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拉尔盆地热演化史与油气成藏史研究
【摘要】:本论文按照盆地分析整体、动态、综合的原则,综合应用地质、数学、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新方法,对海拉尔盆地热演化史及油气成藏历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新的认识。
通过对大量的测温资料回归分析,认为海拉尔盆地现今地温梯度变化不大,平均为3.0℃/100m,现今大地热流平均为59mWm~(-2),海拉尔盆地为一个中温型盆地。海拉尔盆地的地温梯度的分布受大的走滑断裂和凹陷拉张程度的控制,盆地南部凹陷拉张量较大,地温梯度也较高。
海拉尔盆地相同层位热演化程度总体上具有南高北低的特点,在各个凹陷中心部位相同层位烃源岩热演化程度高于凹陷边缘部位。海拉尔盆地北部绝大部分地区大磨拐河组烃源岩未成熟,南部大磨拐河组烃源岩普遍进入低成熟生油阶段。在海拉尔盆地北部凹陷南屯组烃源岩处于未成熟-低成熟阶段;南部凹陷南屯组热演化程度较高,普遍处于成熟生油阶段,局部已处于高成熟生油阶段。南屯组是海拉尔盆地的主力生油层位,是海拉尔盆地主要找油区。
应用多种古地温方法恢复了海拉尔盆地古地温及古地温梯度,盆地平均古地温梯度在3.46~4.20℃/100m之间,明显高于现今地温梯度,平均古大地热流高于现今大地热流值,古今地温对比表明部分凹陷古地温高于今地温,烃源岩最大古地温是在伊敏组末达到的,烃源岩热演化程度受古地温场控制。
在镜质体反射率Ro演化史和干酪根成烃演化史的基础上分析了烃源岩成烃过程,在部分凹陷新生代以来烃源岩有二次生烃过程。
应用饱和压力法、储层伊利石测年法及流体包裹体测温法等方法并结合热史模拟、埋藏史,分析了海拉尔盆地油气成藏期次。海拉尔盆地油气成藏期次主要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在伊敏组沉积晚期;第二阶段在青元岗组沉积以来。伊敏组沉积晚期是海拉尔盆地最重要的成藏时期。青元岗组沉积以来发生过近东西向的挤压反转,使已形成的油气藏重新调整及二次生成的油气二次注入成藏。现今的油气藏是青元岗组沉积以来油气藏重新调整的结果,这一阶段油气成藏对海拉尔盆地油气勘探很重要。
|
|
|
|
1 |
芮洪敏;高俊红;闫晓东;;海拉尔盆地贝中地区烃源岩评价与油源对比[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1年01期 |
2 |
白雪峰;张海桥;;海拉尔盆地巴彦呼舒凹陷烃源岩评价及油源对比[J];世界地质;2011年02期 |
3 |
毛庆鑫;王典;;海拉尔盆地查干诺尔断陷烃源岩特征评价[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3年25期 |
4 |
邹宗义;;海拉尔盆地查干诺尔凹陷石油地质特征及勘探前景[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9年23期 |
5 |
杨旭;;伊敏凹陷石油地质特征及勘探前景[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0年08期 |
6 |
康贵安;海拉尔盆地寻找烟煤方向[J];中国煤田地质;1993年03期 |
7 |
崔军平;任战利;陈玉林;;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热演化史与油气关系研究[J];沉积学报;2011年02期 |
8 |
刘金龙;;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贝301区块南屯组沉积微相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0年05期 |
9 |
孙国昕,张亚金,李凤君,李松花,陈斌;巴彦呼舒凹陷石油地质特征及勘探前景[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5年03期 |
10 |
陈艳鹏;纪瑞元;贾耀忠;;川西地区上三叠统烃源岩热演化史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0年13期 |
11 |
史忠生,何生,杨道庆;南阳油田东庄次凹核桃园组烃源岩热演化史模拟研究[J];地质科技情报;2005年02期 |
12 |
陈建平,秦建中,张吉光;海拉尔盆地舒1井低蜡稠油成因及其意义[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4年03期 |
13 |
崔军平;钟高润;任战利;;内蒙古海拉尔盆地油气成藏期次分析[J];现代地质;2012年04期 |
14 |
李昌谷,张雁,李钦铭,王文明;海拉尔盆地大磨拐河组下段泥岩盖层封盖油气能力评价[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
15 |
陈守田,刘招君,崔凤林,丁玲,丁淑霞;海拉尔盆地含油气系统[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2年02期 |
16 |
闫磊;刘招君;方石;张革;张君龙;胡菲;;塔南凹陷南屯组-大磨拐河组构造特征及与油气藏关系[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3年01期 |
17 |
彭建亮;姜茵华;李红英;;海拉尔盆地贝中次凹南屯组一段储层特征分析及评价[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0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