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基于DEM的陕北黄土高原地面坡谱不确定性研究

王春  
【摘要】:黄土高原地而坡谱理论是利用微观地形定量因子描述区域地形特征的新的地形分析方法,是基于DEM的对地监测与分析方法的新的探索,是黄土高原地貌研究新方法的探索,体现了多学科的融合,是地理学、地理信息科学诸多基本理论问题研究的切入点,是利用多学科融合解决重大科学理论问题的理念的一次具体实践研究。该理论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但是,初步研究显示,地面坡谱具有很大不确定性。坡谱的不确定性是地理现象尺度效应的综合反映,涉及到很多地理信息科学的基础理论问题,该问题的突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科学价值。 本文首先系统、科学、全面的总结了前人对坡谱研究的主要成果,在此基础上完善了坡谱的基本概念,包括坡谱的定义、组成、分类及提取;构建了坡谱不确定性概念模型和过程分布模型,并从定性角度分析了其形成原因;从理论高度提炼出影响坡谱不确定性的关键因素:DEM数据、坡谱因子计算模型、坡谱因子的分级、坡谱稳定面积阈值;接着以陕北黄土高原6个典型地貌类型区的1:10000和1:50000 DEM数据为信息源,系统研究了这些关键影响因素对坡谱不确定性的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借鉴地理空间数据不确定性处理中的“ε-带”模型和统计学基本原理,构建了坡谱稳定的判定模型;以此模型为基础,系统、深入研究了陕北黄上高原6个典型地貌类型区的坡谱变异特征,从理论高度提炼出坡谱存在的基本地域条件:地貌形态的相似性、研究尺度的合理性、地貌类型的完整性;最后,以陕北黄土高原6个典型地貌为例,深入研究了地貌形态特征、DEM尺度效应及坡谱稳定条件对提取坡谱稳定而积的不确定性影响,给出了确定坡谱稳定面积的实用性结论,为坡谱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具体应用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其中,坡谱稳定面积的判断和提取是本文研究的核心和重点。稳定面积的存在不仅是提取正确坡谱的基础,而且是同一地貌类型区局部与整体相似特征反映。稳定面积的提取涉及到地学分析中的尺度效应、地理信息的不确定性理论,地貌自相似定律等一系列地理信息科学的前沿性基础理论问题。本文在研究过程中所设计的坡谱不确定性分析模型与方法,对这些前沿性基础理论问题,尤其对DEM尺度效应的分析、遥感数据分类的不确定性分析等,也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贺瑜;刘刚;;DEM与空间叠加分析在土地定量评价中的研究[J];计算机工程;2006年01期
2 丁峰,高志海,魏怀东;DEM在旱耕地荒漠化评价中的应用——以武威、古浪二市(县)为例[J];水土保持学报;2000年03期
3 张猛;龙江平;;林业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课程教学探讨——以芦头林场数字高程模型DEM分析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1年38期
4 钟静;;数字高程模型DEM的更新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应用[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09年03期
5 姜栋;赵文吉;朱红春;张有全;;DEM地形信息提取对比研究——以坡度为例[J];测绘科学;2008年05期
6 魏雪梅;;基于DEM的土地坡度计算研究[J];安徽地质;2012年03期
7 来丽芳;方剑强;张岳;;利用DEM模型进行水库库容计算的方法探讨[J];江西测绘;2009年01期
8 杨海霞;郭清;;应用数字高程模型(DEM)实时查询地面任意点高程的新方法[J];华北自然资源;2020年01期
9 王雷;朱杰勇;周燕;;基于1∶25万DEM昆明地区地貌形态特征分析[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2007年01期
10 徐丽丽;杨春全;;数字高程模型(DEM)成果裁切探讨[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5年06期
11 范家明;朱建青;张立华;;数字高程模型(DEM)在数字矿山中的应用[J];西部探矿工程;2007年01期
12 魏易从;曹建君;;数字高程模型(DEM)质量检验方法研究[J];矿山测量;2020年04期
13 夏春林;车延国;李玉东;;DEM上地学分析功能的实现[J];矿山测量;2008年01期
14 陈翠婵;黄国森;钟静;;基于ARCGIS数字高程模型(DEM)质量控制的方法与技巧[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4年11期
15 邹小香;李伟;刘海华;;数字高程模型(DEM)的获取方法及其应用[J];江西测绘;2011年03期
16 温小荣;康杰;;DEM分析法在土地整理项目中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精选;2007年04期
17 陈楠;汤国安;朱红春;;不同空间分辨率DEM提取坡度不确定性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6年03期
18 刘锦君,钮利平,孙颖;1:50000数字高程模型(DEM)的质量控制[J];东北测绘;2002年02期
19 冯磊;朱大明;;基于DEM的地学分析方法探讨与实现[J];河南科学;2012年07期
20 张超;苏伟;徐丽丽;朱德海;李海霞;;基于DEM的北京市大流域界线重新勘定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夏兴东;郭海泉;张秀娟;;基于DEM的土方计算[A];江苏省测绘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常勇;易俊华;邓鑫;;浅谈数字高程模型(DEM)成果的质量检查与评定[A];云南省测绘地理信息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5年
