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马家山—王洼子地区长6_1、长4+5储集性能研究
【摘要】:以沉积相研究为基础,充分运用岩心观察、测井、地质录井等第一批资料,并利用现代实验室分析技术,对鄂尔多斯盆地马家山—王洼子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4+5、长6_1含油层系进行了储层综合研究。研究中从储层岩石学特征方面入手,详细分析了上三叠统延长组长4+5、长6_1砂岩的孔隙组构和储集性能,探讨了原始矿物组分、成岩作用、裂缝、非均质性等对储层质量的控制,阐明了低渗透储层的地质特征以及造成储层低渗透的原因,划分了成岩相、初步分析了优质储层的分布规律。
成岩作用研究表明,早成岩阶段的机械压实作用及晚成岩阶段的碳酸盐胶结作用是使长4+5、长6_1砂岩储层物性变差的主导因素。除了构造应力形成的裂缝外,成岩作用期间由强烈的压实作用形成的微裂缝对储层的储集性能的改善至关重要。
储层宏观非均质性主要受沉积相和成岩作用两个方面控制,研究区层间非均质性自下而上呈逐渐减小的趋势,砂岩孔隙结构是导致储集层微观非均质性的主要原因。真实砂岩微观模型试验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有裂缝型和孔隙—裂缝型两种驱油类型,孔隙—裂缝型驱油效率要好于裂缝型驱油效率。
储集性能的差异性分析表明影响研究区储层物性变好的因素有: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砂体原生粒间孔保存较好,因而物性相对较好;溶蚀作用发育;各期次构造运动形成的各种裂缝对储层物性的改善;低渗背景下的非均质性强表明发育相对高渗的砂体。
针对马家山—王洼子地区长6_1、长4+5储层的实际建立了综合评价标准,认为研究区长4+5_2是优质储层,长6_1次之,长4+5_1相对较差。优质储集层主要分布在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中。
该项目研究成果已在长庆油田石油开发中得到应用和验证,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
|
|
|
1 |
张鹏;罗霞;苏朝光;张营革;牟敏;;车西地区湖底扇沉积特征及储集物性[J];断块油气田;2009年05期 |
2 |
李成福;任战利;高改改;;苏里格气田苏48区块主力层储集性能研究及评价[J];特种油气藏;2010年03期 |
3 |
李颖;;渤海海域潜山地层的识别与特征——以石臼坨凸起区为例[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1年10期 |
4 |
杨辉,任学礼;利用SEM对碎屑岩储集性能进行定量评价[J];电子显微学报;1994年06期 |
5 |
;适应煤炭储集性能的测试新技术问世[J];水力采煤与管道运输;2000年03期 |
6 |
况军,斯春松,唐勇,王鑫;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系砂体成因类型与储集性能[J];新疆石油地质;2005年02期 |
7 |
梁晓东,赵志刚,陈全茂,黄思骥,姜建群;辽河盆地荣兴屯地区中生界火山岩储集性能研究[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
8 |
洪宇,陈云英,李琰;文72断块成岩作用与开发特征研究[J];断块油气田;1999年05期 |
9 |
鲍强;王娟茹;;分形几何在储层微观非均质性研究中的应用[J];石油地质与工程;2009年03期 |
10 |
何保,张树东,陈振东;辽西拗陷中上元古界油气储集性能分析[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3年S1期 |
11 |
刘卫东;陶麟;刘吉全;;生物扰动构造及其意义简述[J];内江科技;2009年05期 |
12 |
刘良刚;罗顺社;刘启亮;伍媛;;泌阳凹陷南部陡坡带核三段砂体沉积和油气分布特征分析[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理工卷;2010年02期 |
13 |
王海峰,史洁,侯战胜,刘玉海,郭华,季贤宁,孟令富;盘河断块区馆三段河流相储集层特征及储集性能[J];断块油气田;2005年01期 |
14 |
刘良刚;罗顺社;刘启亮;伍媛;;泌阳凹陷南部陡坡带核三段砂体沉积和油气分布特征[J];油气地球物理;2010年04期 |
15 |
李翠香;王继忠;王风欣;;大芦家馆三段储集层特征及储集性能[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6年07期 |
16 |
欧成华;董兆雄;魏学斌;;柴达木盆地干柴沟—咸水泉地区中—深层成岩演化及其对储集体性能的影响[J];古地理学报;2011年01期 |
17 |
阎春德,肖沙明;结晶岩类储集性能和油气勘探关系[J];石油天然气学报;1987年02期 |
18 |
成永生;陈松岭;王海;藏锋;;南堡凹陷周边古生界油气藏形成条件及成藏模式[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8年01期 |
19 |
冯子辉;邵红梅;童英;;松辽盆地庆深气田深层火山岩储层储集性控制因素研究[J];地质学报;2008年06期 |
20 |
冯仁蔚;王兴志;张帆;庞艳君;;川西南周公山及邻区下二叠统碳酸盐岩成岩作用对储集性的影响[J];地质找矿论丛;2008年03期 |
|