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冀中坳陷中区中新生代复合伸展构造

孙冬胜  
【摘要】: 渤海湾盆地油气资源丰富,勘探和研究程度较高,有关伸展构造的研究论著甚丰,但仍存在不少研究薄弱或困惑人们的构造问题。本文以对大量地球物理资料的研究为基础,结合盆地及邻区丰富的地质构造研究成果及测试数据,以冀中坳陷中区为解剖对象,重点研究该区不同时期、不同类型伸展构造的形成背景,变形特征和演化过程。 从地壳伸展的动力来源出发,将伸展构造的类型划分为热力、区域应力及重力伸展三种类型。这三种伸展构造类型在冀中坳陷中部地区反映清楚,现象丰富,堪称伸展构造的“博物馆”。 在中生代中期强烈的左旋剪切挤压环境中,太行地区岩浆活动达到高潮。在热力作用下,阜平及赞皇两个穹隆状变质核杂岩体形成并快速隆升。现今在核杂岩体上部存在的残山盖层,说明其上原来覆盖有大面积的沉积盖层,该区当时位于前侏罗纪北北东向大型冀西复背斜的西翼。在核杂岩体地表出露的环带状韧性剪切带,反映了核杂岩体的强烈隆升及大规模的侧向拆离伸展,从而构成典型的岩浆侵入-热力穹隆-核杂岩三位一体和热力隆升、岩体剥蚀和侧向拆离三个有机相联、有序发展的演化过程。通过区域构造环境、岩浆岩同位素年龄、地温梯度及卷入拆离滑覆构造地层等综合分析,认为核杂岩体大规模的侧向拆离伸展期,发生在强烈隆升之后的晚白垩世。太行核杂岩体的拆离伸展,在其东侧冀中中区形成了西张东压、西断东隆的构造环境。即西部保定-石家庄断陷带为后缘伸展断陷区,而东部今冀中坳陷东缘和沧县隆起西部为前缘挤压逆冲推覆带,二者之间为过渡区。 西部保定-石家庄断陷以太行山东麓断裂(太东断裂)为界,呈西断东超的箕状结构,沉积地层厚度达6000m。东部前缘挤压带总体呈从西向东逆冲叠覆的叠瓦状结构。该带在早第三纪伸展环境中,向西反转滑覆形成了一系列前第三纪异地岩块。据此,提出了任丘潜山可能为异地岩体的初步论断。中部过渡带构造变形较弱,结构简单,其深部拆离滑覆面在地震剖面上有较清楚的表现。 早第三纪为渤海湾盆地在区域剪张应力作用下发生强烈伸展裂陷及盆地形成的主要阶段。伸展构造体系由拆离断层、生长(伸展)断层和横向构造带组成。本文详细地讨论和总结了在伸展裂陷过程中,三者在变形特征、地质作用等方面的差别。在地壳脆性域的伸展变形,主要通过基底拆离断层及基底生长断层的有机结合而实现,其中前者贡献量远远大于后者。横向构造带在区域差异伸展过程中,起着调节或转换作用。 中区东部一系列侧接的边界断层,发育在早期核杂岩体侧向拆离伸展过程中形成的前缘挤压逆冲带上,属正反转构造。本文以其中的马西断裂为例,详细解剖了基底生长断层的分断性及特征、伴生构造、平移距离、活动期次及演化等。太东断裂属典型的基底拆离断层,于早期核杂岩拆离伸展期形成,在早第三纪早期持续活动并率先进入强烈的伸展阶段,但沙四期后活动性趋于减弱。 两类断层控制的凹陷结构形态、沉积方式及含油气潜力差异较大。后者为规模较大的长条状 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断陷,物源供给充足,沉积以冲洪积或河流相侧向加积为主,烃源岩发育差,且地温梯度低,不 利于烃源岩向油气转化;而前者为规模有限的碟形断陷(洼槽),但多为深水环境沉积,烃源岩 发育,且地温梯度高,利于油气生成,是主要的生油洼槽。 冀中拗陷差异伸展明显,横向构造带发育,两个一级横向构造带将冀中拗陷分为南、中、北 三个结构有别和抽气赋存条件不同的构造区。这两个横向构造带分别为北侧的徐水-安新-文安调 节转换构造带和南侧的衡水变换断裂构造带。本文对其特征、形成演化及改造作了深入研究。 早、晚第三纪之间,由于沧县隆起不均衡抬升,导致饶南地区发生大型拆离滑覆,所形成 的滑覆构造系,东界始于沧西断裂,向西延至蠢县斜坡的肃宁-饶阳-东里满一线,北界受留北断 层控制,南至衡水横向构造带。南北长约 65km,东西宽 30kin,总面积达 1950 km‘。本文从拆 离滑覆面、两套差异变形系统、地层缺失及重复、前缘及后缘变形特征、地温场特征等方面,确 定了饶南大型拆离滑覆构造的存在。指出原来解释的地震T。面(沙三段底)为一构造面,在该 构造面之下,变形复杂,由于大量的韧性剪切带的存在,形成许多构造拆离透镜体:而上部变形 相对简单,形成背、向斜相间的构造格局。空间上,拆离滑覆构造具有东西分带,南北分区的特 点。 饶南大型拆离滑覆构造是一种新的重力滑动构造类型。其运动轨迹类似于昆虫前行时的“沼 曲蠕动”方式逐步向前推进和应力传递。其后缘既是最强烈的伸展区,也是最强烈的挤压区,二 者相伴而生。措皱变形在根部强,而向前缘逐渐减弱,且发生的时间依次变新,致使滑覆构造的 前缘几乎无明显变形,与滑覆区外呈渐变过渡关系。现有的重力滑动模式则以后缘明显扩展,前 缘强烈挤压,二者之间为变形较弱或几乎无变形的过渡带。 造成该区与典型重力滑动模式变形特征不同的原因是作用的物质条件不同。饶南地区为尚 未成岩和成岩程度不高的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能源;吴景富;漆家福;张功成;何玉平;苏克露;廖晶;;琼东南—珠江口盆地深水区构造样式及其分布特征[J];天然气工业;2011年08期
