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拉尔盆地水动力模拟与油气运聚特征——以乌尔逊、贝尔凹陷为例
【摘要】:
乌尔逊、贝尔凹陷是海拉尔盆地最有勘探前景的二个凹陷。文中以其作为研究对象,从古水动力对油气运移和聚集的重要作用出发,恢复出各主要目的层在各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水动力演化历史,分析了二凹陷的油气运聚特征。
研究中,在正确分析海拉尔盆地水动力背景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已有的地质、钻井、测井、测试及地震资料,立足于综合研究和动态分析,通过大量基础地质工作,选择正确的地质模型,对地下水动力场进行数学描述,以水动力为主线,建立了适合该地区的数学模型:地层埋藏史、古流体压力孕育史等。主要采用数值计算和模拟等手段,在模型实现中采用了循环迭代法和有限元法分别对时间域和空间域进行求解。
文中首先总结了水动力和油气运聚研究的发展现状,发现水动力分析已成为运聚成藏研究的有效手段。在海拉尔盆地研究中,以此为切入点,通过大量实际工作,取得了如下初步的研究结论和认识:
首先,通过压实研究,得出了地层在最大埋深状态下(伊敏组末),古压力的纵横向分布特征:纵向上,乌尔逊凹陷南部异常压力幅度在5~10MPa之间,最大异常压力一般出现在南屯组一段或铜钵庙组。乌尔逊凹陷北部,异常压力最大幅度接近5MPa,最大异常压力一般出现在大磨拐河组一段或南屯组二段。贝尔凹陷,最大异常幅度为5MPa,且其在不同地区出现的层位不同;横向上,乌尔逊凹陷南部异常压力大于乌尔逊凹陷北部。贝尔凹陷大磨拐河组一段过剩压力在整体上从南向北递增,南屯组二段从霍2井向北及东南地区递增。
其次,分析了古、今压力变化特征,表现为地质历史时期的较高异常地层压力,而现今为静水压力或负压,结合盆地地质背景,认为该盆地水动力类型在伊敏组末期前属沉积水运动型,而伊敏组末期后属沉积-渗入水运动型。另外,还确定油气成藏的关键时期为伊敏组沉积末。
再者,认为欠压实是最大埋深状态下,超压形成的主要原因,同时分析了形成现今负(低)压的原因,其原因为地层抬升剥蚀、压力因封闭层的泄漏等。
最后,恢复出各主要目的层的古流体势的演化历史,从伊敏组末至现今,油势分布特征具有较好的继承性。以油气运聚理论为依据,对各主要目的层进行油气运聚特征分析,预测了油气的有利聚集区:乌尔逊凹陷大一段的苏8~苏18、乌7~乌15井区等,贝尔凹陷南屯组的贝17~贝13~德2、贝D2~贝1井区等。
|
|
|
|
1 |
霍秋立;汪振英;李敏;付丽;冯大晨;;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油源及油气运移研究[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6年03期 |
2 |
李树青;汪利;;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下白垩统南屯组储集层特征[J];古地理学报;2009年02期 |
3 |
黄清华,李春柏,孔惠,张铭;海拉尔盆地南部早白垩世地层及其孢粉组合[J];微体古生物学报;2004年04期 |
4 |
侯艳平;朱德丰;任延广;庄新国;;贝尔凹陷构造演化及其对沉积和油气的控制作用[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8年03期 |
5 |
王前林;胡少华;;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火山岩电性及地震特征——以巴彦塔拉和贝西北为例[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
6 |
崔军平;任战利;陈玉林;;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热演化史与油气关系研究[J];沉积学报;2011年02期 |
7 |
秦文龙;崔军平;;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油气成藏期次分析[J];现代地质;2011年03期 |
8 |
吕明;;海拉尔盆地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研究[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
9 |
黄有泉;渠永宏;;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南屯组兴安岭群油组划分原则[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6年05期 |
10 |
杜先芳;李占东;柳成志;;贝西斜坡构造特征、油气分布规律及控油因素[J];上海地质;2008年01期 |
11 |
王英武;汪洪涛;杨雪冰;王玉华;;模糊联想记忆法在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储层岩性识别中的应用[J];世界地质;2010年03期 |
12 |
秦建中,陈建平,张吉光;海拉尔盆地原油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分类[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3年05期 |
13 |
李春柏;张新涛;刘立;任延广;孟鹏;;布达特群热流体活动及其对火山碎屑岩的改造作用——以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为例[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6年02期 |
14 |
孙东;;利用岩石热解分析海拉尔盆地有机质类型及生油潜力[J];油气田地面工程;2010年08期 |
15 |
李子顺,徐衍彬;应用地温和地震技术在海拉尔盆地进行油气检测[J];石油物探;1993年04期 |
16 |
张新涛;刘立;魏文艳;;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铜钵庙组成岩作用及其对孔隙演化的影响[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8年01期 |
17 |
黄布宙;付有升;李舟波;李庆峰;许淑梅;张莹;;海拉尔盆地碎屑岩储层束缚水饱和度的确定[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8年04期 |
18 |
张宪游;;海拉尔盆地潜山油藏测井裂缝预测[J];断块油气田;2009年01期 |
19 |
刘晓艳,卢双舫,衣英杰;海拉尔盆地煤及煤系泥岩生排烃定量评价[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0年06期 |
20 |
王延志,陈玉斌,牛林;岩石热解分析技术在海拉尔盆地的应用[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5年S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