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安塞油田王窑西南塞160井区长6油层组沉积微相研究

刘学刚  
【摘要】:安塞油田塞160井区地处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带,位于安塞油田王窑区块西南部,延长组长6油层组为其主力产油层。根据岩性、电性和含油性特征,将长6油层组划分为长6_1、长6_2和长6_3三个亚组,在对6_1的研究中进一步将其细分为6_1~(1-1),6_1~(1-2),6_1~(1-3)和长6_1~2;并依据时间岩性标志在等时地层格架内进行了地层对比。 根据岩石类型及其特征、沉积结构与构造、古生物特征和测井相等相标志,采用相分析的方法,确定了长6油层组为三角洲前缘相沉积,并识别出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河口砂坝、远砂坝和前缘席状砂等五种沉积微相,其中以水下分流河道和分流间湾沉积为主。 在区域沉积背景的基础上,结合地质特征和测井相分析,对砂体厚度及砂地比值在平面上的分布规律进行了综合分析,并结合沉积序列与沉积特种等,判别了沉积微相在平面上的分布格局,并恢复出研究区长6油层组各沉积期的古地理的环境。 应用层序地层学对研究区内延长组按照不同规模进行沉积旋回的划分,识别与之对应的层序边界;并在层序边界划分的基础上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对区内长6油层组进行地层划分与横向对比。 研究表明,研究区长6油层组储层砂岩主要为长石砂岩。储层物性总体上具有低孔、低渗的特点;孔隙主要类型为粒间孔隙、粒内溶孔,孔隙结构类型以细喉小孔和微细喉小孔为主。储层非均质性明显,物性总特征为平面上砂体中心部位良好,部分井点由于次生孔隙发育,孔隙度、渗透率、含油饱和度变好。储层控制因素综合分析认为,沉积微相和成岩作用是控制和影响研究区储层发育和展布的主要因素。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佘庆东;分油层组采收率与动用状况研究[J];国外油田工程;2004年02期
2 ;阿塞拜疆Kursenge油田5804断块5802井Ⅸ-Ⅹ油层组试油补孔获高产[J];录井工程;2009年03期
3 胡帮举;辛世伟;;辽河油田锦45块精细地层划分与对比[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年28期
4 孔凡群,纪友亮,徐文;济阳坳陷永921地区沙四段可容空间变化速率与储层特征的关系[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3期
5 张振红,秦百平,吕修祥,石硕,万晓龙;油房庄油田定31井区长1油层组流动单元的划分及其地质意义[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5年01期
6 高润峰;陕北张天渠油田延长组储层划分与注水开发研究[J];山西科技;2005年04期
7 马莎莎;何建红;汤军;;甲油气田W组隔夹层分析[J];中国科技信息;2011年06期
8 李俊杰;李莉;刘渊;张洪军;张欢;;A油田X区长6油层组沉积微相特征[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0年09期
9 杜春彦,郑荣才;陕北长6油层组短期基准面旋回与储层非均质性的关系[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10 刘咏梅,刘大昕,宋克欧;一种改进的测井时间序列的最大Lyapunov指数求取方法[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11 梁洪芳;;辽河油田欢喜岭区块大凌河油层地质特征研究[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0年03期
12 尹伟,金晓辉,陈建庆,刘海富;沈家铺油田枣Ⅴ油层组流体非均质性分布特征[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1年04期
13 王平,周义;陕西靖边延长组长_2油层组成藏特征研究[J];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5期
14 冯娟萍;李文厚;欧阳征健;余芳;赵阳;;河流相和三角洲相储层成岩作用及其对储层的影响——以青化砭油田长2油层组和长6油层组砂岩为例[J];地球学报;2008年02期
15 束青林;;对储层单元分级方案的探讨[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6年01期
16 王昌勇;郑荣才;王成玉;牛小兵;辛红刚;梁晓伟;;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延长组中段岩性油藏成藏规律研究[J];岩性油气藏;2010年02期
17 Е.К.奥日依,王刚;曼格什拉克非均质多油层油田开采特点[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1992年02期
18 刘勇,金晓辉,孙冬胜;直罗油田储层孔隙结构及对油水分布的控制作用[J];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3期
19 马明福,徐怀民,杜立冬,祁凯;曙光油田杜212区块大凌河组稠油储集层岩矿特征及对开采的影响[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3年04期
20 张小莉,赵四海,程玉群;陕北三叠系储集层特征及意义[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红霞;吴亚生;罗晓容;喻建;毛明陆;杨飏;陈瑞银;;鄂尔多斯盆地中南部三叠系延长组8油层组成岩作用及其对储层物性的控制[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学术论文汇编(第六卷)[C];2008年