2 孔令武;高先志;吴伟涛;贾连奇;刘昆;;霸县凹陷文安斜坡潜山内幕油气藏形成特征[J];断块油气田;2011年03期
3 陈发景;汪新文;陈昭年;;伸展断陷中的变换构造分析[J];现代地质;2011年04期
4 姜在兴;肖尚斌;;渤海湾盆地第三系火成岩的分布规律[J];地质论评;1999年S1期
5 袁远;曹代勇;林中月;刘亢;;大同煤田构造控煤特征研究[J];中国煤炭地质;2011年08期
6 肖尚斌;;渤海湾盆地第三纪的岩浆旋回[J];地质论评;1999年S1期
7 范迪富;徐雪球;杜建国;朱志远;曲苏荣;;江苏宜(兴)—溧(阳)山区构造样式组合分析[J];地质学刊;2011年02期
8 吴俊;于兴河;李胜利;张新亮;;地震多属性变换法及其在孔隙度预测中的应用——以束鹿凹陷西斜坡台家庄区块为例[J];石油物探;2011年04期
9 李伟茹;;冀中坳陷束鹿斜坡油气富集规律及有利区带研究[J];内江科技;2011年07期
10 ;[J];;年期
11 ;[J];;年期
12 ;[J];;年期
13 ;[J];;年期
14 ;[J];;年期
15 ;[J];;年期
16 ;[J];;年期
17 ;[J];;年期
18 ;[J];;年期
19 ;[J];;年期
2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伟;王清晨;王军;王非;褚杨;陈科;;辽东半岛晚中生代伸展构造——华北克拉通破坏的地壳响应[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12年
2 林伟;冀文斌;石永红;褚杨;王清晨;;扬子板块北部晚中生代伸展构造及其动力学机制[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曾荣树;田兴有;徐文东;王舒;金超;;华北平原CO_2地下埋存潜力研究[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4 杨恺;金强;;冀中坳陷北部天然气成因类型[A];“地球·资源”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杨明慧;刘池阳;杨斌谊;赵红格;;冀中坳陷古近纪的伸展构造[A];石油大学(北京)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成立十周年成果选编(1993—2003)[C];2003年
6 俞言祥;许忠淮;;冀中拗陷地区应力场的局部变化特征[A];1994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7 王涛;郑亚东;洪大卫;王新社;;中蒙边境中生代伸展构造及与华北中生代伸展构造的对比——华北中生代伸展的地球动力学启示[A];中生代以来中国大陆板块作用过程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张进江;丁林;;青藏高原东西向伸展及其地质意义[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二○○三学术论文汇编·第二卷(青藏高原)[C];2003年
9 王椿镛;张先康;吴庆举;;华北盆地内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的滑脱构造[A];1993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3年
10 俞言祥;许忠淮;;由斜井钻孔崩落资料反演冀中坳陷应力状态[A];中国地震学会第五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冬胜;冀中坳陷中区中新生代复合伸展构造[D];西北大学;2001年
