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东北部斜坡区构造演化与天然气聚集
【摘要】:
构造演化是地质历史事件在地质体上的再现。一个地质体经历了长期的演化发展,能否成为有利的储集体,不仅决定于它沉积时的特征,而且决定于它在地质历史中的演变,及遭受的地质事件的性质。它是各种现象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从构造演化的观点处理研究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东北部斜坡区奥陶系马家沟组晚五期的含气性,是动态、整体演化的一个体现。
本文在综合分析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分析处理了研究区内200余口探井资料,对奥陶系天然气成藏的有利条件及分布特征做了分析,从构造演化方面剖析了本区储集层位发育的特点。
研究结果表明:中央古隆起经历了隆升、发展和消失三个阶段;研究区内奥陶系马家沟组地质特征主要受控于中央古隆起。沉积时,它控制了斜坡区的岩相岩性;风化时,它决定着风化的强度和性质。隆起区遭受剥蚀强烈,斜坡区内部,侵蚀沟槽处,剥蚀亦非常严重;古风化作用控制着研究区储集体的形成和演化,亦即控制着天然气聚集。斜坡区是最有利储集体发育区,洼地区则形成封堵盖层。本区的构造演化过程表明本区主导圈闭不是构造圈闭,而是岩性圈闭、古地貌圈闭及二者联合作用组成的复合圈闭。
|
|
|
|
1 |
徐国盛,赵异华;川东开江古隆起区石炭系气藏成藏机理剖析[J];石油实验地质;2003年02期 |
2 |
徐宏节;;塔里木盆地海西早期古隆起的控油作用[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5期 |
3 |
段健;张天杰;刘延伟;;准噶尔盆地中部不存在中生代古隆起[J];今日科苑;2007年08期 |
4 |
杨红满;曾大勇;;浅谈古隆起地貌的恢复和分析方法[J];西部探矿工程;2010年05期 |
5 |
马彩霞;赵存良;刘世明;;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沉积特征[J];煤炭技术;2010年05期 |
6 |
刘朝荣;;准噶尔盆地中部不存在中生代古隆起[J];新疆石油地质;2008年02期 |
7 |
李启明;蔡振忠;唐子军;周勇;胡剑峰;李保华;吴敏;;海西运动在塔里木盆地油气成藏中的意义[J];新疆石油地质;2009年02期 |
8 |
韩克猷;川东开江古隆起大中型气田的形成及勘探目标[J];天然气工业;1995年04期 |
9 |
洪海涛,包强,张光荣;对四川盆地天然气资源的潜在接替层系——震旦、寒武系有利目标区块的评价[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2000年S1期 |
10 |
王庆飞;邓军;杨立强;高帮飞;徐浩;黄定华;;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纪“L”状边缘隆起演化过程及其构造背景[J];现代地质;2006年01期 |
11 |
汤良杰;余一欣;杨文静;彭更新;雷刚林;马玉杰;;库车坳陷古隆起与盐构造特征及控油气作用[J];地质学报;2007年02期 |
12 |
张光亚;赵文智;邹才能;李伟;方向;;中国陆上叠合盆地中下组合油气成藏条件及勘探潜力[J];地学前缘;2008年02期 |
13 |
邬光辉;李启明;肖中尧;李洪辉;张立平;张现军;;塔里木盆地古隆起演化特征及油气勘探[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9年01期 |
14 |
孙玮;刘树根;韩克猷;罗志立;王国芝;徐国盛;;四川盆地震旦系油气地质条件及勘探前景分析[J];石油实验地质;2009年04期 |
15 |
徐世琦,李天生;四川盆地加里东古隆起震旦系古岩溶型储层的分布特征[J];天然气勘探与开发;1999年01期 |
16 |
张银德;周文;叶斌;王良军;;赤水及邻区燕山期古构造特征与油气聚集关系[J];石油物探;2007年04期 |
17 |
刘安;王传尚;陈孝红;李旭兵;张保民;曾雄伟;;中扬子西部下志留统生物礁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J];华南地质与矿产;2010年04期 |
18 |
李晓清,汪泽成,张兴为,刘琴,燕金梅;四川盆地古隆起特征及对天然气的控制作用[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1年04期 |
19 |
张宗命,贾承造;塔里木克拉通盆地内古隆起及其找油气方向[J];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3期 |
20 |
冉启贵,陈发景,张光亚;中国克拉通古隆起的形成、演化及与油气的关系[J];现代地质;1997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