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基于RS/GIS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与生态环境质量研究

陈强  
【摘要】:本文以艾比湖沿岸绿洲为研究靶区,通过对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动态过程、环境响应和生态系统分类服务价值(VES)的研究,分析了生态环境质量演变随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的演化规律及其驱动机制,力图通过将LUCC研究与VES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生态环境质量的演化问题,对干旱区绿洲的生态环境维护,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新的方法和参考意见。 本研究基于RS数据源(Landsat TM),运用GIS技术,辅以其它资料和前人的研究成果,结合野外调查,建立判读标志,运用人机交互解译获得1979—1999年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图。并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获得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数据、类型间转移的面积数据。随即,分析LUCC规律,并建立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单位价值测评模型,测算了该区域VES。文中,在面积转移矩阵的基础上,采用马尔柯夫链模型,对保持不同干扰条件不变前提下的LUCC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趋势演变进行了预测。接着,在VES分析的基础上,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演变进行了分析。最后,分析了区域环境对LUCC响应,并进行了LUCC和生态环境变化的驱动机制分析。 通过分析,得出如下主要结论: 1.利用先进的RS/GIS技术对于LUCC研究的数据的获取,在速度上和精度上都有很大的提高,这对于推动LUCC研究的发展非常有利。 2.通过数量、幅度变化分析,掌握了近21年来研究区各类型的动态变化规律;基于类型间面积转移矩阵,了解了近21年来各类型间时空流向规律。 3.本文采用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模型和土地利用变化趋势模型进行分析,发现了研究区士地利用程度变化规律以及单一类型和整体演变趋势状态规律。 4.运用马尔柯夫链模型,本文分别在前后两个时期的干扰条件不变的前提下进行了预测,发现2010-2050年,两种预测有所不同,说明前期与后期的各种自然和人为干扰因素发生了变化。 5.本文提出利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来量化表征生态环境质量,并通过分析VES来研究生态环境质量演变的新思路。这也是本文的一个主要创新点所在。首先,核算出研究区各生态系统价值及区域总价值;再次,通过分析价值的变化,研究生态环境质量的演变。发现:研究区绿洲的生态环境质量出现了衰退—渐提升的下凹曲线演变趋势。 6.对研究区2010-2050年VES进行了预测,进而对该区生态环境质量演变趋势进行了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7条
1 黄蓉;杨文斌;葛绪广;;基于RS/GIS的五峰县土地利用变化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7年05期
2 龚显龙;石德芳;梅再美;;基于RS/GIS岩溶区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驱动力分析:以贵州省息烽县为例[J];贵州农业科学;2016年12期
3 张思佳;;基于RS/GIS的长沙市土地利用和稳定性分析[J];软件;2018年07期
4 张晓萍,李锐,杨勤科;基于RS/GIS的生态脆弱区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4年04期
5 曾群;喻光明;杨珊;胡利梅;;基于RS/GIS的江汉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6 王玉梅;常学礼;丁俊新;魏兴华;;基于RS/GIS的呼和浩特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年08期
7 赵林林;肖如林;;基于RS/GIS环境风险评价——以瓮福尾矿库为例[J];地理信息世界;2013年04期
8 王坤;陈凤臻;陈立春;魏斌;;基于RS/GIS的冻土分布模拟研究现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20期
9 龙芳;尹晓科;贺志远;左婕;李双双;;基于RS/GIS的血吸虫病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05期
10 李丹;杨金玲;张玉娟;梁欣;;基于RS/GIS的耕地资源变化特征分析[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5年07期
11 杜清;徐海量;张沛;张鹏;凌红波;赵新风;张广鹏;;基于RS/GIS的塔里木河流域1990~2010年生态环境变化特征分析[J];土壤通报;2015年04期
12 任少飞;尹君;杨敏;杨斌;;基于RS/GIS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评估方法研究[J];北京规划建设;2019年S1期
13 孙岩;李剑峰;;基于RS/GIS的汶川震后次生地质灾害统计分析[J];世界地震译丛;2012年01期
14 刘庆广;陈兴鹏;;基于RS/GIS的黄河源区土地覆被变化机理与对策研究[J];生态经济;2009年12期
15 陈霖;;基于RS/GIS的土地利用空间分布格局研究[J];城市地理;2018年10期
16 屈越强;陈爱侠;王丹;;基于RS/GIS的黄土地区高速公路沿线植被覆盖度变化分析——以铜黄高速为例[J];四川环境;2015年01期
17 沙吾列;仲嘉亮;;基于RS/GIS技术的“十一五”期间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分析[J];新疆环境保护;201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杨肖丽;任立良;;基于RS/GIS的沙拉沐沦河流域蒸散发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牛琳;陈建平;;基于RS/GIS的城市土地利用现状调查[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吴涛;杨木壮;简梓红;唐玲;黄顺婷;;南澳岛1989-2010年土地利用时空动态变化[A];热带海洋科学学术研讨会暨第八届广东海洋湖沼学会、第七届广东海洋学会会员代表大会论文及摘要汇编[C];2013年