2 王玉柱;冀中坳陷马西地区构造地层演化及岩性油藏预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3 张忠义;鲁西中新生代伸展构造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4 崔树清;冀中坳陷饶阳凹陷构造特征及油气聚集[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5 张桂林;扬子陆块南缘(桂北地区)前泥盆纪构造演化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6 向树安;冀中坳陷淀南地区古近系沙河街组沙一~沙三段层序地层及沉积体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7 段志明;青藏高原腹地唐古拉山新生代地质事件及其对印—亚板块碰撞作用的响应[D];成都理工大学;2005年
8 崔周旗;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古近系沉积体系与隐蔽油气藏勘探[D];西北大学;2005年
9 曾忠玉;冀中坳陷蠡县斜坡北段沙河街组储层分布与油气聚集[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10 关会梅;辽南—万福变质核杂岩及其区域构造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中柱;辽南印支期伸展构造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3年
2 梁苏娟;冀中坳陷晚新生代地质构造特征及其油气赋存[D];西北大学;2001年
3 劳海港;冀中坳陷潜山类型及其演化特征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4 柴辉婵;基于地球物理特征的岩相古地理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1年
5 刘娥;冀中坳陷苏桥—文安地区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对比[D];长江大学;2012年
6 张勇;北京西北部延庆—怀来盆地周缘中生代逆冲构造变形及其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7 李佐臣;扬子地块西北缘轿子顶变质核杂岩构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D];长安大学;2006年
8 时秀朋;鲁西隆起伸展构造特征及构造物理模拟[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9 申亮;辽东黄花甸—大营子伸展构造及其区域构造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10 张亮;冀中坳陷北部石炭—二叠系煤成油气成藏作用与主控因素分析[D];中国石油大学;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振江 张迎军 通讯员 盛玉奎;七年打井百余口无一落空[N];中国石油报;2004年
2 《中国矿床发现史》编委会;石油的开发成就及其重要作用[N];中国矿业报;2002年
3 王晶;天然气氢同位素研究引起关注[N];中国石油报;2004年
4 刘艳丽;华北文安斜坡勘探有进展[N];中国石油报;2007年
5 唐伟;情系油气勘探地质综合研究[N];科技日报;2005年
6 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服务于资源战略的战略性工作[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年
7 李兵通讯员 王洪升;华北钻二依靠技术优势打造优质工程[N];中国石油报;2007年
8 张章;大陆深俯冲作用研究成果卓著[N];中国矿业报;2004年
9 记者 李兵特约记者 王家书;阵列感应测井新技术助推油气层发现[N];中国石油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张丽华;地科院2010年度十大科技进展评点[N];中国矿业报;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