蹄盖蕨科系统分类学研究
【摘要】:
蹄盖蕨科是蕨类植物中复杂的大科,大约包括20属,500余种。半个世纪以来,关于该科的系统位置和属的划分一直模糊不清。目前关于蹄盖蕨科的系统位置主要有两种观点:1)以秦仁昌(1978)为代表的系统,将该科作为独立的科;2)以Kramer Kato(1990)为代表的系统,将该科作为亚科归入大鳞毛蕨科。关于蹄盖蕨科内属的界限各系统也有较大的差异。如根据Kato和Sano的观点,Deparia包括秦仁昌(1978)系统中的五个属:介蕨属、蛾眉蕨属、假蹄盖蕨属、单叶双盖蕨属、网蕨属。
运用cpDNA基因组编码的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大亚基(rbcL)的基因序列测定而构建的系统树,显示蹄盖蕨科、金星蕨科、乌毛蕨科以及其他科构成一条与鳞毛蕨科平行的分支,因此可以说明Kramer Kato (1990)把蹄盖蕨科放入广义的鳞毛蕨科是不合理的。
所以,本文根据《中国植物志》3(2)的系统(秦仁昌,1978的系统并稍做改动),对蹄盖蕨科的植物进行了孢粉学和分子系统学的研究,在此基础上,结合前人的研究资料,对蹄盖蕨科各属的系统分类以及亚科的划分进行了探讨。
1、孢粉学的研究
本文采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国产43种、4变种和1杂种植物孢子进行了系统的观察和研究,其中包括14种介蕨属和宁陕蛾眉蕨,蛾眉蕨属17种、3变种和1个杂种,假蹄盖蕨属11种1变种。
结果显示3属植物的孢子均为单裂缝,裂缝边缘隆起,呈脊状。孢子两侧对称,极面观为椭圆形,赤道面观为半圆形或肾形。
周壁表面褶皱隆起常形成纹饰,其表面纹饰具下列3种类型:
类型Ⅰ:周壁具有网状或拟网状脊状纹饰。这类褶皱稀而少,隆起较低,有时连接成大的网状或拟网状。本文观察到介蕨属有3种植物、蛾眉蕨属有4种1变种具此类纹饰。
类型Ⅱ:周壁具有裂片状、弯裂片状或瘤状突起。这类褶皱突起较高,往往呈耳廓状、裂片状或瘤状突起,而且突起分布较密。本文观察到介蕨属有8种植物、蛾眉蕨属有12种、2变种1杂种、假蹄盖蕨属3种具这种纹饰。
类型Ⅲ:周壁具有刺状、不规则的棒状突起。这类褶皱突起明显,前端尖、基部
宽为刺状突起,前端与基部同样粗细为棒状突起。本文观察到介威属有3种、蛾眉获
属有1种、假蹄盖蔽属8种1变种具此类纹饰。
结果表明3属的抱子形态具有重要的分类学意义,研究结果支持宁陕蛾眉破L
ni川笋henenso Ching作为朝鲜介获D. coreanum汇hrist)Tag~的异名;同时表明直
立介蔗D. erectum(z.R.叭/a ng)w. M.chuetz.R.研厄ng的系统位置应放在假蹄盖获
属中(与分子系统树的结论相同);另外,纠正了《中国获类植物抱子形态》一书中,
川东介藏D. stenopteron的抱子形态应为裂片状或弯裂片状突起,而非刺状或棒状突
起。
2、分子系统学研究
本文首次将叶绿体DNA伽L一F区序列分析,用于蔗类植物的研究,同时对引物
进行了筛选。实验中共测定了蹄盖菠科34种植物和3种外类群的trnL一F区序列。
蹄盖蔗科的trnL一F区序列长度在816~932bP范围内变化,37种植物的trnL一F区
序列排列后的总长度为960bP,在序列排列的距阵中,大约有40个位置的插入或缺
失,其中553个位点为变异位点,336个位点具有系统发育信息,信息位点数目占
trnL一F序列总长度的35%。
采用最大简约法和邻近法两种方法对序列进行分析。在最大简约法中,得到2棵
步长为1246的同等最简约树的50%多数原则一致树。在bootstr即分析中,获得的最
简约树的一致性指数(CI)为0.6228,保持指数(RJ)为0.7328,重复尺度一致性指
数为0.45640
用两种方法获得结果接近的系统树,结果显示:
亮毛蔗属A娜toPteris、冷旅属你夕toPteri:、羽节族属甸阴nocarPium三属形成一
个单系群,在两种系统树中分别得到98%(MP)和100%(NJ)的支持率。
蹄盖获属Athyrium、角蔽属cornopteris、假冷蔽属Pseudo哪toPteris、拟鳞毛旅
属Kuniwatsukia及新蹄盖蔽属Neoathyriu脚形成一个分支,在两种系统树中均得到
100%的支持率。角蔗属cornopteris和新蹄盖破属Neoathyrium构成一个单系群,在
两种系统树中均得到100%的支持率;假冷旅属的两个种,在两种系统树中并没有形