4 叶玮;;3S在土地利用现状与变更中的作用[A];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第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张宝一;李小丽;;论邻接类型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以长沙市望城区为例[A];第十五届全国数学地质与地学信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6年
6 吕姗;林爱文;;中部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以黄石市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倪绍祥;谭少华;;近年来我国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的进展[A];土地覆被变化及其环境效应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8 江平;陈杰;胡昌劼;;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研究综述[A];生态文明中的土地问题研究[C];2008年
9 任升;;合理规划土地利用保护生态环境平衡[A];2022工程建设与管理研讨会论文集[C];2022年
10 谭俊敏;卢艳婷;;2000—2020年珠三角地区的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研究[A];创新技术·赋能规划·慧享未来——2021年中国城市规划信息化年会论文集[C];2021年
11 李曦亭;胡庆芳;王银堂;李伶杰;;2000—2020年太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对洪涝影响初步分析[A];中国水利学会2020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分册[C];2020年
12 曹雅萍;;西安市轨道站点周边土地利用配置评估[A];交通治理与空间重塑——2020年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年会论文集[C];2020年
13 吴杨青;柯红军;潘进;;基于矢量瓦片的土地利用现状成果更新与交互研究[A];南京市国土资源信息中心30周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20年
14 周军;周青峰;马亮;郭莉;;无桩共享单车使用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以深圳为例[A];交通治理与空间重塑——2020年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年会论文集[C];2020年
15 戴双兴;;财政体制变革与地方政府土地利用行为的历史互动[A];2016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6年
16 丁军;王志青;陈向东;胡楠;;天津市大比例尺度下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实践[A];2011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7 谢锦;;基于DEA的长沙市土地利用评价[A];2011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8 杨木壮;吴涛;;基于低碳经济的广东省土地利用策略[A];2011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9 瞿理铜;;低碳经济视角下土地利用调控的思路探讨[A];2011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0 王桂波;韩玉婷;南灵;;陕西省土地利用碳排放效应时空差异分析[A];2011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陈志云;基于RS/GIS的西辽河平原地下水位埋深变化与植被生态的响应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2 奥勇;基于RS/GIS的泾惠渠灌区人类活动强度定量模型建立的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3 王秉义;巢湖流域土地利用演变的生态响应与优化模拟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8年
4 卢德彬;中国PM_(2.5)的时空变化与土地利用关系的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8年
5 王琎;珠江口近岸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其环境生态效应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18年
6 刘东亚;土地利用变化时空动力学方法构建与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9年
7 黄晴;城市代谢视角下的土地利用时空动态优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9年
8 Sajjad Saeed;林缘和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对中国东南部杉木林生物量碳动态的影响[D];北京林业大学;2019年
9 鞠洪润;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刻画方法及其在中国的应用[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2018年
10 温礼;高分辨率雷达遥感数据在土地利用遥感监测中的应用技术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3年
11 李涛;基于3S技术的洞庭湖地区土地覆盖变化及其生态环境响应[D];湖南农业大学;2017年
12 闫喜凤;区域空气质量与水质及其土地利用变化响应研究[D];南昌大学;2013年
