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DEM的黄土高原沟壑特征及其空间分异规律研究
【摘要】:沟壑是黄土高原的基本地貌形态之一。由于沟蚀是该地区最重要的侵蚀方式,因此对沟壑特征及其空间分异规律的研究是黄土高原研究的重要内容。本研究在广泛总结前人研究成果与研究经验的基础上,以1:10000、1:50000比例尺DEM(数字高程模型)为基本数据源,基于坡而流模拟方法以及栅格DEM窗口分析方法提取沟壑特征信息,利用GIS空间分析、地表过程定量模拟等理论与技术方法,探讨基于DEM数据提取沟壑特征信息的理论与方法,并试图揭示陕北黄土高原沟壑的空间分异特征,分异规律形成的内在机理、外部条件。首先,对黄土高原地貌类型的划分进行了系统地回顾,对黄土地貌沟谷系统的分类以及沟谷形态要素的分类进行了系统描述,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基于格网DEM的沟壑特征信息提取模型。其次,运用典型样区数据和空间地统计的方法,阐明沟壑特征信息在整个陕北黄土高原的空间分异规律。最后,从黄土地貌的形成与演化、地面组成物质及黄土粒径的区域分布特征、地貌形态、侵蚀类型及强度、降雨及降雨侵蚀力的区域分布特征、植被类型与盖度、人为影响因素等七个方面,对沟壑空间分异规律的成因进行了分析。
|
|
|
|
1 |
范建容;杨阿强;李勇;钟祥浩;张建辉;;坡耕地增长对沟谷发育的影响——以四川西昌大箐梁子为例[J];山地学报;2006年06期 |
2 |
胡文生;蔡强国;陈浩;;利用数字摄影测量方法估算半干旱区小流域沟谷侵蚀产沙[J];地球信息科学;2008年04期 |
3 |
曾庆利,岳中琦,杨志法,张西娟;谷坊在泥石流防治中的作用——以云南蒋家沟2条支沟的对比为例[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年17期 |
4 |
王辉;王天明;杨明博;熊友才;孙甜甜;施恭暕;葛剑平;;基于航片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沟谷侵蚀定量监测[J];应用生态学报;2008年01期 |
5 |
谢振乾;陕西渭南黄土台塬区沟谷侵蚀作用的初步研究[J];陕西地质;1994年02期 |
6 |
邓成龙,袁宝印;末次间冰期以来黄河中游黄土高原沟谷侵蚀-堆积过程初探[J];地理学报;2001年01期 |
7 |
景可;;黄土高原沟谷侵蚀研究[J];地理科学;1986年04期 |
8 |
王佳武;何万雄;薛根良;畅斌通;;小流域岩土侵蚀规律研究——以子洲县周家圪崂乡桥沟小流域为例[J];陕西地质;2008年01期 |
9 |
胡发德;青藏高原热融类滑坡发育与水土保持[J];水土保持通报;1984年03期 |
10 |
;什么是黄土塬?[J];信息网络;2007年07期 |
11 |
杜榕桓,康志成,朱平一;中国南方山地“砂石化”及控制对策——以云南小江流域为例[J];自然灾害学报;1992年04期 |
12 |
陈浩,Y.Tsui,蔡强国,L.G.Tham,胡文生,Z.Q.Yue,黄建国;沟道流域坡面与沟谷侵蚀演化关系——以晋西王家沟小流域为例[J];地理研究;2004年03期 |
13 |
张信宝;崩岗边坡失稳的岩石风化膨胀机理探讨[J];中国水土保持;2005年07期 |
14 |
陈浩;方海燕;蔡强国;雷廷武;梁广林;;黄土丘陵沟壑区沟谷侵蚀演化的坡向差异——以晋西王家沟小流域为例[J];资源科学;2006年05期 |
15 |
桑广书;陈雄;陈小宁;车自力;;黄土丘陵地貌形成模式与地貌演变[J];干旱区地理;2007年03期 |
16 |
李晓燕;王宗明;张树文;闫业超;;东北典型丘陵漫岗区沟谷侵蚀动态及空间分析[J];地理科学;2007年04期 |
17 |
何广明;魏克敏;;攀枝花宝鼎矿区地温研究[J];中国煤田地质;2007年05期 |
18 |
武春龙,姜永清;安塞县塌地发育区新构造应力场效应[J];水土保持通报;1989年03期 |
19 |
刘淑珍,柴宗新,张建平,范建容;我国西南地区土地荒漠化及其防治对策[J];山地学报;1998年03期 |
20 |
柴宗新,范建容;金沙江干热河谷植被恢复的思考[J];山地学报;2001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