成一个分支,而是与蹄盖蔽属的成员构成一支;拟鳞毛蔗属不是形成一个独立的分支,
而是与蹄盖破属的成员构成一支。
介蔗属D尽口athyrium、蛾眉蔗属Lunathyrium、假蹄盖蔽属AthyrioPsis、单叶双盖
蔗DIPlazium subsinuatum组成一支,在两种系统树中均得到1 00%的支持率。单叶双
盖蔗不是与双盖蔗属形成一个分支,而是与以上三属构成一支,并且与假蹄盖藏属的
亲缘关系更近。直立介蔽D.。rectum不是与介蔗属形成一个分支,而是与假蹄盖藏属
形成一个分支。
双盖藏属DIPlazium、菜蔽属C公刀iPteris、短肠蔗属Allantodia和肠获属DIPlaziopsis
构成单系起源,在两种系统树中分别得到98%(MP)和100%(NJ)的支持率。这
四属没有形成明显的分支。
轴果蔽属Rhachidosorus形成独立的一支,其亲缘关系与蹄盖藏属和双盖破属都
较远。
根据分子系统树得到以下结论:
1、trnL一F区序列
|
|
|
|
1 |
吴世福;湖南省蹄盖蕨科新分布[J];武汉植物学研究;1994年04期 |
2 |
刘家熙;北京蹄盖蕨科孢子形态的研究——Ⅳ.属间差异的比较分析[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3期 |
3 |
张丽兵,王中仁,郭晓思;贡嘎山蹄盖蕨科新分类群[J];云南植物研究;1995年03期 |
4 |
张秀英,范亚文;蹄盖蕨科DNA的提取和几种因素对RAPD分析的影响[J];植物研究;2004年03期 |
5 |
刘伟;冯丽;张亚平;;新疆羊肚菌rDNA的ITS序列分析[J];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5期 |
6 |
应浩,徐永华;进化上保守的小鼠F-LANa基因的计算机克隆(简报)[J];实验生物学报;2002年01期 |
7 |
王玛丽,谢寅堂,赵桂仿;蹄盖蕨科的亚科划分的修订[J];植物分类学报;2004年06期 |
8 |
王莹,赵华斌,郝家胜;分子系统学的理论、方法及展望[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
9 |
任俐,张建珍,李春选,郭亚平,马恩波;飞蝗五个自然种群的遗传分化研究[J];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
10 |
袁金荣;刘振湘;;动物系统发育与分子系统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及方法研究进展[J];湖南林业科技;2006年03期 |
11 |
;系统发育树的构建方法[J];微生物学报;2010年11期 |
12 |
;系统发育树的构建方法[J];微生物学报;2011年05期 |
13 |
赵玉然;薛长湖;王静凤;唐庆娟;杨文鸽;梁君妮;李丹;;诺如病毒基因原核表达的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S2期 |
14 |
黄京飞,刘次全,王莹;分子进化研究:Ⅰ.细胞色素C分子进化的模糊聚类分析法研究[J];动物学报;1991年04期 |
15 |
王艇,罗进贤;在DNA分子水平上讨论属的概念[J];生态科学;1994年01期 |
16 |
王玛丽,任毅;蹄盖蕨科植物叶表皮特征的比较形态学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1997年05期 |
17 |
田平芳;王建军;吴刚;李群;卢宝荣;何祖华;;水稻Rim2/Hipa超级家族的基因组变异和基于Rim2/Hipa展示的水稻资源的系统进化和指纹分析(英文)[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06年02期 |
18 |
苏志中;廖波;陈维洋;申众;;1种基于信息理论的新分子序列度量法[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09年11期 |
19 |
王中仁;蹄盖蕨科的亚科划分[J];植物分类学报;1997年01期 |
20 |
朱维明,和兆荣;中国及缅甸北部蹄盖蕨科新分类群[J];植物分类学报;1998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