13 张倩;丹江口库区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微生物学特征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2018年
14 侯蕾;北方水资源短缺流域生态-水文响应机制研究[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19年
15 张雁;山区水源地建设的生态环境效应评价与保护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8年
16 范业婷;快速城镇化地区土地利用功能权衡与协同研究[D];南京大学;2019年
17 刘中秋;土地利用变化并行模拟中CA模型改进[D];武汉大学;2013年
18 刘骞;城市商业土地利用与交通网络均衡分析[D];武汉大学;2015年
19 李同飞;考虑土地利用的交通网络建模及优化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8年
20 张瑜;新疆不同尺度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与驱动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陈强;基于RS/GIS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与生态环境质量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2 申圆圆;基于RS/GIS技术榆林—靖边高速公路沿线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3 刘晓;基于RS/GIS的长角坝乡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4 张伟锋;基于RS/GIS的山西省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动态研究[D];山西大学;2008年
5 来哈尼(Mohammad Aref Raihani);RS/GIS技术在土地利用/覆盖和景观格局变化分析中的应用[D];中国矿业大学;2021年
6 杨燕杰;基于RS/GIS的煤矿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效应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张皓;基于RS/GIS的博斯腾湖西岸湖滨湿地景观演变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7年
8 蔡卓杰;基于RS/GIS崩岗调查与评价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6年
9 李程程;基于RS/GIS技术的干旱区绿洲生态风险评价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10 李剑锋;基于RS/GIS技术的汶川地震与次生地质灾害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11 王芳;基于RS/GIS的武汉城市湖泊演化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12 赵颖辉;基于RS/GIS的土壤含水量估算模型与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13 赛晓勇;应用RS/GIS和统计模型分析退田还湖对血吸虫病传播的影响[D];第四军医大学;2004年
14 杨圆鉴;基于RS/GIS的巫山县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15 李嘉力;基于RS/GIS的广西干旱时空格局分析及干旱区划[D];广西师范学院;2015年
16 孙今立;天津港地下空间集约利用RS/GIS综合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17 茹克亚·萨吾提;RS/GIS的喀什市城市扩展与耕地变化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4年
18 王影;基于RS/GIS的滨海滩涂动态变化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1年
19 吴涛;海岛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承载力评价[D];广州大学;2013年
20 王海杰;基于RS/GIS的水电梯级开发对汉江上游陆生生态环境影响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本报记者 郑亚丽 刘健 通讯员 柯庆君 方珊瑶;山水之间,土地利用“点状开花”[N];浙江日报;2021年
2 记者 丁时慧;“三会合一”推动土地利用规范管理[N];常德日报;2020年
3 记者 杨鸣宇;不断提高土地利用和管理水平[N];德州日报;2020年
4 ;以高质量土地利用促进高质量发展[N];联合时报;2020年
5 全媒体记者 叶森;把土地利用综合改革持续向纵深推进[N];开封日报;2020年
6 记者 徐梦倩 通讯员 王雪军;大桥新区“三结合”推进拆后土地利用提质增效[N];嘉兴日报;2019年
7 记者 余美君;探索推进垦地土地利用一体化助推乡村振兴[N];海南农垦报;2019年
8 记者 郭敏;粮食和土地利用转型将带来新商机[N];中国食品安全报;2019年
9 记者 杨德坤;舞钢市积极推进土地利用综合改革[N];平顶山日报;2018年
10 记者 袁媛;发展品质农业 做好土地利用[N];绵阳日报;2018年
11 记者 徐斌姬;我市以95.98%的拆后土地利用率领跑全省[N];湖州日报;2018年
12 记者 刘立新 特约记者 左金安;河南从三方面推进土地利用综合改革[N];中国自然资源报;2018年
13 记者 方臻子 通讯员 李风;努力形成土地利用新格局[N];浙江日报;2018年
14 ;将“三改一拆”进行到底 把“两美”要求落到细处[N];浙江日报;2016年
15 记者 钱祎;我省145个“三改一拆”大项目集中开工[N];浙江日报;2016年
16 本报记者 钱祎;拆改并举拓空间[N];浙江日报;2016年
17 本报记者 车娜;协同发展,从优化用地开始[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6年
18 本报记者 钱祎;重拆更重用 发展新空间[N];浙江日报;2016年
19 记者 张聆听;全省拆后土地利用和三改项目集中开工仪式昨在我市举行[N];台州日报;2016年
20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办法[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