3 李宏宾;;数字高程模型(DEM)与应用[A];河南省土木建筑学会2009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4 单红全;;数字高程模型(DEM)在土方测量中的应用[A];江苏省测绘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韦春琳;;浅谈从数字高程模型(DEM)获取耕地坡度的方法[A];中国测绘学会九届三次理事会暨2007年“信息化测绘论坛”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李发源;;数字高程模型(DEM)在黄土高原研究中的应用与展望[A];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第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陶旸;汤国安;王春;;DEM地形表达的失真特征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廖芳;;地貌学的定量表达——数字高程模型DEM[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冯桂;林其伟;;图像形态学理论在DEM高精度内插中的研究[A];200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六届年会论文集[C];2000年
10 吕春英;佟庆远;李王锋;赵冬泉;;数字高程模型(DEM)的构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11 李新荣;杨金凤;李顺江;赵同科;;基于DEM的潮河流域水文特征提取[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3年
12 朱娅琼;;DEM分辨率对地形因子的影响[A];云南省测绘地理信息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6年
13 贾敦新;汤国安;王春;;数字高程模型数据误差及分辨率对坡度精度的影响[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4 陶承祜;;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的土方计算[A];地理信息与物联网论坛暨江苏省测绘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5 张山清;普宗朝;;基于DEM的乌鲁木齐河流域降水量时空变化分析[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1气象与现代农业[C];2011年
16 赵海;李明福;张潇;周紧东;;基于DEM的长江堤防护岸工程施工及其评价[A];2006年测绘新技术应用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17 孟现红;李国明;;基于数字摄影测量的数字高程模型的建立[A];吉林省测绘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8年
18 吴良超;;基于DEM的陕北黄土高原沟壑密度提取与空间分异[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19 麻莉;;基于DEM自动划分湿地微地貌形态——以黑龙江洪河国家级湿地保护区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0 杨昕;;基于DEM的区域气温模拟[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张锦明;DEM插值算法适应性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2 宋效东;基于DEM的可视性分析综合模型及其并行算法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3 章孝灿;快速高精度DEM生成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4 陈小卫;公开DEM辅助的国产卫星影像无地面控制点定位技术研究[D];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2017年
5 于福海;离散单元法(DEM)在颗粒流动混合过程模拟中的应用[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2017年
6 任皎龙;基于DEM的沥青混合料低温断裂特性的宏细观分析[D];东南大学;2017年
7 朱润孺;矩形喷动床干、湿颗粒混合特性的DEM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8 俞伟斌;基于DEM的数字流域时空特征及提取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9 苏强;基于DEM的黄土滑坡危险性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10 杨莉;新数字高程模型下的数字综合研究及关键生产技术[D];武汉大学;2010年
11 王志伟;DEM数字水印模型与算法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12 祝士杰;基于DEM的黄土高原流域面积高程积分谱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13 杨先武;基于DEM的喀斯特峰林峰丛地形特征与空间分异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9年
14 赵文豪;地形纹理特征深度学习的多尺度DEM综合技术研究[D];武汉大学;2018年
