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陕西汉中梁山地区晚更新世黄土成因及其记录的环境信息

武文英  
【摘要】:汉中盆地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地区,位于秦岭南麓,河网密集,土地肥沃。其温湿的气候和丰富的生物资源使得本地区成为了人类定居和生产生活的理想场所。这使得本地区晚更新世黄土—古土壤序列中即含有自然环境变化的信息,又包含了人类活动的信息。对于汉中盆地第四纪问题研究,通常认为由于其北侧秦岭的阻隔,第四纪时期没有风成黄土堆积,秦岭山脉就被当作风成黄土的南界。因此,对汉中盆地的黄土的研究尚少。对汉中盆地的黄土和古土壤粒度组成、微结构和磁化率等的研究,不仅有助于阐明汉中盆地黄土成因,岩性特征及其形成环境等方面的问题,而且还有利于认识秦岭以南第四纪东亚季风强度,并认识风尘物质对秦岭及其以南广大地域的影响。 从汉中梁山地区晚更新世吴家坪剖面、吴家坪东剖面、吴家坪西剖面、黄龙岗剖面和罗家湾剖面的沉积特征可以看出,剖面晚更新世黄土沉积连续,较完整清晰的记录和保存了汉中梁山地区晚更新世以来的环境信息。本次研究在野外详细观测和大量室内实验分析的基础上,选取了多项用于再现古气候环境的代用指标进行了分析,这些指标包括粒度、磁化率、常量化学元素、黄土微结构和石英颗粒表面微结构。通过对这些气候代用指标的研究和比较,本文较清楚的探讨了汉中梁山地区晚更新世黄土的成因及其所记录的环境信息。主要得到以下几方面的认识: (1) 汉中梁山晚更新世黄土的野外特征、区域分布特点及其地貌部位等诸方面显示,构成汉中及其邻区黄土物质来源的主体部分与黄土高原相同。 (2) 通过对汉中梁山晚更新世黄土的化学物质成分、粒度成分及石英颗粒表面微结构特征的分析,证明,汉中梁山晚更新世黄土是黄土在黄土高原以及秦岭山地的外延。都是大气粉尘的堆积物,为风成成因。其搬运高度应主要在3000~4000m高度以上,属于高空气流型。因为秦岭一般海拔在1500~3000m左右。 (3) 从粒度组成、磁化率、化学成分、黄土显微结构和石英颗粒表面微结构等气候代用指标的实验室分析,晚更新世以来,汉中梁山地区总体气温较为温暖湿润,期间略有波动。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M.Pecsi;安芷生;郭正堂;;黄土和古土壤的理论与应用研究[J];第四纪研究;1992年02期
2 洪也;陈秀玲;方小敏;;夏季风降水在我国西北地区不同粒级方解石记录上的反映[J];中国沙漠;2008年02期
3 韦玉春,黄春长,孙根年;汉中盆地全新世沉积物成因研究[J];干旱区地理;2000年01期
4 何勇,秦大河,任贾文,李凤霞;塬堡黄土剖面末次间冰期古土壤有机质碳同位素记录的夏季风演化历史[J];科学通报;2002年12期
5 毛龙江,黄春长,周群英,陈宝群;渭北旱塬黄土记录的晚冰期以来短尺度气候变化[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3期
6 赵景波;西安附近黄土中红褐色古土壤发育时的植被与气候[J];科学通报;1984年07期
7 杨前进,黄春长,刘昆,庞奖励,陈宝群;洪积扇上全新世古土壤的特点及环境意义——以临汾盆地东坡沟剖面为例[J];沉积学报;2004年02期
8 贾耀锋;毛龙江;;黄土Rb、Sr地球化学研究新进展[J];土壤通报;2010年06期
9 黄春长;黄土高原南部晚更新世黄土古土壤与气候变迁[J];地理学报;1989年01期
10 安芷生,S.Porter,G.Kukla,肖举乐;最近13万年黄土高原季风变迁的磁化率证据[J];科学通报;1990年07期
11 赵景波;;黄土中风化壳的确定与研究[J];地质论评;1991年02期
12 郭正堂;N.Fedoroff;;西峰和西安黄土中盐碱化古土壤气候意义的初步探讨[J];第四纪研究;1992年02期
13 郭正堂;N.Fedoroff;刘东生;;全新世与上次间冰期气候差异的古土壤记录[J];第四纪研究;1993年01期
14 卢演俦,安芷生;约70万年以来黄土高原自然环境变化系列探讨[J];科学通报;1979年05期
15 唐领余,冯兆东,康建成;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毗邻地区晚更新世以来孢粉植物群及沉积环境[J];冰川冻土;1990年02期
16 苏志珠,董光荣;130ka来陕北黄土高原北部的气候变迁[J];中国沙漠;1994年01期
17 陈庆强,孙和平,李从先;长江三角洲南翼晚更新世古土壤及其成土环境[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1期
18 宋友桂;史正涛;方小敏;NIE Junsheng;NAOTO Ishikawa;强小科;王旭龙;;伊犁黄土的磁学性质及其与黄土高原对比[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0年01期
19 J.E.J.Martini ,陈炳发;南非德兰士瓦层序早元古代古土壤和铁质岩中的层状金矿化[J];地质科技情报;1987年04期
20 孙建中,赵景波,孙秀英,魏明健,李华梅,周真碧;黄土,还要更老些[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8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杰东;陈骏;张兆峰;季峻峰;陈旸;;黄土高原黄土和太平洋沉积物Nd,Sr同位素变化的比较[A];第八届全国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资料集[C];2005年
2 上官周平;;适度开发黄土高原 保障区域粮食平衡[A];Management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1999年
3 方佩敏;;怀念表姐夫刘东生[A];纪念刘东生院士[C];2009年
4 胡正海;;黄土高原综合治理和可持续发展中更好地发挥科技人才作用的建议[A];Management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1999年
