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油田王窑西南塞160井区长6油层组沉积微相研究
【摘要】:安塞油田塞160井区地处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带,位于安塞油田王窑区块西南部,延长组长6油层组为其主力产油层。根据岩性、电性和含油性特征,将长6油层组划分为长6_1、长6_2和长6_3三个亚组,在对6_1的研究中进一步将其细分为6_1~(1-1),6_1~(1-2),6_1~(1-3)和长6_1~2;并依据时间岩性标志在等时地层格架内进行了地层对比。
根据岩石类型及其特征、沉积结构与构造、古生物特征和测井相等相标志,采用相分析的方法,确定了长6油层组为三角洲前缘相沉积,并识别出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河口砂坝、远砂坝和前缘席状砂等五种沉积微相,其中以水下分流河道和分流间湾沉积为主。
在区域沉积背景的基础上,结合地质特征和测井相分析,对砂体厚度及砂地比值在平面上的分布规律进行了综合分析,并结合沉积序列与沉积特种等,判别了沉积微相在平面上的分布格局,并恢复出研究区长6油层组各沉积期的古地理的环境。
应用层序地层学对研究区内延长组按照不同规模进行沉积旋回的划分,识别与之对应的层序边界;并在层序边界划分的基础上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对区内长6油层组进行地层划分与横向对比。
研究表明,研究区长6油层组储层砂岩主要为长石砂岩。储层物性总体上具有低孔、低渗的特点;孔隙主要类型为粒间孔隙、粒内溶孔,孔隙结构类型以细喉小孔和微细喉小孔为主。储层非均质性明显,物性总特征为平面上砂体中心部位良好,部分井点由于次生孔隙发育,孔隙度、渗透率、含油饱和度变好。储层控制因素综合分析认为,沉积微相和成岩作用是控制和影响研究区储层发育和展布的主要因素。
|
|
|
|
1 |
佘庆东;分油层组采收率与动用状况研究[J];国外油田工程;2004年02期 |
2 |
;阿塞拜疆Kursenge油田5804断块5802井Ⅸ-Ⅹ油层组试油补孔获高产[J];录井工程;2009年03期 |
3 |
胡帮举;辛世伟;;辽河油田锦45块精细地层划分与对比[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年28期 |
4 |
孔凡群,纪友亮,徐文;济阳坳陷永921地区沙四段可容空间变化速率与储层特征的关系[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3期 |
5 |
张振红,秦百平,吕修祥,石硕,万晓龙;油房庄油田定31井区长1油层组流动单元的划分及其地质意义[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5年01期 |
6 |
高润峰;陕北张天渠油田延长组储层划分与注水开发研究[J];山西科技;2005年04期 |
7 |
马莎莎;何建红;汤军;;甲油气田W组隔夹层分析[J];中国科技信息;2011年06期 |
8 |
李俊杰;李莉;刘渊;张洪军;张欢;;A油田X区长6油层组沉积微相特征[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0年09期 |
9 |
杜春彦,郑荣才;陕北长6油层组短期基准面旋回与储层非均质性的关系[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
10 |
刘咏梅,刘大昕,宋克欧;一种改进的测井时间序列的最大Lyapunov指数求取方法[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
11 |
梁洪芳;;辽河油田欢喜岭区块大凌河油层地质特征研究[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0年03期 |
12 |
尹伟,金晓辉,陈建庆,刘海富;沈家铺油田枣Ⅴ油层组流体非均质性分布特征[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1年04期 |
13 |
王平,周义;陕西靖边延长组长_2油层组成藏特征研究[J];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5期 |
14 |
冯娟萍;李文厚;欧阳征健;余芳;赵阳;;河流相和三角洲相储层成岩作用及其对储层的影响——以青化砭油田长2油层组和长6油层组砂岩为例[J];地球学报;2008年02期 |
15 |
束青林;;对储层单元分级方案的探讨[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6年01期 |
16 |
王昌勇;郑荣才;王成玉;牛小兵;辛红刚;梁晓伟;;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延长组中段岩性油藏成藏规律研究[J];岩性油气藏;2010年02期 |
17 |
Е.К.奥日依,王刚;曼格什拉克非均质多油层油田开采特点[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1992年02期 |
18 |
刘勇,金晓辉,孙冬胜;直罗油田储层孔隙结构及对油水分布的控制作用[J];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3期 |
19 |
马明福,徐怀民,杜立冬,祁凯;曙光油田杜212区块大凌河组稠油储集层岩矿特征及对开采的影响[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3年04期 |
20 |
张小莉,赵四海,程玉群;陕北三叠系储集层特征及意义[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