林,王金友;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地区二叠系河流相地层砂体展布规律[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4年01期 |
4 |
阎荣辉;周焕顺;卢蜀秀;;苏里格东部地区砂岩储层应力敏感性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08年22期 |
5 |
曹锋;邹才能;付金华;杨智;;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大气区天然气近源运聚的证据剖析[J];岩石学报;2011年03期 |
6 |
;我国发现首个世界级大气田[J];中国科技奖励;2002年01期 |
7 |
何自新,付金华,席胜利,付锁堂,包洪平;苏里格大气田成藏地质特征[J];石油学报;2003年02期 |
8 |
唐波;;苏里格地区南部盒8段沉积相特征[J];辽宁化工;2010年03期 |
9 |
张志松;怎样认识苏里格大气田[J];石油科技论坛;2003年04期 |
10 |
曾忠,阎世信,魏修成,刘洋;苏里格气田地震预测技术效果分析及对策[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3年06期 |
11 |
王泽;2002中国十大科技成就[J];天津科技;2003年02期 |
12 |
;200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项目简介[J];中国科技奖励;2003年02期 |
13 |
王树寅;;苏里格地区上古生界气田沉积特征测井分析[J];测井技术;2006年02期 |
14 |
张倩;杜建芬;崔丽春;李年银;刘同富;杨洋;;苏里格气藏岩石应力敏感性研究[J];钻井液与完井液;2006年05期 |
15 |
王素荣;李国华;南珺祥;;苏里格南部地区上古生界储层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石油化工应用;2011年04期 |
16 |
刘大力;巧牵西气向东行[J];知识就是力量;2003年04期 |
17 |
赵俊峰,魏昭冰,范瑞虹;苏里格气层测井识别与评价研究[J];断块油气田;2004年01期 |
18 |
王宝清;章贵松;;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地区奥陶系古岩溶储层成岩作用[J];石油实验地质;2006年06期 |
19 |
王大兴;于波;张盟勃;王娟;3王永刚;;地震叠前储层预测方法[J];天然气工业;2007年S1期 |
20 |
;油海采珠[J];国外测井技术;2008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