5 邵辉;高建恩;张元星;郝连安;王飞;;基于GIS的黄土高原流域坡地资源分析评价[A];现代节水高效农业与生态灌区建设(下)[C];2010年
6 王俊杰;;关于黄土高原农村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恢复的若干思考[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7 安芷生;张信宝;周杰;李小强;;黄土高原植被恢复与黄土旱地水份保持[A];Management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1999年
8 韩茂莉;;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环境研究与思考[A];中国经济史上的天人关系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9年
9 上官周平;;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整治中有关问题的探讨[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10 杨晓华;李文科;;崆峒山气候素描[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气象史志研究进展”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海光;黄土高原吕二沟流域环境演变的生态水文响应[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2 伍铁牛;更新世黄土高原中南部土壤侵蚀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0年
3 庞敏;黄土高原植被建设的生态水文效应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0年
4 周毅;基于DEM的黄土高原正负地形及空间分异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5 刘江华;黄土高原刺槐人工林生长特征及其天然化程度评价[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08年
6 宋娟丽;黄土高原草地土壤质量特征及评价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7 佘冬立;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带小流域植被恢复的水土环境效应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09年
8 成向荣;黄土高原农牧交错带土壤-人工植被-大气系统水量转化规律及模拟[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08年
9 龚明贵;黄土高原主要树种丛枝菌根真菌群落多样性及提高宿主抗旱性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10 程杰;黄土高原草地植被分布与气候响应特征[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武文英;陕西汉中梁山地区晚更新世黄土成因及其记录的环境信息[D];西北大学;2005年
2 杜虎平;黄土高原小杂粮生产发展与产业开发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3 吴良超;基于DEM的黄土高原沟壑特征及其空间分异规律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4 罗珠珠;保护性耕作对黄土高原旱地土壤渗透性能的影响[D];甘肃农业大学;2005年
5 巩晓燕;宝鸡贾村塬全新世高分辨率孢粉古植被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6 安巧绒;基于信息维数的地表分形特征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7 王春;基于DEM的陕北黄土高原地面坡谱不确定性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8 罗彩云;水土保持耕作下甘肃庆阳玉米—小麦—大豆轮作系统产量、土壤理化性质动态[D];兰州大学;2006年
9 张茜;黄土高原不同空间尺度DEM的地形信息量研究[D];西北大学;2006年
10 李紫燕;黄土高原典型土壤有机氮矿化及铵态氮对土壤氮素激发效应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学增;黄土高原植被的恢复与发展[N];中国畜牧水产报;2001年
2 丁铭;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地区[N];中国绿色时报;2006年
3 刘良芬;41块公益宣传牌扮靓黄土高原[N];人民公安报·消防周刊;2007年
4 本报特约记者 卢家兴;黄土高原吹来绿色风[N];大众科技报;2000年
5 本报记者 杨玉峰 通讯员 王竟;黄土高原上升起的梦想[N];山西经济日报;2001年
6 记者 刘湍康;黄委着力提升黄土高原淤地坝安全运用管理水平[N];黄河报;2011年
7 张红平 郭新;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遥感试验基地[N];中国气象报;2006年
8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启动支撑技术[N];中国水利报;2007年
9 范宗胜;“院落地下藏,窑洞土中生”[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7年
10 记者罗盘;黄土高原首次栽培大樱桃[N];人民日报;200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