15 江岭;基于DEM的流域地形分析并行算法关键技术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16 舒栋才;基于DEM的山地森林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17 卢华兴;DEM误差模型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18 陶旸;基于纹理分析方法的DEM地形特征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19 岳林蔚;多源多尺度DEM数据融合方法与应用研究[D];武汉大学;2017年
20 黄骁力;基于DEM的黄土沟谷地貌演化空代时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王春;基于DEM的陕北黄土高原地面坡谱不确定性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2 易红伟;基于DEM的黄土高原沟壑信息挖掘研究[D];西北大学;2004年
3 吴良超;基于DEM的黄土高原沟壑特征及其空间分异规律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4 徐茂林;鞍山市数字高程模型(DEM)的建立[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4年
5 雷红涛;基于DEM的山脉线提取及地貌类型判别方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6 舒田;典型喀斯特山区DEM构建及三维可视化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8年
7 杜海燕;DEM在公路勘察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8 张冬;基于DEM的地形分析与实现[D];南京理工大学;2003年
9 张应俊;基于DEM的铁路三维可视化的研究及应用[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10 杨玮莹;DEM地形信息容量与地形分析适宜性研究[D];西北大学;2002年
11 郭太英;基于DEM的分布式水文模型的研究与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12 朱晓生;基于DEM的洪水淹没计算分析系统研究与实现[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13 朱红春;数字高程模型(DEM)空间数据挖掘研究[D];西北大学;2003年
14 孙国愿;利用等高线生成DEM方法的研究及改进[D];昆明理工大学;2016年
15 任志峰;DEM内插评价模型与应用系统开发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16 赵尚民;基于遥感和DEM的青藏高原数字冰缘地貌提取方法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7年
17 吴楠楠;基于DEM的山区玉米生产潜力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18 刘爱利;基于1:100万DEM的我国地形地貌特征研究[D];西北大学;2004年
19 晁玉忠;基于DEM的数字地形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20 代希波;基于不同水平分辨率DEM的湖北省恩施州数字地形分析[D];湖北大学;201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王玉玲;央视《一起看奥运》节目用上地理信息系统[N];中国测绘报;2008年
2 记者 陈黎;重新“诠释”古今丝绸之路[N];西安日报;2016年
3 中国工程院院士 刘先林 本报记者 整理 彭科峰;增强型地理信息系统不可或缺[N];中国科学报;2016年
4 记者 王丽华;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二期工程地理信息系统通过验收[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8年
5 法治报记者 金豪 法治报通讯员 张晓艳;一张地图让综治工作平添“慧眼”[N];上海法治报;2017年
6 张志忠 杨鸿海 文玲庆;青海构建应急地理信息系统[N];中国测绘报;2014年
7 记者 王丽华 通讯员 张志忠;青海应急地理信息系统研究出成果[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4年
8 记者 吴江;科技部“十五”期间将大力支持发展国产地理信息系统[N];中国测绘报;2001年
9 陈广博;四川实施藏区牧民定居行动 二十九县用上地理信息系统[N];中国测绘报;2009年
10 记者 李安利;西藏地区寺庙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建成[N];中国测绘报;2011年
11 通讯员 王瑞文 王海龙;金昌供电局投运配网地理信息系统[N];中国电力报;2004年
12 李俊鹏;山西全面启动统计地理信息系统建设[N];中国信息报;2011年
13 通讯员 卞小士;高港建成林业地理信息系统[N];泰州日报;2009年
14 本报记者 鄢来雄;我国地理信息系统自主创新取得重大进展[N];中国信息报;2009年
15 记者 郑千里;我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业初步形成[N];科技日报;2000年
16 李安利;呼伦贝尔市首建数字农村地理信息系统[N];中国测绘报;2008年
17 陈琼 通讯员 李晶;我国气象地理信息系统基础版问世[N];中国气象报;2007年
18 程钟康;福建省港航地理信息系统投用[N];中国水运报;2007年
19 本报记者 李薇;驰骋在地理信息系统天地[N];中国测绘报;2001年
20 本报记者 郑宗杰;地理信息系统给高速公路“安心”[N];中国交通报;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