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板块北缘碧口火山岩系岩石地球化学研究
【摘要】:扬子板块北缘碧口火山岩是西秦岭—松潘构造结东南结点碧口地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分布于陕、甘、川三省交界地区,是东、西秦岭、龙门、松潘交接区,涉及到秦岭南缘勉略带的西延、龙门、碧口、岷山SN构造等的交接,以及相关各地块的交接转换关系。由于该岩系所处的特殊构造部位,对其构造属性、归属、性质、特征的讨论,目前仍然存在着较大争议。本文试图通过对碧口火山岩系构造属性的厘定,从而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个基础线索。因此,能够详尽地解决诸类问题,不仅关系到整个扬子板块北缘在中、新元古代时期的基本构造格局与演化过程,而且,对于认识秦岭造山带形成演化、探索我国早期大陆地壳地质演化历史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本文详细地研究表明,碧口火山岩系为一个含有典型蛇绿岩套,并且含有洋中脊玄武岩、洋岛碱性玄武岩、洋岛拉斑玄武岩等几种残余洋壳的组成单元以及与洋俯冲消减作用有关的弧火山岩系的蛇绿混杂岩带,通过精细的岩石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以及同位素年代学的系统综合分析,结合碧口火山岩系中硅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与碧口火山岩系所产出的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取得了以下认识:
(1) 本区洋脊型火山岩:主量元素SiO_2、MgO、TiO_2等与洋脊型玄武岩特别相似。稀土和痕量元素配分型式表明其源区性质和成因与MORB相当。(~(87)Sr/~(86)Sr)i=0.7043~0.7066,ε Nd(t)=+2.069~+6.3548,~(206)Pb/~(204)Pb=16.571~18.017(17.215),~(207)Pb/~(204)Pb=14.328~15.832(15.350),~(208)Pb/~(204)Pb=35.896~39.156(37.099),各平均值与现今南半球和印度洋MORB同位素组成相近。
(2) 本区洋岛碱性玄武岩、洋岛拉斑玄武岩:除了主量元素具有洋岛玄武岩的特点。稀土和痕量元素配分型式总体显示为板内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206)Pb/~(204)Pb=17.185~18.763(18.158),~(207)Pb/~(204)Pb=15.380~15.928(15.557),~(208)Pb/~(204)Pb=36.788~40.069(38.207),与Kerguelen,TristadCunha和Gough岛的玄武岩Pb同位素组成相似。
(3) 本区岛弧玄武岩:稀土总量ΣREE较高,一般在112.67~137.73×10~(-6)之间;岩石具有微弱负Eu异常,δ Eu介于0.86~0.92之间;稀土和痕量元素(Nb、Ta谷)配分型式,与岛弧火山岩典型的地球化学特征完全一致。(~(87)Sr/~(86)Sr)i=0.7033~0.7104(0.7063),ε Nd(t)=-6.3785~+6.4362。~(206)Pb/~(204)Pb=16.574~17.631(平均17.030),~(207)Pb/~(204)Pb=15.403~15.570(15.501),~(208)Pb/~(204)Pb=36.833~37.292(平均37.063),与俯冲带同位素体系地球化学特征相似。
(4) 本区玻安质岩石:与典型的玻安岩对比分析表明,除了SiO_2含量略低外,变玄武岩的主元素特征与典型玻安岩基本一致。稀土和痕量元素配分型式,均表明该玻安质岩石来源于一个相对于N-MORB更为亏损的地幔源区,由于先期地幔橄榄岩经部分熔融萃取出大洋中脊玄武岩后的残余地幔在有水参与的情况下形成的;(~(87)Sr/~(86)Sr)i=0.7010~0.7031(0.7022);ε Nd(t)=-1.7586~+12.8095,~(206)Pb/~(204)Pb=16.952
|
|
|
|
1 |
杨德智;周家喜;王劲松;刘金海;刘永坤;;黔东南从江那哥铜多金属矿床成矿流体来源的S-H-O同位素制约[J];地质与勘探;2010年03期 |
2 |
王涛,张宗清,王晓霞,王彦斌,张成立;秦岭造山带核部新元古代碰撞变形及其时代——强变形同碰撞花岗岩与弱变形脉体锆石SHRIMP年龄限定[J];地质学报;2005年02期 |
3 |
李永飞;赖绍聪;秦江锋;刘鑫;王娟;;碧口火山岩系地球化学特征及Sr-Nd-Pb同位素组成——晋宁期扬子北缘裂解的证据[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7年S1期 |
4 |
丁炳华;史仁灯;支霞臣;郑磊;陈雷;;江南造山带存在新元古代(~850 Ma)俯冲作用——来自皖南SSZ型蛇绿岩锆石SHRIMP U-Pb年龄证据[J];岩石矿物学杂志;2008年05期 |
5 |
李鹏春;陈广浩;许德如;贺转利;符巩固;;湘东北新元古代过铝质花岗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讨论[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7年01期 |
6 |
罗建宁;论东特提斯形成与演化的基本特征[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1995年00期 |
7 |
;本会1984年度学术活动计划[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1984年01期 |
8 |
张兴余;;“地球化学原理”(第四版)简介[J];世界核地质科学;1984年03期 |
9 |
徐步台;李长江;;浙东新昌-永嘉构造岩浆带银矿床同位素地球化学[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1993年01期 |
10 |
李献华;赣东北蛇绿混杂岩带中硅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意义[J];中国科学D辑;2000年03期 |
11 |
张立生;壳幔物质相互作用在形成巨型内生矿床中的作用:同位素地球化学方法[J];世界核地质科学;2005年03期 |
12 |
郝百武;薛传东;韩润生;;胶东金矿区硫、铅同位素地球化学及矿床成因[J];云南地质;2006年04期 |
13 |
宝音乌力吉;鞠文信;;贺根山蛇绿混杂岩推覆构造体的探讨[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1年02期 |
14 |
王克卓,李嵩龄,李文铅,冯新昌;东准噶尔蛇绿混杂岩带填图等级体制划分意见讨论[J];新疆地质;1999年04期 |
15 |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层古生物研究中心、同位素地球化学开放研究实验室在宜成立[J];华南地质与矿产;2000年04期 |
16 |
韩英善,彭琛;托莫尔日特蛇绿混杂岩带地质特征及其构造意义[J];青海国土经略;2000年01期 |
17 |
郭承基;;地球化学演化作用过程中的辩证关系[J];科学通报;1960年08期 |
18 |
梅厚钧;陈毓蔚;于津生;安三元;;李璞教授逝世二十周年祭[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1988年01期 |
19 |
洪阿实,彭子成,李平;洞穴石笋古温度研究的同位素地球化学方法[J];地球科学进展;1995年04期 |
20 |
耿全如,潘桂棠,郑来林,孙志明,欧春生,董翰;藏东南雅鲁藏布蛇绿混杂岩带的物质组成及形成环境[J];地质科学;2004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