2 刘景彦;李喜臣;张英志;张宇;;北一区断东西块葡一油层河流-三角洲沉积构成及储层非均质性分析[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王建民;;镇泾地区长6和长8油藏特低渗砂岩储层沉积特征与油气分布[A];鄂尔多斯盆地及邻区中新生代演化动力学和其资源环境效应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4 李文厚;梁积伟;王起琮;赵虹;王岚;刘昊伟;;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1油层组浊流沉积与油气的关系[A];第八届古地理学与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5 谢渊;王剑;谢正温;王生朗;李春玉;罗建宁;;鄂尔多斯盆地富县探区长2、长6、长8油层组致密砂岩储层的形成[A];第三届全国沉积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6 曹维政;许云龙;张丽平;王清华;;海拉尔贝16区块兴安岭凝灰岩储层孔渗特征[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穆立华;魏文懂;刘军;薛云松;袁俊香;;层序地层学在柳赞油田开发地质建模中的应用[A];2001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摘要论文集[C];2001年
8 尹太举;张昌民;;基于储层结构的剩余油气分析[A];第三届全国沉积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9 郭艳琴;;安塞油田长2、长3浅油层成岩作用及孔隙结构特征[A];鄂尔多斯盆地及邻区中新生代演化动力学和其资源环境效应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10 肖丽;刘浩伟;陈全红;曹红霞;;环县地区沉积相研究[A];第九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宗良;老君庙油田古近纪L油层组沉积微相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2 曹金舟;子北油田理79井区长6油层组储层特征及油气成藏规律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3 谢正温;陇东地区长6-8油层组沉积、储层特征及压裂地质研究[D];西北大学;2004年
4 王昌勇;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构造演化与长8~长6油层组沉积响应[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5 倪军;子北地区延长组油气成藏条件及富集规律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6 吴少波;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延长油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与储层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7 李群;陆相低渗透储层精细描述[D];中南大学;2008年
8 冯娟萍;陕北姚店油田北区延长组沉积相及储层微观特征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9 朱静;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下部沉积体系与储层特征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10 杨克文;安塞油田三叠系延长组长4+5层沉积相与储层特征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慧元;华池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3-长4+5油层组沉积相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2 董万平;镇泾油田长8油层组储层特征研究及产能影响因素探讨[D];西北大学;2010年
3 范勇刚;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8油层组储层特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4 张小波;鄂尔多斯盆地王界地区延长组长6油层组储层评价及地质建模[D];西安科技大学;2010年
5 刘正伟;南梁西区三叠系长4+5油层组沉积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6 王若谷;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6-长7油层组沉积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7 覃小丽;安塞油田王界油区长2油层组储层地质评价[D];长安大学;2010年
8 李珊珊;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延长组长9-10油层组沉积体系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9 雷露;鄂尔多斯盆地樊学油区延长组长4+5油层组沉积微相及储层特征[D];西北大学;2010年
10 陈晓宏;子长油田老草湾区长2储层评价[D];西北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永强王学忠;从“鸡肋”到“香饽饽”[N];中国矿业报;2008年
2 马献珍 蒋世廉;黄土塬上夺油忙[N];中国石化报;2009年
3 记者 张三民通讯员 吕永奇;青海油田红116井压裂后日产原油44.59 立方米[N];中国石油报;2008年
4 马献珍 付绪凯 刘军;“夕阳”探区迎来新曙光[N];中国石化报;2011年
5 顾永强 王学忠;从“雾里看花”到“尽在掌握”[N];中国石油报;2007年
6 张三民;青海油田上半年油气勘探成果丰硕[N];青海日报;2008年
7 张三民;青海油田油气勘探成果丰硕[N];中国矿业报;2008年
8 方亮 任德强;辽河锦采地质大队油层资源评价效果显著[N];中国石油报;2004年
9 张三民;青海油田红柳泉勘探取得重要进展[N];中国石油报;2008年
10 记者 王志田通讯员 修云峰;大庆钻探录井解释评价实现自动化[N];中国石油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